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22 11:05:59

新形势下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水利经济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基石,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水利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开发水利资源,推动水利事业发展进步。水利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实力的一部分,水利经济发展能够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前迈进,反过来推动水利事业进步形成良性循环。水利经济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创新,科学合理的运用水力资源,将水利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整合当前水利资源,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经济;开拓创新;发展

当前,世界各个国家的水利事业都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难以健康发展,许多国家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还承受着严重的污染,我国的水利经济当前也面临着这一问题。要想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治理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入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

一、实现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任何一类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撑,同理,水利事业进步的前提是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水利经济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也与社会经济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水利经济的支撑,没有水利经济的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而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共同的努力。近年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会议中都将水利工作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国家也出台了众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规范水利建设。水利设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水利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要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水利产业的健康发展。水利事业的发展依托于水资源的利用,我国当前的水资源整体还处于短缺的状态,所以更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发展指导,根据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对发展计划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保证我国水利经济发展富有活力,使水利事业为推动祖国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现行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存在很大的不足

1.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不利于市场完善。水利作为基础设施的一种,发展依赖水资源,修建和维护需要政府大量投资。因此,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为推动民生发展,不注重经济效益的回报,这就使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被低估,我国的水资源市场受到压制,制约了水资源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2.不合理的水价。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通过物价对商品的供需关系进行调节,但是在水资源市场中,由于水价被低估,不能通过上述方式调节优化水资源结构。当前的水价远低于水的运输使用成本,这就使水污染的治理和各项水利工程建设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水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当前的水价体现不出水资源的价值,使人们很难理解水资源的宝贵,因此,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缺乏市场观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近年来才初步确立起来,我国对于水利经济的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思想,这种管理手段过于僵化不适合当前形势。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今天,我们要通过行政命令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水资源市场,通过市场手段对水资源进行配置优化。

4.投资渠道单一,国家财力支持不足。受水利设施公益化特征的影响,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政府投资规划的方式向前发展,资金结构单一、缺乏资金渠道的问题制约了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部分水利设施建设缓慢,也没有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

三、水利经济运行措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1.水利的经济效益实现需要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水价的征收既能作为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资金的补充,又能够使人们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使水利经济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合理水价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相关的改革制度,但是当前的水价机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建立健全的水价制度,能够唤醒人们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确立起合理的水价计算方式,使用阶梯式的水价征收制度能够对水资源当前配置进行优化。如果面向人民群众的水价仍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反映不出水资源的真实价值,就很难让人们建立起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意识。因此,我们要通过以下手段改革当前水价机制:第一,水价收费实行阶梯制征收制度,根据居民当前用水情况确定各阶梯数值,对不同额度的用水量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第二,对水价的基础费用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水利设施、供水企业、水的运输成本的不同,对水价进行合理调整。第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在保证居民用水的同时,提高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重视起对当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水资源治理的投入力度。

2.通过水利产业基金的构建,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通过设立各类发展水利经济的基金组织,例如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基金,鼓励水利技术进步的科研基金,针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建立的基金等,通过各种基金会的建立,增加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丰富水利经济资金来源结构,在完善我国各项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水利科研成果的产生。吸收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资金支持,通过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获得足以推动水利经济发展的资金,大量资金的支持下,能够建设起回报高、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的大型水利设施,为这类水利设施的投资建立起专门的基金组织,帮助进行管理运作,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同时使投资人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3.财政投入是水利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的水利经济虽然已经开始引入了外部资金,但还是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水利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补贴和各层政府投入共同支持,需要各省、各市对这部分的财政拨款加强管理,确保下拨的款项都投入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同时,还要根据水利设施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这都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水利资金投入,维护水利经济平稳发展。

4.对于水利资金要加强监管,不断地对水利资产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对于水利经济的投入在现阶段内还会不断追加,这部分的投入资金总量十分庞大。为了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切实推动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强对水利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防止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从而确保所有的水利资金都投入到推动我国水利经济发展中去。建立健全水利资金监管制度,通过对水利资金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对水利设施运营中涉及到资金的各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对于各项水利资金运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使用规划,对于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更要加大监管力度。

5.增强宣传力度,创造水利经济的发展环境。当前的传媒群体异常发达,通过纸媒、网络媒介等各类媒体,宣传水利事业对于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环境,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加强各地间水利事业相关人员间的交流,吸取水利经济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减少水利经济发展中的弯路。

四、实现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变劣势现状是关键。我国的水利经济起步较晚,近几年才开始了比较快的发展,对于水利经济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国当前的水利经济管理体系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经费来源还是以国家拨款为主,很多地区的发展理念还是先发展后治理,对于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上述这些原因都是制约我国当前水利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此笔者认为,首先,水利部门要针对我国当前的水利发展现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建立起监督机制,对水利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其次,要加大对水利资金的投入,水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所以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水利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制定出相关联的各项法律法规,将水利经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再次,水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对当前的水利部门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录用选拔机制,引进人才考核制度,调动起员工积极性。对当前水利事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结构优化和再分配,通过人才考核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发展。水利经济的发展关乎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应当被全社会都重视起来,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建立起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从中吸取到推动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全民参与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是手段。水利经济想要持续发展就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根据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优化,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影响两种手段共同作用,不断对水利资源的配置结构进行优化改良。在面临新的挑战时,采用新方法,例如,对于水利设施管理问题我们要加强水利设施的日常运营维护工作,加强水利设施利用效率。还有水价改革方面要引入阶梯式的水价机制,根据居民用水额度不同采取不同价格的水价;同时提高水的基础价格,使水的价格能够切实地反映水的价值。针对当前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改革,这样既能够增加水利机构的收入作为水利设施维护的资金补充,又能够唤起人们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对于缓解我国当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我国水利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结构,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实现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要有效地提高水利经济的地位,树立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水利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水利经济的科学、绿色、健康发展。

作者:张红霞 郭蓉蓉 单位:河南省商丘市水利局

参考文献:

[1]刘肇.水资源系统工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2(26-38)

[2]冯耀龙,崔广涛,王安源.我国水市场机制建立的分析探讨[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13(4)

[3]王成环,王洪太,于明等.论水利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