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时间:2022-05-19 03:31:59

“村村通”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对大冶市农村几所乡镇的“村村通”交通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村村通”工程实施的效果以及群众的基础比较良好,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增长;但,工程建设方面仍然不平衡,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乡村间的经济差距限制了村村通发展的可持续性。基于此,应该进一步完善村村通的基础建设,做到科学管理;加强政府管理职能,保障村村通良好运行;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保证村村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服务理论;经济学理论;村村通;农村经济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是能满足公民直接需求的服务活动,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号召下,农村公共交通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农村公交是城乡交通的主力军,是农村交通的主要形式。乡村公路作为黄石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建设尤为迅速,成为了城乡交通建设的首选方向,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优越性日益凸显。“村村通客车”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拉动消费,促进黄石大冶进行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一)“村村通”效果初显,群众基础良好。通过调查,大冶市农村公路大部分技术标准比较高,为实现“村村通”项目奠定了基础,且“村村通”工程的开展从此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1.民众出行明显多样化、便捷化。根据调查,民众的平时外出活动更加多样。“村村通”开通之前,当地村民除外出正常工作外,其他大部分村民很少去镇上或者市内,但自从道路“村村通”再到交通“村村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闭门格局,村村联系更加方便,外出城镇也非以前那样无所谓,和其他盈利性交通工具相比,选择村村通客车的乘客数量和比重已经超过当地的“黑车”。之前,盈利性交通工具如私人机动三轮、摩托、客车几乎垄断了线路,家里没有出行工具的住户外出只能选择这些工具,其安全性以及价格等都是不合理的,管理的缺乏和长时间的占据使得村民出行存在不利现象。村村通客车的出现,打破了这样垄断的局面。

2.“村村通”促进了当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健康,对于精神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所以旅游或者娱乐行业如今非常火热,目前比较出名的村镇有“九古奇村”上冯村、茗山乡等,分别凭借着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远名在外,游客逐年增长,不但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更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村村通”工程建设不平衡,存在较大考验,通过调查,虽然“村村通”交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方便和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但是同时了解到民众不选择村村通客车的原因。一是仍然有群众不了解村村通客车或者村村通工程,或许是不清楚平时乘坐的客车究竟属于哪一公司,是否属于“村村通”。二是不少人反映候车时间长、班次少,路线不合理、车票贵、距离近、没有固定发车点,存在供需不平衡以及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线路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三是有民众乘坐其他交通工具,这其中就包括所谓的“黑车”,所以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1.车辆不统一以及交通设施不完善。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线路较为普遍的是“村村通”统一小型黄色客车,但是仍然有某些线路客车不统一,降低了群众对于村村通客车的辨识度,易于“黑车”混淆以及管理上的不方便。另外,各线路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存在政策未完全落实情况,除某些线路相关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外,部分线路缺少站台、交通标示等等,尽管有的线路有停靠点,但也已经破败不堪。

2.线路设置不合理,某些线路亏损。按照人文地理的角度,线路设置是较为科学的,但实地调查发现还是存在线路设置不合理的状况。以马叫—上冯线路为例,经过实地考察和访问当地金湖街道的相关负责人,了解到马叫—畈城线路年年亏损,政府年年补贴,究其原因是客流量太少,但是为了落实“村村通”工程,方便村民出行,不得不每年补贴该条线路将近二十多万元,不仅仅是这条线路,据了解还有其他类似线路也存在客流量少导致线路亏损的问题。

3.部门监管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现存的其他盈利性交通工具超载超速现象非常常见,另外随意停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尤其是街口,交通堵塞现象严重,治安问题复杂,交通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扰乱正常交通秩序。在走访期间注意到,类似于村镇连接点这样的中心地带,私人客车最为集中,而且随意停放在马路边,给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并且存在安全隐患,这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地部门对此的忽视和疏于管理,没有很好地将村村通交通统一管理起来,没有贯入严肃的态度认真维护村村通的开展。

4.经济发展不平衡,限制了“村村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显现,由于自然及历史等因素的不同,发展的差异化是理所当然的。此次调查带给调查员最大的感受就是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主要为地区与地区的发展明显差异化严重,另外市场化导致普遍的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这是导致某些村村通线路无法长久开通下去的根本原因,也是线路亏损、政府补贴的原因。经济发展好的乡村,比较有特色的乡村客流量明显多于经济较为落后的普通乡村,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人口的增长才是村村通能长久进行下去的关键。

三、推进“村村通”工程顺利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一)完善村村通交通的基础,科学管理村村通线路。

1.保证村村通的规范化、基础化。一是要做到村村通客车的统一,实现线路的统一管理,完善车内设施,做到人性化、合理化,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逐渐取消并取缔私人客车,招收专业客车司机,制定岗位工资制而非自营自亏制。二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平等待遇,将没有站台、交通标志等的修建好,将破败的、杂乱的重新整治好。另外,加强司机和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做到以人为本,人性化工作。

2.建立村村通的公交化、秩序化。公交化运行是指道路客运借鉴城市公交模式,实行定时发班、多点停靠、合理票价、统一车型的运行方式。要做到村村通的公交化,一是要统筹推进公交化进程,按照公共交通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原则,组建农村客运企业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按照公交化改造标准,更新例如CNG环保车型,对符合公交运营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二是要合理核定公交票价,与物价部门协调,并实际走访调查当地群众寻求意见,根据价格定价和调价规定,确定合理的公交客运票价,并建立健全定价和价格调整机制;三是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实行“五定六统一”的运营模式,做到所属车辆车型统一、标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票价统一、服务标准统一。

3.实现村村通线路的村际化、一体化。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运营模式,优化路线布局,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出行需求旺盛、客流量大、道路条件设施完备、运行距离适中的线路,实行“公交化经营模式”;对于客流量稳定的线路实行“班线客运模式”;对于客流量小,但存在区域性和个性化出行需求的线路,实行早晚班、季节班、赶集班等“区域经营模式”;对于边远地区、偏僻山区等客流量需求较低的线路,实行“约租经营模式”。真正实现村村通走进每个村落,惠及每户人家。

(二)完善政府管理职能,保障村村通的良好运行。政府经济学中提到,现代政府经济活动,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生活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利益。根据政府经济学理论,政府的经济职能,要求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市场行为的正常运营。“村村通”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活动与规划,而这样的活动过程是一个由若干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周期。从这个角度看,当地政府部门要做好对村村通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控,全方位监管村村通政策的实行。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村村通”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因素,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以及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产业安排上,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而在人口较少地区,一般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优势产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弥补开发地区的高投资。作为消费者,人口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有着很明显的影响。各个地区民族构成、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布局与人口的消费数量、消费特点相适应。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该积极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承接城镇产业转移,增强农村发展实力。农村承接产业主要对象是本地待业居民和外出打工获取资本积累后回乡创业的农民。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的普及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打工潮”波澜壮阔,一些农民工在外艰苦奋斗,学到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文化并拥有了初步的资金积累,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势必能产生更好的融合效应。另外,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现有状况,制定出有利于承接相关产业的政策,并且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进行,利用一切条件进行有效的招商引资,注重实效,不断为当地农村的生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当然,承接地政府应该对产业的承接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积极引进“健康”产业,因为可持续是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利用人才,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对骨干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对转入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吸纳能力。

3.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创造农村产业经济。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造农村集散中心,促进农产品销售以及商品流入农村,增加劳动力,促进人口流动,建立农村———城镇两点一线模式。凭借地域广阔以及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的特点,建立城市物流中转站、城市———农村商品集散中心,辐射周围乡镇,分担城市功能区压力,另外,开发农村资源,产生经济资源,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打造独特的旅游风景,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形成城市的“后花园”,涌动当地人口流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完善的系统规划,将乡村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

作者:张国庆 李涛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方兴,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2]孟涛.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J].新科教,2010,9

[3]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曾强等译.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2009

[5]杨治.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6]张晓山.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与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