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机制构建论文

时间:2022-07-01 04:58:00

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机制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发展农民参与区域创新机制

论文摘要: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除了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外,农民也是重要的创新主体。本文从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机制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必然性。

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除了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外。农民也是重要的创新主体。

一、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要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效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空间、保护农村环境、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安排利用好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各项资源,解决好农村各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方方面面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外来力量永远都无法替代农村社会的内部力量,也不要试图去替代或者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建设者,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前提或者保证,就是共同体的存在和维系”,“从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促成村庄的自主发展”。因此,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引导农民参与建设就成为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需要

在各项新农村建设当中,促进农业发展是最根本的。只有农业发展了,剩余农产品增加了,才能繁荣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如何发展农业呢?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分工。分工表现为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制度创新,推动了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农业分工,在区域层面表现为区域农业的专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分工的本质就是产业创新。

由此,得到“产业创新——分32——劳动生率提高——农业发展——产业创新”这样一个发展环。在此环当中,最根本的是调动好创新主体(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参与的区域创新机制。

(三)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需要

工业与农业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一方面,重化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技术支持,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为重化工业产品提供销售市场。在这一交换过程中,农民是工业新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检验工业新产品是否成功的最终鉴定者。而轻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新需求,也是促使农业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业产品的创新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农民——消费者新需求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同样,农业产品的创新也来自轻工业的需求。不管哪一种情况,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前者,农民是间接参与创新;后者,农民是直接参与创新。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从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发展的极化效应逐步小于区域扩散效应时,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最终会走向城乡差距缩小、融合、一体化。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空间扩散方式、速度,直接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速度,而这又取决于创新的承接方的承接能力。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是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农民的参与创新。

(五)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就要求在农村,尊重农民各项权利、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护农民的权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农民参与新农村的各项建设,实现人尽其才的价值观。

二、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逐渐加大。农民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创新的关键靠人才。这就要求“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从有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逐渐加大,见下表。

(二)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各种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的产生和联合

农业产业化,也叫农工贸一体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中,龙头企业是关键,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经济组织载体。农民主要以企业的管理者、协会成员等身份,通过市场广泛参与各种经济交易活动,掌握了多方面的生产信息和知识,参与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中。

另外,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区域农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集中化导致规模的效益,通过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联系,扩大了农产品市场交易范围和规模,进而为各种信息、知识的汇集和碰撞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创新的发生。

(三)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已进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据有关统计,近7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20%。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5亿元,增长了37.9%,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增长了107.7%。在政策方面,2004年以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系列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陆续实施。这些财政政策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即以“少取”为特征的税收政策和以“多予”为特征的支出政策。其中,以“四减免”为主的税收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以“四补贴”为主的支出政策则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支持“六小工程”、“两免一补”、“三奖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些条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收益,激发了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积极性。

(四)部分地区已有农业创新的成功案例

案例1:山东寿光蔬菜产业的创新成功。通过准确识别发展的问题、实现创新突破、建立包括市场、信息、技术、生资、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健全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了“1992年以来,寿光连续四届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f市)行列;1993年,跻身首批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f市)并保持至今;1994年成为全省首批小康市之一:1995年跻身全国科技实力百强f县1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2元.各类存款余额101亿元”等光辉业绩。

案例2:山东省莱州市县域农业创新深化。莱州市(原掖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素有“胶东粮仓”的美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莱州市的县域农业创新系统走过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初期以科研为主要活动。以政府技术供应为主要供应来源.以政府的行政命令为动力中期是过渡时期,政府逐步从命令方式转向引导方式,鼓励个人创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莱州市的生产者子系统由农户与民营科技企业构成在支持者系统中,电台、电视台和民营科技企业等共同作用,形成了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但是.银行和信用体系以及专业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加强在创新环境的营造上,当地科委大力投入.通过三项资金和政策鼓励,为当地农业创新系统的发展开拓空间。教育培训系统也与科技服务体系相结合.通过整合当地农业院校、当地专家和“外脑”等资源.为本地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者子系统为核心、以政府支持为后盾、以农业科技服务为支持者子系统的主要力量的农业创新系统

三、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机制保障

(一)激励机制

政府应对农民参与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对创新成果给与奖励。农民参与创新的类型包括有形的产品创新,也包括无形的产品创新。如果创新的成本很高时.会降低农民创新的积极性。而这种创新一般都具有很大的iE~''''b部性.所以可以根据创新成果太小给与不同等级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二)合同约束机制

各种专业协会组织及合作社组织是农民参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把众多分散的农民组成一支具有市场谈判力量的集体,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维护了自身的生产利益。但市场各主体的矛盾也在增加,协调难度更大因此.在同农业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交易过程中,利用合同机制,规范各自的行为,降低交易风险。

(三)保险机制

创新是有风险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应建立相应的保险机制,对创新项目实施前,进行风险评估,减少创新的盲目性

(四)金融机制

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金融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区域创新的资金借贷的配套机制,从贷款利息、贷款期限、借贷款方式等方面给与农业、农村发展支持。

(五)教育机制

加强对农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制定从招生到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优秀生源从事农业科研。这是实现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的农业创新体系的关键。

(六)信务机制

信息是创新必不可缺少的要素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生产、销售服务。如农业咨询部门、报纸、广播、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立,都会有助于农民参与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