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思考

时间:2022-03-10 09:11:16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的“人才发动机”,应在深度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的现状形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动性,搭建校企融合、校市互动、数据支撑与财政多元支持保障体系,强化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动能转换、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产业对接;大庆

党的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新时期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教育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通过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坚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肌体和器官,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庆地区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更需要职业教育主动作为,通过不断推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高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的水平。

一、大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分析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与配合,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托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1]职业教育不能超脱于地域特性和主体行业色彩,也不能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形态、规模、结构和特色相脱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大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趋势。(一)大庆区域经济产业的整体特色。从大庆的“局部区域”看,一方面,大庆油田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工业基地,近几年虽然受到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但总体上石油石化主业的发展通过加大勘探力度、精细开发、开拓外部市场、深挖内部潜力,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质量,在大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庆石油石化工业仍然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4.2%;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壮大接续产业,持续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坚持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非常注重发展新经济形态,天然气、新能源、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产业迅速崛起,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不断延伸。从大庆的周边区域看,“哈大齐工业走廊”是大庆融入更大经济循环得天独厚的资源,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的地区。“走廊”的主要经济形态有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业。“这些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哈大齐地区乃至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就需要大量相应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以上各项产业的发展。”[2](二)石油石化主体产业现状和形势深入研究主体产业现状和形势是教育与产业对接的重点。大庆地区职业教育所谓的“区域经济色彩”更多地带有石油行业的色彩。新的形势下,一方面,石油企业作为技能密集型企业,对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要求极高,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精神也有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庆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油田一线艰苦岗位缺员严重、企业员工年龄出现老化断层、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接续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稳定性及操作能力下降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紧贴油田生产经营实际和岗位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强调与石油石化上中下游产业实际高度对接,在职业精神特色上注重完全融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时为企业大力开展在职员工培训,持续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石油行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整体经济变化,也影响技能人才的需求供给。随着油价的变化和油田开采量调整,石油石化产业上中下游人才需求数量和结构出现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在把握当前石油石化产业形势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生产装备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不断升级、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各业务领域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深度研究石油石化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层次的新需求,针对岗位特点,结合油气生产企业和炼油化工企业的现实需求,强化与油田企业人才发展战略对接的实时度和精准度。(三)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为能源成熟型城市,大庆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2015年7月,赴吉林调研时表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为此,一方面,大庆“油减化补”,将石化产业打造成接续产业核心支撑板块,成为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石化与延伸加工产业;另一方面,提出“依靠油但不依赖油”,通过多元接续产业大力发展非油产业。新兴产业既代表着大庆区域经济未来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体现了大庆围绕党和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作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更新,对于大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17年第一季度,在沃尔沃带动下,装备制造业拉动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75.3%。这一新的趋势和变化昭示着人才需求的潜在变化,职业教育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准确把握,既错失发展良机,也无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支撑。认识产业特色,把握产业现状,研究产业形势,掌握产业趋势,是职业教育与产业高度对接的信息支撑和认识基础。职业院校要通过大量的调研、充分的数据分析和真实的信息支撑,增强自身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准确性。了解区域经济产业的形态结构,不但为职业教育观察产业形势变化提供了整体视野,也为对接提供了高维度视角和依据。

二、职业教育与大庆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本要求

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进行什么样的专业建设。评判职业教育与大庆区域经济产业需求是否对接,主要看是否完成7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教育培训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与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同步跟进。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在理念上要突出终身学习的开放性,在视野上既要立足于行业,扎根于企业,深度研究石油石化主体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也要放眼于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关注新兴产业对专业的需求,在深入研究政策规划的基础上,针对趋势、方向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巩固优势学历教育专业和培训项目,打造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新专业和新项目。(二)服务企业的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的最高层次就是“企业离不开、社会口碑好”。企业如果没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支撑,就无法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员工没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培训,就无法承担岗位责任———这无疑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培训水平、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课程体系设计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课程要以产业的岗位需求和生产实践的技能需求为基准来优化设计,而不是脱离或者滞后于产业实际需求。特别是面对新经济业态,要更加注重面对多元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课程设计和优化,为区域经济有效培养接续人才提供坚实基础。(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站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高度,专业建设要从宏观上深度融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紧贴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发展趋势,特别是关注多元和新兴经济产业的形态、动态,围绕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和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避免专业建设的老化和同质化。(五)培训与企业设备更替、技术革新和流程变化高度契合。职业教育的培训业务需要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生产一线,更加紧密地结合现场生产、管理和安全实际,了解企业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模块,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培训。(六)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适应产业需求。产业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才。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培养适合区域产业发展对口、适用的人才,而不能对产业需求反应滞后甚至无动于衷。(七)学生就业创业顺应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整体规划。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要放眼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特色,立足于行业。要与大庆区域经济与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规划紧急结合,而非脱离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实际。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高度对接的路径

(一)建设切实与产业对接的专业群专业设置源自于产业发展,专业建设是院校与企业对接的结合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就是服务于产业发展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职业与产业有着内在的对应性。”[3]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载体,职业院校的专业应以市场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密切跟踪调研产业人才发展脉络,实现产业信息与专业内涵高度对接。为了更精准地对接产业,大庆职业学院大刀阔斧地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特别是对设置不合理、与服务油田及地方企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进行了合并注销。2017年,学院将原2015年在教育部备案的51个专业削减为36个,停招了原备案中的21个专业,同时新增了6个专业。新增6个专业主要为社会经济转型以及大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同时考虑到为“油田子女就业援助工程”服务,为油田子女提供更好更多的就业渠道。(二)打造特色鲜明的跨企业培训基地随着生产装备更新、工艺技术升级,油田企业在客观上需要使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层次、布局与企业的发展形势和战略相协调。职业教育要深度研究企业管理规范、技术进步、操作流程的新变化和人才发展新要求,精准对接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的需求,采取“学分制”和线上治学、线下专项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强力度、有实效的操作技能人才培训,强化技能型人才全流程岗位操作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优化操作员工队伍的能力结构,实现油田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及时、高水平的接续。大庆职业学院在为石油石化产业服务方面,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石油工程和化学工程实训基地,建成了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国家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中石油集团公司标准化教育培训基地。在开展高质量的员工培训、全力服务油田企业的基础上,学院也与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非油企业提供8大类75个项目的培训类型。特别是针对大庆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学院于2014年建立模拟工作环境SWE培训基地(simulatedworkenvironment),引入比利时生产的全球第四套SWE培训系统,在SWE培训全过程渗透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的理念,通过具象化的先进模拟设施和流程,使不同企业员工的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的理念得到养成。SWE培训作为一种“理念拓展训练”,超越了行业,适用于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甚至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成为跨企业培训的典范。(三)建立“政企联手、多元保障”的职教运行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也提出:“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等政策,探索推进产教融合企业试点;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大庆这样一个“大工业、大国企、大实体经济”的典型经济样本中,高等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为大庆油田持续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使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得到提高,年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无疑是服务石油企业最好的人才供给和培养载体;同时,地方经济发展既需要实用、对口、足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也需要职业教育更有效地服务地方人才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政府要从战略视角出发,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发动机”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企业+政府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四)构建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按照政府引导、院校参与、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办的多元合作机制,构建区域性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分析支持平台,发挥大庆高端电子信息及“互联网+”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的优势,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整合分析为技术核心,及时跟踪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覆盖大庆市及周边区域经济产业的技能型人才数据库,周期性精准的产业人才需求对接数据分析和汇总,及时职业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数据分析服务平台能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使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和管理区域经济技能型人才的总体信息和动态;能使企业更加直观地看到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更有针对性,适应性地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能使技能型人才求职就业、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通道发展更为便捷;能为满足区域经济产业对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需求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五)通过学分认证打通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通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完善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通过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框架,可使不同类型教育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实现不同层级的学历教育成果的纵向衔接,实现各类成果特别是无定形学习成果(如工作经历、获得的国家证书、行业培训证书、职业鉴定证书、技能大赛获奖证书以及各类技术成果等)之间实现相互转换。2017年6月22日,大庆职业学院正式挂牌成为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第一个认证基地。这将使大庆职业教育增加了培训学习成果的认证和积累功能,可面向油田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为各类企业和学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从而提高培训服务品质,搭建区域经济产业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新平台。实现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使命艰巨、责任重大。要以服务为导向,深度研究企业用人标准与个人生涯设计关联,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需求脉搏,实现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无缝对接。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和融入,解决专业建设与新技术、新业态不同步的问题,解决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滞后的问题,解决人才规格、类型的革新对新兴产业反应迟钝的问题,从而使职业院校实现与新兴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真正助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荣.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分析与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4(01):65-67.

[2]侯春玲.哈大齐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业走廊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3]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29(05):76-81.

作者:王恒斌 单位:大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