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究

时间:2022-12-14 09:39:29

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在我国可持续建设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对大尺度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性和战略意义。文章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探讨了当今时代条件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引言

1.1绿色基础设施概述。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人们为了寻求一种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不干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为GI)的定义,其目的是寻求一种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模式。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体系的存在,是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由网络中心((hubs)、连接廊道(1inks)和节点(Sites)这三个结构性要素组成[1]。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因规划方式的限制,通常格局小,连通性差,功能不完整,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组织特性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特点有:系统性、连通性、复合性以及层级性等。1.2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面临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下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2]。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并能维持其持久稳定运转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从根本上对付全球挑战,实现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随着2012年的“里约+20”峰会的召开,可持续发展被肯定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总钥匙”。

2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

2.1指导土地规划,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自我更新能力差,不能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在土地开发前,应首先对大区域进行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分析,从国家、省级、市级的战略视角,在大尺度、系统化和生态化视角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再从中观、微观层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规划设计,形成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绿地系统。2.2绿色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功的GI规划能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其中,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国家的生态安全、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效益方面,GI建设有利于提高地方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引进创新企业入驻,增加财政税收,同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最后,环境效益方面,优化雨水收集方式和雨洪管理,优化地方土壤、空气、水的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网络,并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3.1建设和完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1)建立城市绿色廊道。通过对城市绿色廊道系统的规划,建立城市绿化控制带,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生态廊道。(2)绿色枢纽。以城市住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态农田、经济林地等枢纽结构,利用这种生态恢复结构模式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3)绿地系统的整合。将现有的城市绿地进行有机连接而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开拓更多城市绿色空间的途径。3.2修复城市边缘废弃地。目前,城市化发展正向城市边缘地带扩张,城市边缘废弃地包括被过度开采的山体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工业废弃地等。这些边缘废弃地的修复可以依靠良好的风景规划,向城市废弃地和污染区域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斑块廊道结构模式,稳定区域土壤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进而改善区域气候环境。3.3对灰色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化处理。(1)雨水系统:采用设置滞洪区、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对雨水进行过滤,再返还至接收区等途径,模拟自然状态,减慢和存储地表径流。(2)污水系统:从污水源开始减少污水的产生,并利用人工湿地和骨料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建筑和社区范围内采用生态技术对污水进行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再进行回收和利用。(3)能源系统:利用自然能和废弃物在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能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使资源保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4)交通通讯系统:减小社区服务半径,增加自行车和步行系统,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推行低碳出行。

4结语

在新常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城镇化建设,传统的绿地规划理论必然不能满足现状。因此,当下更需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的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对国土进行全局的统筹策划,珍视每一寸土地。现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云路,李雄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漠河北极村生态景观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3(9)

2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王凤婷 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