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消费需求的因素探索

时间:2022-06-04 03:41:07

限制消费需求的因素探索

进入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措施,社会财富和收入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产生更多富人的前提下,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形成了一个橄榄形的中等收入者群体。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绝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据统计,1978年,中国有大约2.5亿绝对贫困人口,实际上有更多的人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可以说全社会几乎没有高收入者。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市场机制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同时,由于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收入差距进而财富差距呈现出急剧扩大的趋势,目前中国居民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呈现出什么样的格局,笔者认为既不是金字塔形也不是橄榄形。目前中国既有不少的高收入者,也有不少的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收入上的差别就在于,发达国家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比较健全的前提下产生的差别,我国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比较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收入差别。不同的收入群体会有不同的消费需求,高收入群体有消费能力但没有消费愿望;中等收入群体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预期而不敢消费;低收入者有消费愿望,但没有消费能力。从收入因素来分析,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在于中低收入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300元的还有1.22亿人,与日本总人口差不多,是韩国总人口的2.5倍。从五等份分组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来看,城镇居民低收入户为年均收入8788.9元,中低收入户为14498.3元。也就是说2011年在我国城镇6.91亿人口中,有6910万人年收入约为8788.9元,月平均收入只有732.4元,每天收入只有24.4元,每天收入平均4美元。还有6910万人的收入约为14498.3元,每个月收入1208.1元,平均每天人均收入只有40.3元,约合不足7美元。从五等份分组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情况来看,2011年农村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为2001元,月均大约为166.8元,日均5.6元,不足1美元。2011年农村人口为6.566亿,也就意味着低收入人口数量为6566万。中低收入户年均收入为4256元,月均收入354.6元,日均11.8元,这部分人口数量同样为6566万(见表一)。在各种物价高企的条件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庞大,收入水平低。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因而也就意味着收入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因此,要扩大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城乡中低收入群体,从城乡消费潜力来看,最大潜力在农村。

供给制约

供给决定需求。要提供有效供给,一方面需要有效生产,即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需要流通,及时将产品运送到市场,让产品变成商品与消费者见面。从生产来说,生产决定消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1]。所谓生产制约消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不合格的产品就不会也不能被消费,冰箱不制冷,电视机不出画面,汽车不能跑路,显然就不能进入市场,即使进入市场也卖不出去。二是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合理。要么是产品绝对短缺,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绝对短缺状态,即使有钱也要受到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制度的限制。要么是相对短缺,也就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有的商品数量过多,超出了消费者需要,自然其超出部分难以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有的商品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现实的消费需求。从目前我国商品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大于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但是也有少数产品满足不了需求,如部分旅游产品、廉价医药等。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因为这种商品价格比较低,生产者不愿意生产。比如一些廉价的药品,非常受患者喜爱,但是由于利润率低,厂家不愿意生产;有的是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者不了解市场需求;有的是因为某些商品出现了绝对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占用了社会资源,自然导致短缺商品无法生产出来;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大量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不仅挤占了优质商品资源,而且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由于伪劣产品价格低,因而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选择了劣质商品,这种需求没有反映真实需求,是一种虚假需求,最终结果可能是优质商品退出生产,形成恶性循环。当然,生产出来商品之后,还需要流通环节,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被堆积在仓库中不及时地运送到市场,自然就不会被消费。改革开放之前,一方面各种商品(严格意义上讲是产品)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商品生产出来之后被积压在仓库没有卖出去。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环节。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生产决定消费,是因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对象,厂商不生产电视机,消费者就不可能消费电视机;面包商不生产面包,消费者就吃不上面包。但是其前提是流通顺畅,没有顺畅的流通,不及时将产品运送到市场上,自然消费者也没有办法消费。从一定意义上讲,流通作为中介,既“决定”生产也“决定”消费。之所以说流通“决定”生产,一是因为流通本身就是再生产的一个环节,流通就是生产。“资本价值在它的流通阶段所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它属于生产阶段的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形式”[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曾经指出,“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第一,很明显,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这同样适用于产品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3]。二是因为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互为前提。“如果我们对这三个形式进行总的考察,那么,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过程的结果,表现为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总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成为流通过程的中介,反之亦然”[4]。“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虽然这种连续性并不总是可以无条件地达到的”[5]。三是因为在再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直接影响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的运行。如果流通环节受阻,商品就不能进入消费环节,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得以实现,这时受损失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有者,生产就要停止。之所以说流通“决定”消费,是因为没有顺畅的商品流通,再好的产品不及时地运送到市场,消费者就无法消费。改革开放之后,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流通业也得以飞速发展,物流业越来越发达。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物流成本过高、物流设施不健全、物流体制不完善直接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既不利于生产者,也不利于消费者。

消费品价格制约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成为制约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消费品价格对消费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单个消费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即需求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上升。“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我们就说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经济中大部分物品都是正确的,而且,实际上这种关系非常普遍,因此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定理(lawofdeman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6]。这里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加以分析:第一种情况是: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他类似商品价格不变或下降,那就意味着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因为价格上升而下降,但是存在替代品,人们转而消费其他消费品,从全社会来看,消费总量基本上是不变的。馒头价格上涨了,人们更多地消费面条;牛肉价格涨了,人们更多地消费羊肉。第二种情况是: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了,这时就需要看消费品对消费者的必要程度,因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需求的价格弹性显然就要发挥作用。在价格上升的条件下,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需求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例如,对食盐的需求不会因为价格的上升而下降,也不因为价格下降而上升,因为这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弹性非常小。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则需求量会下降,享受型物品一般价格弹性比较大,如果生活必需品消耗了更多的收入,自然要挤占享受型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用在吃和穿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增加了,用在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自然要减少,用于旅游等休闲娱乐品和服务的支出自然要减少。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一是商品价格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者的消费影响最大,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最高,他们往往把更多的收入用于食品支出。对高收入者的影响最小,因为高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最低,在整个支出结构中,食品支出比例极低,不会因为食品价格上涨而减少消费。对于中等收入者的消费影响则处于中间状态,有影响但不是太大。二是不同消费品价格上涨对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影响。如果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所有消费者都要为此付出代价,比如粮食、肉类、蔬菜等,因为人们每天都要消费此类商品。有的商品虽然也属于必需品,但并不是影响所有人,而是只影响购买此类商品的部分消费者。如房子价格上涨并不影响所有消费者,只影响购房者家庭的消费支出,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要买房。同理,如果奢侈品价格上涨而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影响的只是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居民收入一直处于较快提高过程中,在收入提高情况下,价格上涨对消费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收入的提高快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这时消费总量就会增加。第二种情况是收入的提高与价格上涨呈现同步状态的时候,消费品零售额总体增加,但居民购买的消费品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第三种情况是收入的提高赶不上价格上涨,消费量就会减少。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呈现不均衡状态,有的居民收入提高快,有的居民收入提高慢,价格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大凡收入涨幅快于价格涨幅的,一方面会更多地追求生活必需品的质量,如是不是有机食品,食品的口味是否符合消费者需要;另一方面会增加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需求,如旅游、文化等产品的需求。如果收入涨幅慢于价格涨幅,实质上是收入降低。在收入降低的情况下,消费者首先减少的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进而是必要的生活资料。从我国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来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固定价格制,同时通过票证制度限制消费,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也就是说价格与消费没有关系,价格处于严重扭曲状态,消费处于严重压抑状态。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放开了消费品价格,其走势总体上一直处于上扬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自1978年以来,除了1998年、1999年、2002年和2009年四个年份之外,其余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13个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5%以上。如果把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定基指数为100,那么到2011年则上升到了565,如果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8亿元,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3918.6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18倍;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则2011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32552亿元,后者是前者的20.89倍。当前世界各国都处于开放环境,不同商品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消费者自然要选择更低的价格。从世界范围来看,同样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奢侈品的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其结果必然是更多的国内富人到国外大量购买国外商品,带回国内消费,实质上相当于把更多国内市场让渡到了国外,拉动了国际消费而制约了国内消费。

消费预期制约

预期是指经济决策者对于与其当前决策有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的未来进行预测,其本质上是主观的,是一个特定个人的判断。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要作出消费决策,必然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果对未来作出乐观的判断和良好预期,就会增加当期消费;如果对未来作出悲观的判断和缺乏良好预期,自然就会减少当期消费。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消费者良好的消费预期,主要是收入预期。无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给出的一系列向好政策,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与2010年相比要翻一番,还是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不断提高的最低工资标准,抑或是最近几年构建的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都改善了城乡居民预期,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许多不良的消费预期直接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其中主要是刚性支出预期。一是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广大中低收入者不敢消费。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刚刚建立,保险水平比较低,养老保险刚刚起步,城市居民虽然有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但保险水平相对较低,难以确保城市居民在市场经济中遇到风险时还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为应付不测,就需要压缩当期消费。二是子女教育需要庞大的开支。虽然全国都实现了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极端不均衡,择校热、补课热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都需要家长庞大的教育支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开支更是十分庞大,有人形容农村一个孩子上大学全家都要受穷,这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然面临急迫的购买住房的压力,原有不少城镇居民居住狭小或是无房户,也面临着购房的巨大压力,而房价居高不下,很多城乡居民无力购房等。如此这般,不少人只得压缩当期消费,将钱存入银行,尽管在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利息率,也就是说存款属于负利息,但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呈现快速上升势头,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城乡居民不敢消费。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总体比较低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从表二中可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总体上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速度比较快。

消费环境制约

任何一项消费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不良的消费环境必然制约消费。我国的消费环境总体上在不断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金融环境。消费需要支出,有的消费品消费者可以进行即期支付,但是还有一些消费由于消费者本人收入或者流动性不足的限制,不能进行即期支付,就需要信贷消费。由于我国金融工具创新不够,不少消费者无法进行信贷消费,限制了消费需求。二是舆论环境。我国需要一个既刺激消费又提倡节约的舆论环境。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刺激消费是要刺激人们在收入许可的情况下进行适度消费,既不要消费过度,也不要节制过度。目前从舆论环境来看,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舆论是对高收入者的奢侈品消费包括商品和服务指责过多。我们既不能用富人眼光鄙视穷人,也不能用穷人的生活水平衡量富人。只有让更多的富人进行更多的适度消费,才能扩大消费需求,穷人才能从中获得益处。三是卫生环境。良好的卫生环境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恶劣的卫生环境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无论是购物、餐饮还是住宿都需要干净卫生的环境。我国大城市的卫生环境相对好一点,而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的卫生环境比较差,直接制约消费。四是产品质量。只有良好的产品质量,才能赢得信誉,消费者才可以放心消费。目前我国市场上伪劣产品充斥,近年不时地曝出各种产品质量丑闻,直接侵害消费者利益,打击了消费者信心。国外品牌的奶粉之所以在国内市场畅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聚氰胺事件在消费者心理上产生了阴影,其他许多商品也莫不如此。

作者:赵振华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