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消费论文:新时期医疗消费的状况辨析

时间:2022-02-05 05:19:30

医疗消费论文:新时期医疗消费的状况辨析

本文作者:胡希家徐芸徐盛鑫叶向明工作单位: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社

医疗保健居民有效消费不足

当前,“看病贵”已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看病贵”反映的就是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幅过快、水平过高。医疗保健居民消费增长快尽管当前我国医疗保健消费总体水平不高,但是医疗保健居民消费却增长很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30%左右,高于发达国家13%的增长率[6]。医疗保健消费的快速增加,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投资意愿在日益增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1991~2006年,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的8项支出构成排序发生了明显变化,食品支出虽然仍位居第一,但比重已快速下降(下降18.0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快速增长,从1991年的2.21%上升到2006年的7.14%,上升了4.93个百分点,见表1。医疗保健消费人均支出居各类消费性支出增幅之首1998~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人均支出从205.16元增长到699.09元,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速度14.59%,成为居民消费增长的“领头羊”,见表2。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长1998~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人均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59%,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10.92%),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3.78%提高到5.07%,提高了1.29个百分点,特别是城镇低收入家庭,医疗保健消费增速明显超过其收入增长幅度,低收入居民家庭医疗消费占生活消费份额过大,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的城镇居民家庭,由于医疗消费支出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且低收入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长高于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导致收入越低的居民家庭医疗消费支出挤占正常消费的情况越严重[7],不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而且导致医疗消费支出压力增大,形成恶性循环,见表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量的急剧增长外,城乡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为此,大多数医疗机构都开设了特需门诊及特需病房、添置了先进的设备仪器、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专科治疗中心、增加了检查治疗的项目、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为广大病人提供更加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居民对基本医疗的有效消费不足尽管当前医疗保健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快、要求高,但居民对基本医疗的有效消费却仍显不足。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1998年我国居民两周未就诊率为38.5%,2003年提高到48.9%,2008年回落至37.6%;其中2003年农民的两周未就诊率达到45.8%,两周未住院率超过30%,31.4%的农民有病采取“自我医疗”的方式[8]。居民两周未就诊率、未住院率较高,显示基本医疗的有效消费不足。

医疗保健公共消费低对其他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

我国医疗保健公共消费一直都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甚至有下降趋势,这也间接导致了我国医疗保健居民消费比重的提高。医疗保健公共消费在医疗保健消费中的比重偏低医疗保健公共消费包括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据卫生总费用核算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19980.4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5732.5亿元(占28.69%),社会卫生支出7196.6亿元(占36.02%),两者合计占64.71%[8]。可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卫生投入的增加和各项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医疗保健公共消费有所提高,但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重却仍然较低,远低于OECD国家,如加拿大(70.5%)、芬兰(75.1%),甚至低于部分中低收入国家,如阿根廷(71.3%)、古巴(85.5%)、泰国(74.3%)(以上均为2008年数据)。医疗保健公共消费不足,对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通过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消费结构的对比发现,相同收入水平下,由于我国政府在过去数年中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发展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我国城乡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比重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8个和1.45个百分点[9]。有研究显示,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的额外支出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达到5810.7亿元,以此推算,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5810.7亿元约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7.2%),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的支出比重得以降低至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居民消费率可以从目前的38.2%提高到41.3%,最终消费率可由目前的52.1%提高到55.2%,比目前水平高出3.1个百分点[9]。

保健品和特需医疗市场

保健品和特需医疗的市场需求旺盛。数据显示,199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滋补保健品消费支出从16.77元增长到133.88元,增长了8.98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79%,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年均增长13.87%的速度;城镇居民人均滋补保健品消费支出占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从8.17%提高到15.63%,提高了8.17个百分点[10]。但是,由于我国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居民的健康消费行为缺乏正确的指引,在保健品和特需医疗消费上尚存在一些问题,亟需通过培养、扩大和规范新的消费热点来满足和引导居民对医疗保健的科学合理消费。对保健品的盲目消费在保健品消费上,很多居民存在盲目性和从众心理,甚至产生了不科学、不合理的“进补”,反而导致了健康的损害。如老年人对“滋补保健型”健康产品情有独钟,服用过量之后反而造成糖尿病;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关注增进食欲、促进记忆功能、提高免疫能力的保健食品,幼儿不科学服用后反而造成性早熟等。特需医疗消费的缺失在特需医疗消费上,由于一些政策和制度的障碍,如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制度障碍、缺少市场细分等,直接压抑或流失了部分高端和特需医疗保健的消费需求,亟需培养或扩大新的消费热点、规范市场,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特需医疗需求。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民营医院共有5736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29%,但其承担的医疗服务量却不足10%[1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民营医院不能承担起满足居民对高端和特需医疗保健消费需求的重任。按照国际惯例,高端医疗和特需医疗保健服务一般都交由市场来办,即交给民营医院来提供。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高端和特需医疗保健消费的需求势必会越来越大,如果我国的民营医院不能承担起这个任务,那么这部分需求势必会被压抑或者直接流失至海外市场。比如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机构、慢性病人长期护理机构等发展缓慢,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对医疗美容、医疗整形等特需医疗保健服务的消费需求也逐渐旺盛,但我国目前对医疗美容、医疗整形等机构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监管,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一部分此类需求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