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趋势

时间:2022-12-20 04:58:00

解析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趋势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稳步扩大开放领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边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随着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和2010年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之后,双方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于2004年1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签署《投资协议》。在自贸区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自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计划中的2010年提前三年实现目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但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虽然下降,但也达到2130.1亿美元,减少7.9%,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降幅低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063亿美元,减少7%;中国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减少8.8%。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自贸协定框架下大幅降低和取消关税为促进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7月,《协议》开始实施,中国按照规定削减了3408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进口关税由9.9%降至8.1%。2007年1月,中国进行第二次降税,降低了5375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关税进一步下降为5.8%。2009年1月1日,中国进行第三次降税,降税后实施协定税率的税目数约为6750个,平均关税降至2.4%,当年中国关税总水平仍为9.8%。与此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自贸区实施降税后,双方企业减少了关税支出、降低了经营成本,并且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自东盟进口受惠货物61亿美元,为企业优惠税款32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企业申领了18.4万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向东盟出口价值51亿美元的受惠货物。

(二)服务贸易稳步开放

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宣布相互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于2007年7月1日生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承诺的基础上,向东盟国家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东盟各国也做出了开放承诺。近年来,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呈上升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3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7.7%。其中,中国对东盟服务贸易出口104亿美元,增长31.5%,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1%。中国自东盟服务贸易进口129.6亿美元,增长29.6%,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8.2%。中国对东盟逆差25.6亿美元。目前,东盟是中国服务贸易五大贸易伙伴之一,是中国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欧盟和日本。东盟在海运、航运、金融服务、建筑工程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对华合作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业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东盟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三)相互投资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对华投资项目3.2286万项,合同外资金额1119亿美元,实际投入520.1亿美元,占我国吸引外资的6.08%。2003-2008年,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从29.3亿美元增至56.4亿美元,平均增速达31.1%。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盟对华投资增速仍达到了24.4%,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越南,增幅达83.6%。东盟对华投资主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五国,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宾馆、饭店、住宅、金融、零售、石油化工、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业。

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3-2008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由1.19亿美元增至24.84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平均增速331.2%。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幅仍达156.1%,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老挝等国,投资领域分布较广,涉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金融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四)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海外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市场。截至2008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额达692.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29.3亿美元。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是中国在东盟国家开展承包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

(五)次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

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框架下,中国还通过积极推进大湄公河(GMS)和泛北部湾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改善次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次区域内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谋求与东盟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与共同发展。2008年3月,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共同通过了《2008年至2012年GMS发展万象行动计划》,六国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一体化建设,争取在交通、能源、电信、农业、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这九大领域取得进展。

2007年11月,在第十一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总理提出了“成立联合专家组,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成立了联合专家组并通过了联合专家组行动计划,《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编制之中。

(六)各省市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的不断加深,国内各省市积极抓住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机遇,纷纷与东盟各国开展合作。2008年初,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山东、海南、广东等在其《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中均提及要“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同年,湖北省、广东省和陕西省还先后与东盟秘书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正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省市和地区的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传统欧美市场出口受到冲击,在此情况下,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也为各省市稳定外贸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前10个月,云南与东盟实现贸易额24.3亿美元,增长5.3%,占云南外贸总额的41%;广西与东盟实现贸易额35.8亿美元,增长4.8%,占广西外贸总额的34.3%,其中出口25.3亿美元,增长10%;广东对东盟贸易额达到494.4亿美元,其中出口209.9亿美元,增长4.4%。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开放合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正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衰退,呈现缓慢复苏的态势,同时贸易保护势力还在不断抬头。从地区环境来看,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自由贸易区(FTA)成为各国现实的选择。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情况来看,东盟正在稳步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国也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未来双方还将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大幅下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并加强了相互协调,取得了很大成效,使世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势头。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09年12月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如果目前的刺激经济政策得以持续,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缓慢复苏,实现2.4%的低速增长。世界经济的企稳回升将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提供一个总体向好的外部环境。但也应注意当前危机的威胁仍未解除,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有待于各国的努力,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国消费模式的调整,还将持续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未来,中国与东盟更需要携手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不断提升经贸合作水平,以减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二)贸易保护将不断抬头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出口下滑,国内失业率增加,贸易竞争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强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一些国家还会继续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来促进出口和保护国内产业发展,贸易保护势力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抬头,并成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复苏的威胁。

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东盟国家和中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国之一,尤其是中国,自金融危机以来,遭遇的反补贴、反倾销立案明显增多。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案件、70%的反补贴案件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总金额约为102亿美元。以美国对中国输美轮胎、油井管等产品采取贸易限制措施,欧盟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和铝箔征收为期五年的正式反倾销税为例,不仅给中国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处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东盟国家带来了损失。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以来的一年多里,坚持贸易自由化,共同抵制贸易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未来,中国与东盟还将继续站在同一立场,反对发达国家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并以实际行动表明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决心。

(三)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亚洲各国的现实选择

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但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有了新的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区内各国的现实选择。东盟分别和中、日、韩、印度签订了FTA,韩国和新加坡、东盟整体以及印度签订了FTA,日本和东盟整体及东盟中的七国签订了经济伙伴协定(EPA),中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东盟整体、巴基斯坦和新加坡签署了FTA,在亚洲地区已经形成了交错分布的FTA网络。未来,各国还会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环境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FTA网络将会更加发达和完善,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这将为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建设提供更加积极而良好的区域合作外部环境。

但另一方面,这也给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东盟与日、韩、印度及澳新FTA的签订,使得各国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因与东盟签订FTA所拥有的优势正在不断削弱。其次,各国争先与东盟推进FTA,令东盟有了更多的谈判资本。未来,中国扩大对东盟的自贸区建设将面临着日、韩、印度、澳新乃至美欧的竞争压力。

(四)东盟经济持续好转和一体化进程的稳步推进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东盟各国,尤其是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对欧美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冲击,但受益于各国出台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东盟经济正在持续好转。据亚行2009年12月15日的《亚洲经济监测》预测,东盟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0.6%,明年将增长4.5%。2009年3月,东盟签署了《关于东盟共同体路线图的差安华欣宣言》(2009—2015年),把经济共同体的实现期限从2020年提前到2015年,这将进一步加速东盟一体化进程。未来,东盟将全面落实《货物贸易协定》、《服务贸易框架协定》和《全面投资协定》,不断消除和降低贸易投资壁垒,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进共同市场建设,促进东盟的持续稳定与增长,这将为其与中国的自贸区建设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基础环境。

(五)中国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面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刺激措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企稳回升,由2008年下半年的急速下滑扭转为2009年以来的逐季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达7.7%。但当前世界经济复苏道路曲折漫长,欧美国家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正在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势头还在不断加剧,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也面临巨大挑战。尽管2008年我国进出口实现了正增长,但与2007年相比增速明显回落,2009年进出口开始回落,降幅达13.9%。同时,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也使得我国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也将难以持续。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

金融危机以来,东盟国家从中国的扩大内需政策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分享了许多利益,中国许多地区也通过拓展同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减缓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平稳增长,不仅将为自贸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而且还将为东盟国家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六)中国与东盟将全面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2006年,双方发表了《致力于加强中国一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08年年末,中国向东盟派驻大使,进一步增强了与东盟的沟通渠道,推动了中国一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朝前迈进。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未来中国还将继续坚持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东盟作为中国的近邻,在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未来中国还将与东盟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进双方之间的政治互信,加深在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科技、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

三、对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国际金融危机的低潮中走出,中国与东盟长期依赖的传统出口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中国与东盟国家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本区域内各领域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建设还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新的发展特点。

(一)自贸区全面建成。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和东盟六个老成员之间实现超过90%的产品零关税,与东盟四个新成员也将在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建成后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近6万亿美元经济总规模和4万多亿美元贸易总额的世界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建成后,将极大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增加就业人口,带动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可以预计,未来双边货物贸易仍有继续回升的空间,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加深,双方经贸关系还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就货物贸易领域而言,2010年中国与东盟六个老成员国之间的正常商品关税已经降为零,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降至0.1%,东盟六个老成员对中国的平均关税降至0.6%。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90%商品的关税也将降为零。同时,双方还将不断加强在非关税壁垒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推进贸易便利化。未来,关税降低对双边贸易的扩大效应还将继续显现,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也将进一步促进贸易的增长。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减少了7.9%,但仍然可以乐观地预计,未来双边贸易还将止跌回升,具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与潜力。

就服务贸易领域来看,中国已经与东盟各国开放了第一批服务贸易领域,目前正在就第二批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展开谈判。未来,中国服务行业将在与东盟国家的竞争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正面效应还将不断凸现,服务业自由化给中国和东盟带来的经济收益将远远大于货物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收益。当前中国与东盟之间服务贸易的保护水平明显要比货物贸易更高,且双方在服务贸易上的互补性更强,实现贸易自由化后,贸易创造效应将会更加明显。而且服务贸易需要进行资本和劳动的移动,从而带来的外溢效应也会进一步扩大。

就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来看,尽管短期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和合作增速将有所放缓,但是从长期看,自贸区的建成将带来一个更加便利广阔的区域性市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还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4月,中国还提出设立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一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以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年8月,双方签署了《投资协议》。可以预计,未来随着《投资协议》的实施和区域内贸易合作的稳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还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还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从整体推进走向全面合作,合作关系更加灵活务实

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将从整体推进逐步向全面合作的方向发展,合作层次明显增多,合作关系也将更加灵活务实。在与东盟整体建设自贸区的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合作、中国各省市与东盟整体以及东盟各国的合作都将不断深入发展,并成为推动中国扩大对东盟开放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未来,中国将根据东盟十国的不同特点,灵活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以进一步加深与东盟各个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2008年,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协定框架下,中国与新加坡单独达成自贸协定,决定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力度。未来中国还可能考虑与部分东盟国家在自愿的情况下商订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双边经济合作协定,以进一步推进提升与东盟单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水平。

同时,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各省市与东盟的深入合作还将揭开新的一页。广西、云南、重庆、四川、山东、海南、广东等都将继续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东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务实合作。中国各地区与东盟各国的多层次合作,将有利于中国进一步紧密与东盟的经贸联系,挖掘对东盟的合作潜力,与其形成更多的共同利益,并营造更加稳固和谐的周边环境。

(三)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成为新亮点

在自贸区的框架下,未来中国还将通过积极推进大湄公河、泛北部湾合作,并参与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改善次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次区域内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谋求与东盟尤其是其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与共同发展。

未来,中国与GMS合作成员国在交通、能源、电信、农业、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便利化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将积极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启动一批优先合作项目,以海上合作为纽带,促进区域内各国港口与物流领域的合作,提高通关便利化程度,建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海洋运输通道和沿海经济带。未来,GMS和泛北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为推动中国扩大对东盟的开放合作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还将以东盟东部增长区发展伙伴国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东部增长区的合作中,落实已经签订的《框架合作协议》,与成员国在农林渔业、资源开发、交通、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深入发展。

(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推进开放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领域还将不断拓展,合作水平也将不断深入。

例如,农业领域曾是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推进的“试验田”,通过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率先进行开放与合作,为自贸区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农业合作层次还有待提升,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来,通过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走出去”对东盟投资、人力资源合作等方式,中国还将积极与东盟推进农业合作,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的开放合作将具有很大潜力。

在金融领域,虽然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但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自贸区的推进,中国和东盟在跨境人民币结算、货币互换、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合作水平还将不断提升。

在基础设施领域,随着中国对东盟投资的不断增长和次区域合作的不断加深,未来在此领域的合作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双方在此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不仅将改善区域贸易投资环境,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开放与合作,还将为东盟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中国与东盟在能源、环保、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合作也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成为中国扩大对东盟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