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时间:2022-04-05 09:50:18

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发展生态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国家生态县德清县的生态经济发展为研究样本,对其发展生态经济的做法、成效以及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路径是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导向、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新引擎、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县域

目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能再走了,要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共荣共赢的新发展模式。而发展生态经济正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意义重大。同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关乎省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县域经济的这种基础性和全局性特征,将研究生态经济的目光聚焦于县域,更多地关注中微观层面以及实践探索更具有现实意义。浙江省德清县是国家环保部命名的“国家生态县”,经过十年的创建实践,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荣共赢之路,步入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德清样本的做法与成效

(一)生态理念先行,注重顶层设计

德清县党委政府“举生态旗、创生态业、打生态牌”,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一是顶层设计,一以贯之。2001年提出“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2003年提出“生态县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态经济”,在构建生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人居、提升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等方面统筹推进;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深化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对河口水库水源水域保护办法》等文件,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就区域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专项规划,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6-2020)》和《西部保护与发展规划》等。全县所有乡镇、绝大部分行政村和相关职能部门分别编制了生态乡镇、生态村规划以及山林、矿产、水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利用规划。三是加强绿色GDP考核。大胆探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考核机制,实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双重立体考核制度。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的内容,对西部山区乡镇进行“绿色GDP”考核。

(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绿色产业

一是通过打造“3+X”工业体系,形成集聚明显的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地理信息产业和通用航空等战略新兴产业,并利用杭州都市圈节点县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生态优势打造总部经济。二是以治水拆违倒逼转型,加速矿山整治、生猪养殖产业转型,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关停一批“三高”企业。三是以生态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产业链,构建资源循环利用链,被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计划”重点项目6个,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94家,入选首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创建了7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探索了“稻鳖共生”、“稻鳝共生”、“稻鱼共生”等绿色种养模式;实施“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工程,2014年获“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称号;发展以“洋家乐”为代表的低碳旅游业,下渚湖成功创建为国家湿地公园,莫干山申报国际旅游度假区并通过省级评审,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称号。

(三)加大环境治理,推进节能减排

一是整治工业企业,对县内铅蓄电池、化工、电镀、印染、造纸、制革等六大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及矿山行业进行整治。关闭全部3家铅酸蓄电池企业;22家电镀企业减为16家;65家印染、造纸等企业,关停26家,整治39家;矿山企业从26家减少为3家,绿色矿山实现100%。二是在省内首创“九法治水”,即工业污染全面治、矿山污染重点治、农业面源污染彻底治、城乡污水综合治、河道污染系统治、饮用水源严格治、河长领衔治、部门联动共同治、社会参与一起治,水环境质量取得显著改善。2014年该县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2%,比2011年下降了18.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三是重拳治理雾霾,制定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开展“治扬尘、治废烟、治尾气”三大攻坚行动。四是实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实施了245项减排项目和266项节能项目。整治小造纸、小印染、小化工等落后产能,圆满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

(四)培育生态理念,加强公众参与

一是加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建立了生态文明志愿者、生态文明监督员、生态文明小小宣传员等三支队伍;引导社会组织开展“低碳生活我先行”、“环保宣传进社区”、“德清嫂在行动”等主题活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生态环保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以6个“全国首创”为载体,培育生态理念。设立全国首个“生态消费日”、“生态消费政府宣言”、低碳消费与服务联盟、预付式消费诚信联盟、国民生态消费教育中心、生态消费教育实践基地。生态消费教育在倡导绿色节约,践行生态消费方式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三是以各类生态创建活动为契机,提升生态水平。“十二五”以来,实现国家生态乡镇全覆盖,创建部级生态村1个、绿色学校1所,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个、绿色学校25所、绿色企业17家、绿色社区9个、绿色家庭26个、绿色饭店3家、绿色医院1家、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21个。(五)坚持制度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激励机制。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启了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的新机制,截至目前累计用于生态保护、环境修复的资金超过21亿元。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1+4”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奖惩、任用挂钩。同时,根据县域内各乡镇的发展定位不同,实行“一乡一策”的年度工作考核。[1]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如在“五水共治”中实行亮牌制度,被亮一次红牌的诫勉谈话;被亮两次的要向县委常委会说明;被亮三次的则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三是完善科技支撑机制。以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生态经发展,深化“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的德清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环保科技成果。

二、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德清样本经验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把生态经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是就经济谈经济或就生态谈生态,而是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文化等要素通盘考虑,制定规划,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在这项系统工程中,至少应该涵盖政府、企业、社会个体三个层面的积极参与,在发展理念的提升、发展方式的转型、生态环境的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等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推进。二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生态化”,通过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高生态的价值,实现“生态经济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赢。[2]三是把生态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来抓,循序渐进,不搞运动式发展。通过十年努力,科学规划,严格落实,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才取得了这些成效,足以证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四是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德清就是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传统产业现状、技术条件等因素来寻求生态经济发展的“德清路径”。

三、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导向,指导县域生态经济

要以生态经济理念贯穿县域生态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使生态、绿色、循环、低碳等经济形式成为全社会共识。政府层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地方政府和官员要树立“绿色GDP”理念。企业方面,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从自身利益出发谋求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生产经营方法,减少成本、提高赢利。[3]公众层面,要将绿色低碳消费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崇尚自然,简单生活,绿色出行;要加强环保意识,节水节电,节约资源。要加强生态文化培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为发展生态经济营造良好氛围。

(二)以发展绿色产业新引擎,推动县域生态经济

绿色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产业竞争的核心。首先,培育绿色生态农业,依靠农业创新技术实施绿色农产品认证、特色效益农业、农产品准出等;探索生态、绿色、高效种养模式,如德清的“稻鳖共生”、“稻鳝共生”、“稻鱼共生”等;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如德清的“猪—沼—果”、“猪—沼—鱼—鸭”、“猪—沼—果—鸡(鸭)”等。其次,培育生态工业。一方面对旧的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进行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第三,培育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正是“生态经济化”的具体表现。

(三)以科技创新绿色崛起,支撑县域生态经济

科技创新是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要依靠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运用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鼓励企业进行生态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使科技与生态经济紧密结合,打造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和保障平台;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污水处理及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节水技术等,推广工业废料再利用的工艺和资源节约型工艺。[4]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育环保节能产业,为企业再生资源技术开发利用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帮助。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保障县域生态经济

首先,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绿色GDP考核。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奖惩、任用挂钩。其次,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环保投入机制,制定出台有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平衡的财政、金融、土地及税收政策,最大限度地将环保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有机融合。目前各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尽完善,仍需通过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等手段,加大财政生态补偿力度,有效调整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拓宽生态补偿领域、补偿类型和生态补偿资金渠道,探索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等多种补偿方式。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与发展生态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同时,要加强行政执法。要综合运用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的监督合力。第四,深化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改革、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

作者:王卉 单位:中共德清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宋淑慧.生态经济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

[2]陈洪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5).

[3]于法稳.近10年中国生态经济理论提升及实践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1,(5).

[4]胡坚,褚银良,等.浙江县域生态经济:现状与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