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民族地区发展策略研讨

时间:2022-05-18 05:37:00

新环境下民族地区发展策略研讨

摘要: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大开发工作正积极有序地稳步推进,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政策立法、政府职能、区域经济合作、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等方面,则推进比较缓慢,至今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党的“十七大”规划的新形势下,国家民族地区大开发战略要适当进行调整,加快政策立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增强民族地区内生能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开发;区域经济合作;内生增长

1民族地区大开发面临的挑战

1.1政策方面的不足

1.1.1原则性过多,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在已经出台的民族地区大开发政策中,许多应该用数值指标做出的规定更多的是用文字表述,使之具有很大的操作弹性,缺乏政策应用的约束力。一些较为模糊的用语,作为总的政策框架,表明一种政策倾向是可以的,但负责实施政策的有关部门应该有一种量化的实施细则,做到心中有数。但实际上,在一些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原则性的表述仍然过多。

1.1.2优惠政策的效应降低

民族地区要形成对各种资本的吸引力,就需要构建“政策洼地”。诚然,在六年来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向民族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当年给予东部地区的很多优惠政策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使得民族地区的“政策洼地”就很难形成。

1.2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转变

1.2.1市场机制作用的逐步强化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新变化。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性改革。东南沿海是中国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地区,经济体制均超前于全国阶段性改革的推进速度。因此体制性障碍约束均要小于其它地区。但到了民族地区大开发战略实施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进入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功效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经济市场化的特征是要向能够产生更高报酬率的地区和部门流动,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律。

1.2.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践证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单纯走原有的高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模式,是难以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粗放式的扩大再生产向集约化、高效化、节约化的循环经济转变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也必须走集约化、技术型、高附加植的增长方式,不能仅靠掠夺式的开发资源,一哄而上的项目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民族地区经济平均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将分散的民族地区各区域的资源、资产和技术进行有效的联合和合理的区域分工,通过借助整体的力量才能适应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构思

2.1加快民族地区大开发相关政策立法

(1)国家应当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各个主体的行为。

以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多变或失效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政策立法工作落后。不论是党中央的原则性政策,还是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的具体政策,多数是以文件、规定、条例、意见等形式实施的,只有极少数部分要通过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才能实施。所以,这样出台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含义和强制的约束力就很低,作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既可执行,也可不执行,甚至变相执行。可见,政策的立法问题不解决,对民族地区大开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建立关于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根本法和特定法律。

可以考虑先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开发促进法》、《民族地区投资法》、《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法》”等民族地区开发的根本法和关于环境保护、土地使用的法律入手为当务之急。用这些基本的法律形式把国家实施民族地区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方法、实施手段、各有关的责任主体、义务和利益等重要问题给予明确的界定,使这些政策措施更加规范并具有法律保障,有效地提高政策措施的实效性和操作性。

2.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干预的有效性

2.2.1改善西部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在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民族地区硬环境的建设,改善民族地区的投资环境。如增加对民族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地铁和其他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电网、气网、水网、信息网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地、生态综合治理、长江、黄河防护林、主要江湖流水污染整治与大气污染治理等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运用高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水资源开发;培育旅游优势产业;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中草药地区基地建设;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科教产业等项目。

2.2.2注重软环境体系建设

第一,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和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形式。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的政策是政策效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民族地区政策环境的构建上政府应注意实现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化,以及政策在不同时间的连续性和不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协调性,充分发挥政策的极力约束效应。

第二,实现制度改革和创新。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以及社会大众的服务者。以制度创新规范社会各个角色的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效率与公平,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及信息服务,同时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的经济环境。

2.3构筑民族地区经济圈,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1)区域经济联合即区域经济圈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为特点的区域性协作发展是21世纪新潮流,如果说20世纪是以国家和区域的细小化、独立化为主导追求独立运行目标的话,那么,21世纪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协作追求更大规模效益目标的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欧共体基础上形成的欧盟,在顺利的实现了历史性的东扩后,又在统一宪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亚洲的东盟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欧会议以及各种国际性的论坛诸如博鳌论坛等,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形式而被广泛的推崇。因此,适应区域经济圈全球化协作新潮流,构建民族地区经济圈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适应全球发展的必然选择。

(2)区域经济圈已成为我国目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十年的走向来看,以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并高速向前推进,这是我国完成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规律,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也是这样向前推进的。20世纪80年代启动沿海区域发展战略、2000年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例证。展望未来,伴随这一发展过程,将会产生和形成以城市化为中心的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集聚带。

(3)构筑民族地区经济圈,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民族地区地区经济发展和基础条件较差,工业发展滞后,对外经济联系与合作较少,民族地区各省自身独立的工业体系及经济循环系统还相当脆弱,这一直是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若能通过民族地区地区内部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三大西部经济圈,则可以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新的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并发挥整体优势,这样,才能提升整个民族地区产业在全国和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城镇化战略的实现。

2.4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发展的能力

(1)加快民族地区国企改革和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伴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涌现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收购(MBO)、独立董事不独立等都是国企改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即便碰到了问题,中央和西部地区就更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学习借鉴国外如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国企管理的成功模式,突破旧有屏障,实现民族地区国有企业产权与经营权、权利与权益、责任与义务相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性。

(2)推进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大开发以来,国债资金在民族地区开发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长期建设国债将不可避免地逐渐淡出。因此,采取大力推进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策略,提高西部存量资源的利用律和经营效率,也是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增长实力的必然之路。从东部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经济占有的工业化资源越低,经济发展越快。而民族地区城市现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及净值所占比重普遍在8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民族地区发展与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盘活存量。而民营资本具有在民族地区开发进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的潜力。

3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涌现出来的问题也是急需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开发战略当中,如何摆正政府的角色,如何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增长能力,如何让民族地区大开发的参与者得到利益的保障以及激励他们继续进行投资建设,如何让民族地区人民从大开发得到真正的更多的实惠都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此,进行民族地区大开发,更应回归到法律立法、政府体制等根本方面进行改革,使民族地区大开发更能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障,提升民族地区大开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武康平,费淳璐.现有政策评价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方式与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含琳,范鹏.论民族地区大开发中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协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

[3]崔满红.中国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转型的基本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