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镇步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2-24 09:42:37

山地城镇步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山地城镇地形复杂,步行和车行是主要的交通方式,而在山地城镇交通发展中步行交通多被认为是车行的结构性补充。本文针对山地城镇步行交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和车行交通之间的矛盾,从人车关系演变出发,梳理了山地城镇人车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步行交通在山地城镇的必要性,提出了可持续的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整合措施。

关键词:山地城镇;步行交通;车行交通

前言

汽车时代带来的点到点的便捷体验使得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车行交通建设,大马路、高架桥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以步行交通为主的山地城镇也难逃汽车大浪的侵蚀。然而由于山地城镇受地形影响较大,居民出行并没有因为车行交通的增加而变得方便快捷。因此需要对山地城镇的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进行博弈分析,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促进山地城镇步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山地城镇步行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山地城镇地形复杂,坡度大,非机动车出行很少,出行主要以步行交通和汽车交通为主。由于山地城镇车行交通路网结构先天不足,需要步行系统作结构性的补充,跨城区远距离的出行多采用车行交通出行,而城区内步行出行所占比例较大。对出行方式的调查显示,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为:公共交通27.1%,辅助交通0.53%,出租汽车4.38%,小汽车4.73%,其它0.59%,步行62.67%。与国内其它平原城市比较,明显看出步行交通是山地城镇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对于山地城镇交通发展而言步行交通意义重大。然而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盲目的重车行轻步行,不仅减少了步行者的活动空间,还使步行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孰重孰轻还要从山地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量。

2.山地城镇步行交通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步行交通的管理保护,车行挤压步行空间

步行交通管理滞后,缺乏行人优先的思想,利用人行道占道经营、违章设置广告牌或停放交通工具等现象频出。由于山地城镇道路受到地形限制,其建设难度大、路幅也较一般平原城市窄。随着机动车的日益增长,加之以上的各种管理缺陷,在用地紧张地段,人行空间被车道、停车位挤压或侵占,步行者被迫进入车行道,不仅加重了坡道的路况复杂度,也使行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2.2步行设施系统性差

当下修建天桥或者地下通道仅仅为了解决人流拥挤问题,减少人流与车流的相互干扰。也仅存于交通复杂的局部地区,并没有考虑和步行设施、城市建筑、人车转换地等形成有效地联系、构成系统的山地步行体系,影响了其在山地城市中效应的发挥。

2.3步行空间缺乏活力

一方面为了适应汽车速度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道路周边环境、建筑体量、建筑细节等都被迫放大,使人们在步行中失去了感知的媒介、减少了步行的乐趣。另一方面由于车行交通受坡度等因素的限制在道路建设中拉长了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步行出行的难度,街道中的行人大大减少,功能单一的步行空间失去了传统的步行小路中丰富的交往活动与活力。

3.正确认识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

3.1人车关系的历史演变

在汽车成为主流交通工具之前,大多数城市采用人车混行组织方式,当时机动车在速度与数量上十分有限,街道空间由多种交通工具与行人共享。然而随着机动化飞速发展,街道空间开始冷漠和衰退,城市也丧失了原有的人文风貌。在经历人车时期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城市既需要走人车和谐之路,步行和车行需要平等共存,减少冲突。这种回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逆转,它是现代物质文明和人本思想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碰撞的结果,是融合了机动化的步行化。

3.2山地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关系

山地环境下步行与车行交通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争夺和速度差异。空间的争夺实质是争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城市不可能无限扩张,尤其是山地城镇,可建设用地有限。传统被动疏解车行交通的方式必然会造成车行道路挤占步行空间。速度差异表现为沿街景观为适应车行速度而在细节尺度等方面被放大。强视觉冲击力的大广告、简洁的建筑界面、高大的建筑体量成为城市的主要特点,造成宜人的步行空间不断受到侵害,街道生活逐渐丧失活力。此外,为了更好的发挥汽车的效率,城市功能区之间由高效的道路系统联系,人们无法步行到达。总之,在人车速度差异之下,山地城镇步行与车行交通所需的空间和规模相差甚远,步行空间逐渐被忽视。虽然车行交通对步行有一定影响,但完全脱离机动车交通的步行化必然走向失败。因此,步行交通建设不能脱离车行交通的支撑,步行交通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车行交通,而是改变生活环境,恢复人车之间平衡的一种尝试。

4.山地城镇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和谐发展措施

4.1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强化立体步行交通体系

城市设计主要与人实际感知的空间形态和活动相关,注重结合城市环境营造个性化特色化的空间形态。立体化步行空间彰显城市的品质。结合山地城镇独特的背景环境,运用城市设计理论整体控制城镇空间,把握立体步行交通系统整体构架,创造人们接受的多功能立体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结合地形建设立体步行交通体系复杂的地形虽然给步行交通的布局和设计带来了困难,但赋予了山地城镇步行交通以独特性,为步行道创造丰富多样的立体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步行交通方式由于适应性较高,可以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且对地形改造的要求较小,可以依照原有地形条件,按照依山就势的方式进行建设,通过地形的高差创造出独特的立体步行交通体系,在垂直空间上实现人车共存。(2)系统化立体步行交通体系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镇适宜建设用地少,通过开发和利用竖向空间,建设立体化步行交通系统,来解决地面空间资源短缺的问题,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山地城镇较多数呈多中心结构布局,同时中心的聚集度较高,在中心区或者人流聚集地用架空的人行通道直接连通商业、办公、餐饮、医院、娱乐和学校等地的主要出入口,通过架空人行通道将散布于各处的单一功能的过街天桥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系统化的立体步行交通体系。这样,不仅有效地疏导了人流,又使人群不必跨越繁忙的城市街道就可直接进入楼层,同时也能使人们从心理上接受人行天桥。完善的立体步行交通体系既能方便市民出行,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顺畅,有效减少人车冲突,又能降低对车行交通的依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运用视觉原理融合界面

步行者和车中的人由于速度和距离差异,所观察到两侧的层面不同,步行者注意的是小尺度界面,车行中的人观察到的是中尺度甚至是大尺度界面。距离步行者最近的界面需要细腻的尺度,可以通过墙面材质、细节造型设计、丰富协调的色彩等要素处理,结合人行道空间的绿化小品和精美铺地等构造细腻亲切的小尺度空间。距离人较远的界面可采用相对简洁的尺度或非常简洁的尺度,细小的材质很难辨认。通过沿街界面分级处理,满足不同距离和不同速度观赏者的视觉感知,创造富有活力的步行空间,吸引步行方式的选择。山地城镇范围内地形高低错落、转折有序,利用视觉原理与地形相结合在坡道、边坡、峰坎等处通过对建筑及周边地物地貌的细节处理,打造宜人的步行空间,转移行人的疲劳注意力,增加步行乐趣。

4.3强化规划师的责任,加强交通管理与监督

对于山地城市建设,规划师要首先确立人车和谐的规划和设计理念,要充分意识到步行交通对山地城镇在绿色出行、安全出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室外交往空间等方面上的积极意义,以此为核心探求人车和谐的山地城镇交通设计方法。当前社会下的城市规划多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领导的意志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很大。鼓励公众参与到规划和交通管理工作中来,深层次参与政府交通管理决策,加大对交通违法惩治力度,确保人车有序互动,这一点在城市功能集聚度较大的山地城镇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5小结

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二者通过一系列的循环反馈过程,将有可能达到一种“互补共生”的稳定平衡状态。当代城市生活不可能倒退回传统的步行时代,虽然山地地形地貌对便捷的车行交通带来一定的建设复杂度,但独特的山地地形地貌却为步行交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对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进行整合,不仅能够解决人车冲突的问题,提高街道的活力,还能提高山地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对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闫雪.人车和谐的街道空间设计[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雷诚,范凌云.生态和谐视角下的山地步行交通规划及指引雷诚.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73-80

[3]王纪武.山地城市步行系统建设的集约观[J].2003年第8期第19卷:79-82

[4]孙靓.城市步行化———城市设计策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5]邓柏基.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作者:孙莉钦 杨帆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