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4 03:44:51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攻坚时期,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凸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管理创新成为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而拥有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1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然而,一方面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是经济管理人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原因。

1.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化发展的定位指针,据调查发现,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需要的是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而当前该校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为培养适应于各类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高层管理人才和科研型经济管理人才,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实践,以应用性为指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对实践型的课程不够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偏高,教材内容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却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课程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另外,部分高校课程的设置存在课程间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只是将课程进行简单地堆砌,无法使课程形成一个整体,导致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无法对以前学习过的课程做进一步深化理解。

1.3评价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现行的教学中,虽然多种教学方法被采用,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但是,在课堂上对这些方法的运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评价大都采用考试成绩,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的各种能力。实践证明,只采用成绩是不适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管理人才作为社会科学人才,对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在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尝试新思想、新方法、新思维并付诸实践,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前提和先导,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先进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创新意识,深入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组织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经济管理类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计划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活动。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对以实务性为主的人才需求量特别大,高校应该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实践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与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制度,要面向多样化需求,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长期与短期的关系;还需要统筹教学资源,使教学管理手段更加系统化、现代化,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氛围,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让创新成为师生的共同行动。

2.2课程设置

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按照培养企业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开发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公共文化课程模块及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形成准员工培养课程体系,在公共文化课程模块中,开设《就业指导》、《准员工教育》;在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人文素养课的教学,制定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按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高校可开设《创新、创造与改变》、《思维创新与开发》等有关创新知识的课程,让学生对创新有着正确的认识,意识到创新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通过介绍掌握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组织相关的创新活动,逐步训练学生基础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他们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意识。

2.3大力发展实践性教学,构建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适应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要与企业实行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强校企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培养育人的长效机制,双方共同组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开展有关教材及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共建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基地,强调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及职业岗位、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帮助学校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

2.4加强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学校实际做好师资培训计划,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灵活运用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除了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之外,还可邀请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开展专题讲座,介绍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为学生提供了解未来的工作内容、必备技能的机会,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5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过程创新

教学过程也要融合创新思维的特点,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思路,将项目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问题链教学法、课题引入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到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丰富教学方法,将专业领域的创新、创意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当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探索分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起一个理论与实践、隐性与显性、情景与实战相交融的教育生态圈,不断提升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想学生之所想,创设情境,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来展开教学,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学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3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经济管理人才的价值,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为此,高校要依托学科特色,根据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等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张桂花 徐宪红 孔青 陈丽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5).

[2]刘辉.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宝鸡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3]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