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1-24 08:25:53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其中,提高人口素质对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南高等教育体制中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对人才培养,对提高人口素质,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功不可没。

【关键词】加快;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教育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国家出台自学考试制度而得到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河南省民办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河南省是教育人口第一大省,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民办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社会认知、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以及总体布局结构上与国内同行相比,仍存在着—定差距。民办高校是河南省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分析,能够剖析出河南省民办教育的发展的现状,找出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1、思想观念陈旧保守。30多年来,民办高校的发展推动着民办教育的快速、稳步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贡献,分析主要受益群体,大多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及国内国有、民营企业。尽管如此,社会上对民办教育还是普遍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部分地区存在重经济、轻教育;重公办教育、轻民办教育的现象;老百姓对民办院校的理解和认识多数是停留在“职业”二字上;各级招生政策的宣传和导向,也会促使学生和家长产生民办教育是“二、三流教育”或者是“落榜生教育”等错误的观念和认识;近年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上大学的人员数量在逐年下降,迫使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公办学院、高学历”毕业生。等等这些社会现象都使会促使学生和家长对民办教育失去信心,迫使很多民办院校陷入发展困难,办学难度加大的困境。2、缺乏办学特色。从民办院校出现招生困难,生存压力大来看,目前,部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没有突出专业特色,没有充分利用民办院校的优势和特长,往往迫于生存压力,盲目开设新专业,妄想通过专业的时髦性吸引学生,从而达到扩大招生规模,在竞争中达到自保的状态。甚至有的民办高校忍痛割爱,直接停开优势专业,转向时髦专业。造成优势专业萎缩,变得没有优势;非优势的时髦专业异军突起,却又办不出特色。久而久之,整个专业结构缺乏衔接性和系统性,一定会造成教学投入成本加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加重了办学的经济负担,还会造成生源数量下降,饮鸩止渴的状态。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性,不能总是运用“实践教学压缩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然而,部分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数量过低,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设置实践课时。这样的民办高校突出理论教学,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笔试能力,造成专业技术实操含量不高,专业面过窄,专业设置一味强调完整性、系统性,最终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缺乏职业适应能力,缺乏综合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部分民办高校课程设置和选用教材的内容不相符;选择教材版本过时,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出专业知识的最新变化;部分民办高校课程结构与内容之间缺少弹性,缺乏设置合理的选修科目;还有的部分民办高校教材组织结构欠合理,缺乏教学参考书,缺乏有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士作指导等现象。4、人才培养模式落缺乏实践和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特点。也就是专业理论知识要与劳动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工作相结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都要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基于实践工作的过程要求,进行优化整合,达到在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体现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接触不到生产实际,缺乏对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成为空话。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民办高校,只是徒有虚名。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在民办高校中,思想跟不上新模式的变化,教学方法保守落后、教师上课纯理论教学,教师缺乏实践性,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满堂灌”式的技能传授;教师不能带领学生走进生产一线,缺乏对行业发展需求的了解,所传授的的技能都是脱离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技能,缺乏职业性,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素养。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正所谓“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大学”。然而,“双师型”教师不是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锻炼出来的。在教师队伍的引进中,“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将不利于民办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6、实习基地利用不充分。民办高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各院校在校内、校外均会设有实习基地。随着民办院校的发展,实训条件普遍增强,仪器设备的配置规格和档次实现了“高档化”、“精品化”的趋势。但是,据近期调查全国6所民办高校的大型设备得知,设备数量年年增加,利用效率却年年下降。实验室环境在提高,实训设备和仪器档次在提高,而让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在下降。不少学生反映,对于学院的实训设备、仪器只是看见过、听说过,却很少亲自操作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就成了一纸空谈。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因为学院自身没有办学特色,没有专业优势,缺乏吸引力,始终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导致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从没有参加过校外实习,没有经历过校外育人的过程,没有经历过实践教学的工作经历,这将不利于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二、加快推进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彻底清除保守观念。民办高等教育要发展,应首先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紧密围绕经济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各民办学院发展的根本任务,才能走出困境,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民办学院还要倾听市场的心声。彻底改变缺乏办学理念的新意,不认真研究社会发展需求,用公办高等教育的方法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忽视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不能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2、争取特色办学。民办教育办学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为核心,围绕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优势,设立相关产业链上的专业点特色,突出“特色”办学的特点。设立细目专业并不意味着工商学院脱离“工商”本色,而是结合了“工商”特点的设立的细目专业。例如:同样是会计专业,可以是突出“会计英语”的特点;同样是建筑专业,可以突出“园林建筑”或“绿色环保建筑”的特点。围绕当前社会工商结构变化设立专业,不仅要立足于现代产业领域所需专业,还应根据未来产业链拓展情况发展新型专业。根据与工商业相关的多领域、多环节发展需求,在产前、产中和产后诸多环节设立专业,使工商学院的每个专业都能体现出工商业的行业特点,体现出XX工商学院的办学特色。3、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体现与工作实际的一致性,还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方法要将“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习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团结互助,增强集体观念。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彻底改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沿用“老三段”的模式,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完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同时,对于课程内容设计“换汤不换药”的问题要彻底根治,加强课程本身的严密性、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在教材的选用上,找有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士作指导,民办高校课程设置和选用教材的内容要相符;选择教材版本要新,内容新颖,能反映出专业知识的最新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之间要有弹性,选修科目要设置合理,为教师订购丰富教学内容的参考书。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立足于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等需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对学生单纯的专业对口教育,逐渐向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转变;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逐渐向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转变;改变以往只注重共性教育,逐渐向注重个性教育、因材施教转变;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科的系统性,逐渐向注重素质教育工程的综合性转变。在抓好“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落实实践教学,优化教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打造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教师结构不合理,与一个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有关系。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下基层参加社会实践的制度,鼓励年轻教师在提高学历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人事管理机制、管理办法科学合理,才能激发教师参加实践工作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学院教师队伍的科学发展。各民办学院必须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加大外引教师资源的力度,加快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建立“企业校园工作室”,在企业建立“专家咨询站”“名师流动站”等各种途径,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把能工巧匠和企业专业人员“请进来”,请到学院任教,给学生传授企业最新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把年轻化、高学历、缺乏实践技能的教师“送出去”,送进企业一线。这些年轻教师学历高,出校门进校门,基本处于高理论低实践的教学状态,对其进行充分地实践锻炼,最终形成在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相协调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6、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要建设足够的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实习农场,扩大开放范围,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利用率。高职学院还要探索灵活有效的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同建立集生产与教学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按照职业标准学习技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苦于经费不足,力不从心,无法保证实践教学所需场地和设备,学生技能培养无法落实和兑现,校内育人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综上所述,河南省民办教育在加速实现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为了达到给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优质、足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大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民办院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为河南省民办院校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闫书华.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因及路径选择[J].克拉玛依学刊,2017(7)

[2]张晓惠.中原城市群民办高等院校资源整合研究[J/OL].中国成人教育,2016(15)

[3]闫书华.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16)

作者:周雪梅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