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企业海外投资竞争力优势

时间:2022-04-20 09:56:00

小议企业海外投资竞争力优势

【摘要】近年来,湖南省加大推进“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湖南境外经济合作水平,使湖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层次、区域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结合湖南省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特点,对湖南省企业海外投资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湖南企业境外投资竞争优势

一、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竞争优势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对湖南企业宏观与微观竞争优势的分析,本文建立了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将湖南企业海外投资优势具体分为两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一级指标为湖南宏观竞争优势,其体现为文化与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优势、人力资源的优势、资金融通优势、宣传媒介优势、政府支持等六个二级指标。第二个一级指标为湖南企业微观竞争优势,则其主要表现为较高的企业家素质、装备制造业较发达、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等三个二级指标。

二、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宏观竞争优势

1、文化与区位优势。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黔中郡”、“长沙郡”,唐朝设“湖南观察使”衙署,宋朝设“湖南路”,元、明朝设“湖广行省”,清朝设“湖南省”,名称及疆域至今未变。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历史上湖南文化的代表——湖湘文化,具有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和独特魅力,在全国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显著的湖南文化产业。有着长久影响力的湖南历史名人与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紧密联系,已构筑了湖南特有的文化现象。湖南企业充分融合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给其海外发展注入了文化的灵魂。

一个地区有无区位优势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其交通便利程度上,区位优势常成为某地区企业海外发展的先天优势。湖南地处中国腹地,北靠长江,与湖北隔江相望,属长江中下游开放开发带;南临广东、广西,紧靠沿海开放带和港澳地区,直通货柜车当天可达香港;东接江西,西连重庆、贵州,是南中国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开放带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境内有京广、湘黔、浙赣、枝柳等8条铁路干线,里程3100公里;有内河航道285条1.14万公里,已开通至日本、韩国的国际直达运输航线和至南京港外贸运输支线班轮。有国道7条、省道70条,公路有8.8万多公里,其中有15条高速公路共1765公里,“十一五”末将达到3500公里。拥有长沙、张家界两个国际机场和常德、永州、怀化3个支线机场,可直达香港、澳门、曼谷、首尔和国内60多个城市,构成了水陆空互相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综合性立体运输网络。

2、产业结构优势。体现一省企业海外投资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其所依托的产业优势。在湖南海外投资的企业中,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无一不是与其产业优势息息相关的。湖南产业基础较好,工业门类齐全,基本形成了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和包括烟草产业群、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群、浏阳的生物医药产业群、岳麓山大学科技园、长沙新材料基地、株洲留学生创业园等在内77个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工程机械、钢铁有色、电力机车、卷烟制造等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等行业具有较好的基础,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有近3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10位。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商贸、物流、通信、广播影视、动漫卡通、出版、旅游等产业快速崛起,“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育湘军”、“娱乐湘军”、“动漫湘军”享誉海内外。另外,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尤其在软件、生物医药、先进电池材料等领域独具特色,拥有中部地区惟一的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在产业发展方面,湖南产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湖南文化产业的“个性”、湖南农业的“个性”、湖南制造业的“个性”以及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个性。湖南文化产业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大核心优势文化产业上,形成了有产业规模、有市场主体、有文化品牌与人才队伍的支柱性行业或产品。湖南农业的“个性”主要体现在科技优势、种苗优势、资源优势、绿色优势等方面。湖南制造业的“个性”首先体现为实力的优势。《中国1000制造商》排行榜上,中部地区共有125家企业入围,湖南省共有33家企业入围,占总数的31.3%,居中部之首。近年来,长沙已涌现了一大批制造业骨干企业,如中联、LG、远大、三一重工、长丰等组成的标志性工业企业。同时,未来五年,湖南将着力培育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即现代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设备产业集群和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产业“个性”方面,湖南具有较强科教实力优势,如自主研发了银河计算机、杂交水稻、碳复合材料等等。

3、资源优势。在农业方面,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气候。湘东、湘中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北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了稻米、优质棉花、油菜、水果、蔬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湘南利用“天然温室”优势,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湘西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了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反季节蔬菜、药材等。洞庭湖区结合退田还湖工程、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湖洲造林,加快杨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纸产业。各林区市县,大力发展竹、木地板、胶合板、纤维板等林产工业。大中城市郊区还重点发展了观赏农业、休闲农业与设施农业。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药材、草食牲畜和特种水产等种养业的区域化、特色化经营特征越来越明显,使得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基地建设也由过去的“一村一品”,逐步转向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区域、流域连片发展,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锑、锰等矿藏资源居国家前列。湖南已发现各类矿产141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0.18%,已探明储量的矿种101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1.63%。湖南省保有储量总量居全国较前位次,全省共有57种矿的保有储量总量居全国前十位,34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前五位。重要矿产中,钨、普通萤石、海泡石粘土、隐品质石墨等居全国之首,钴、钒、锑、重晶石等居全国第二,金刚石位居第三,铅、锌、铌钽分别居四、五、六位。

近几年,在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源方面,湖南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取得了新的突破。全省有县及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08个。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3家,部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9家,国家(部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湖南现有普通高校数、在校大学生数和研究生数均列中部第二,在湘院士45人,排全国第八位。湖南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4、资金融通优势。公司的海外投资需要高资金融通水平作为支持。事实证明,资金融通能力比较好的地区企业对外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支持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湖南省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湖南省中小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的99%。为解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2009年4月底,湖南省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了18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重要举措。2009年省财政专项调度、使用期限为两年的支持市州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14亿元资金,省财政已全部拨付到市州。各担保公司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降低担保费用政策,以减轻中小企业融资负担。

另外,湖南省建行、农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审批层级。省工行还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对小企业贷款独立核算,独立审批,单独考核。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与中小企业更好地对接。长沙银行推出的产业链系列融资产品已达到20项。省农信社系统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大力推广农村商户联保贷款和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两个品种,各地贷款均有增加。攸县农信社推出的商户循环贷款,已发放信贷资金2130万元,惠及涉农中小企业300余家。可见,湖南省企业融资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得到缓和。

5、宣传媒介优势。湖南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出色的传媒和信息传播可以有效促进湖南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成为湖南企业海外宣传的强劲后盾。近年来湖南基本确立了以广电、出版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框架,并初步形成了包括出版、广播影视、报刊、文娱演艺、动漫、网络、文博等在内的产业发展体系,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达82.81万人。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三年保持第一。

湖南媒体机构从间接参与到直接操办展览项目(或经营场馆),既拓展了传统媒体业务,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利用媒体在策划、宣传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湖南展览业的快速发展,而湖南展览业的发展又为湖南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8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国际种业博览会和糖酒会,对湖南企业建立品牌形象,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政府支持优势。政府的重视为湖南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04年,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境外投资资助资金管理办法》。2005年,省政府批准设立了400万元的“湖南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主要向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以及进行劳务输出中介抵押金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境外资源性开发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此外,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手续也日益简化、便利。

三、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微观竞争优势

1、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企业家队伍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湖南省企业负责人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湖南省企业负责人研究生以上的占到11.4%,大学本科占到32.4%,即使是高中及以下水平的经营者也是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职称的拥有者,以经济师为常见。从地区的分布来看,长株潭等企业众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对来讲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较湘西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高,仅长株潭企业负责人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有21.3%的比例。

2、装备制造业发达。在湖南省的制造业门类中,装备制造业成长最快,成为湖南制造业中的亮点。在装备制造业内,目前已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和电工电器“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在这“三驾马车”中,工程机械是成长最好,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自2000年上市以来,综合经济效益一直排在全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10位;三一重工也于2002年7月上市,赢利能力排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湖南汽车工业占全国的比重不大,但有自己的特色,长丰集团是我国高档越野车的龙头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10.5亿元、利润2.48亿元,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4%、2.1倍和4.7倍。零部件龙头企业湘火炬,近年加快资本扩张,成功进入整车市场。轿车方面有浙江民营资本进入(江南);农用车方面有北汽福田进入(福田长汽);客车方面有“美的”进入(三湘客车);中兴汽车有安徽凯马进入(湖南重汽)。另有浙江民营资本、北汽福田、美的、安徽凯马等外来资本给湖南汽车工业注入新活力。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另外当地若有很强的竞争对手,也会刺激企业不断地提升与改进,所以湖南大批实力强劲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湖南本土企业保持海外投资的优势非常重要。湖南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开放学习、信息共享、创意共生,形成对机会与挑战灵活反应的创业氛围,增强了竞争优势。

3、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从投资的形式看,从境外带料加工到境外投资设厂,从建立网络销售到建立研发中心,湖南省投资形式多样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企业境外投资方式主要采取两种常见方式:独资和合资。随着境外投资的不断发展,湖南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一,改变了长期以来遵循的“新建投资”模式,加大了购并投资、增资扩股或独资取代合资,同时还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如三一重工、有色集团已与国外多家公司联合投资或上市。其二,从单个项目投资转向产业链投资。如三一重工集团、有色集团在海外市场,不仅建立加工企业,还从事销售和售后服务,覆盖生产加工、进出口、转口、销售等各环节的一体化产业链。其三,投资模式呈现多元化:境外注册经营贸易,比如三一重工、中天集团、电广传媒等在“走出去”开始阶段都是采取境外注册经营贸易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加工制造,如神州龙在阿尔及利亚设厂从事服装的加工制造;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如隆平高科在菲律宾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三一重工在美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生产基地,如三一重工在美国、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建立加工基地,湖南有色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收购矿山,进行资源开采等;海外上市,如有色集团与国外企业合作在香港、澳大利亚上市、中天集团以子公司中国农机在新加坡上市。

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促使湖南企业境外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7年,湖南省累计境外企业151家,合同金额73483.93万美元,中方合同投资47013.596万美元。其中2006年新增38个,2007年新增51个,合计占总数的60%;2006年和2007年合同投资额分别为29000万美元、30414.48万美元,合计占总数的81%。2007年,湖南境外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的6.45%,居全国第六,居中部地区六省首位,占中部六省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7.4%。2007年,湖南境外直接投资单个企业投资平均规模573.3万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60.5%。

四、结语

“走出去”是培育和壮大湖南省企业的必由之路。要在21世纪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因此,湖南省须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山去”,引导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在欧美发达国家兼并收购研发型企业,提高跨国企业的经营质量和产品档次;充分利用湖南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湖南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和水平,使湖南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得到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玲:湖南企业家队伍现状研究[J].经济师,2008(10).

[2]熊伟:湖南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方向及政府的应对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3]湖南省统计局:2004年湖南对外经济回顾与2005年展望[R].湖南省统计局,2005.

[4]陈淑华:湖南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因素与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