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8-12 08:55:46

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翻转课堂在“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创新

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的方式,同时互联网广泛应用和在线视频的流行,使得翻转课堂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了广泛关注,也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们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对象;因此,探究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产业经济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是由“FlippedClassModel”翻译而来,又名“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其“反转”则是指将传统课堂式的知识传授过程移到课外,课内注重进行知识内化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效率。此种模式可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赋予了学习者更多的自由并且学习者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知识,体现了人们对教学与学习的需求多样化特征。探究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主要基于以下三种理论。第一,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掌握学习任务,会有良好的成绩。基于该理论,翻转课堂的出现,让学习能力稍逊的学生通过视频课程,同样能达到与优生一样的学习效果,弥补无法实现学生差异化教学的群体教学模式缺陷。第二,混合学习则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学。在混合学习中,有两种学习环境,即网络学习环境和传统课堂环境。课前,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环境学习课堂内容,在传统课堂环境中,学生则可把学习课程中的疑惑向教师或同学提问,更具针对性实现知识内化。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精神,还需要借助他人(如教师、同伴)的帮助或者查找必要的资料,在与外界客体的交互中获取知识。翻转课堂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例如一些教学视频来创设情景、协作和会话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至于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活动的顺序互换,则是需要采用目前流行的视频、互联网等技术。当然,随着这些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出现了电子白板、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未来教室等新兴教育技术[1]。结合这些高教育技术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认为应将翻转教学等更多方式灵活运用于该课程教学之中,才能体现教学的多样化。

2翻转课堂的优势分析

翻转课堂彻底翻转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教学辅导资料,基本上了解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就重要知识点详细讲解,简单易懂处可略讲,在大部分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点后,教师可再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进行深入讲解;课后,学生仍可以再次观看视频和资料进行深度复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此外,翻转课堂也翻转了学生的学习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则退为课堂助导者。第一,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直面学生个体需求,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安排自身学习时间[2]。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课堂来说,能够多次巩固知识点,使知识传授的过程能多次影响学生,从而使知识内化过程更容易并促使与其他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二,有助于教学相长。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高质量、高逻辑的教学资源,而且自身还要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3]。因此,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教育的软实力。

3翻转课堂在“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运用

“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经济与管理学生必学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经济的运行,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那么,如何将翻转课堂这一新思维运用于产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从以下4个视角研究翻转课堂运用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

3.1教学内容的角度

翻转课堂并不一定适合于某一学科,而只能是适合于某一学科的某些具体教学内容[4];因此,应当分析翻转课堂能适用于“产业经济学”具体哪些教学内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基本确定为五大领域,包括产业发展领域、产业结构领域、产业关联领域、产业组织领域以及产业政策领域[5]。笔者认为产业发展领域和产业政策领域非常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是产业发展主要是文字性的总结,若在传统课堂上详细讲解,既费时还易使学生走神,若以走马观花式讲授,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就不能形成一个系统,因此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学生在课外对这一内容进行学习,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要以宏观性政策为背景,但政策性的知识学习是可以课外来了解的,教师通过分享一些视频、新闻等电子资料,上传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来控制学习时间,课堂中教师只需将时事性政策与纯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讲解。

3.2教学对象的角度

“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行业高校或称一般类型的产业经济学;二种是对于行业高校所开设的产业经济学,此类常需结合特定行业背景,也称作特定类型的产业经济学[6]。同时,产业经济学是理论研究与应用导向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归根结底要就具体产业来分析。所以,对与行业背景关联甚大的产业经济学进行教学必定会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一般类型的产业经济学,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而且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多讲授案例,以此来促使学生对多产业案例的学习,从中找到共性,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7]。而对于特定类型的产业经济学,可采用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由于行业明确,以教师布置的训练项目为目标,在课外,学生学习或消化教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8]。

3.3学科特点的角度

在无纸化时代,相比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偶尔的网络教学更能俘获当今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曾经受制于信息技术,很多学者都苦于不能及时了解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时讯,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通过查阅书籍、报纸及相关杂志等,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去收集资料。如今,我们大可不必为收集资料而大费脑筋,课外,教师应当不只是给予学生课件,更应当向学生分享一些关于产业经济现象知识的资源,如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站、中国信息产业网站以及某些地方性的产业经济信息网站等。鉴于本课程与最新经济现象联系密切的特点,可采用“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外搜索网站经济信息”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在网站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经济动态,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点的学习。

3.4教学问题的角度

在现行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建设落后、教学课时不理想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因此需要针对该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来探究运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4.1教材建设落后

最初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西方的学说,从西方传入中国,对中国来说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脱离我国经济运行现实的;再者,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很难真正适用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另外,我国产业经济学教材更新较慢,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完全能衔接上[9]。由此可知,翻转课堂这种强调学生课外在线学习的模式就有必要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推行,而且因为存在相关网站以及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源可供学生课外学习,所以对于“产业经济学”教学而言,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是可行的。

3.4.2教学课时不理想

尽管近年来,我国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学科设置进行改革,增加理论学时。但在总学时既定条件下,由替代性可知理论学时的增多,必定导致相关实践学时的不足。而且,目前本科阶段设有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可见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在现实中很少也很难适应具体工作。课时的限制则要求教师将重点、难点放在传统课堂中细细讲解,而某些易懂的知识让学生课外自己消化吸收,充分合理配置课时,达到效用最大化。也正因为这一课时问题的存在,翻转课堂才可应运而生。

3.4.3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填鸭式”教学,如今有些学科的理论教学采用这种方法是适用的,如会计学的理论基础,但与这类课程区别较大的产业经济学,则应更强调学生对现实产业经济运行的思考和逻辑能力。那么,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是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总之,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学习,而是要求学生与教师达到更高层次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模式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当然对某些课程特别是产业经济学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真正取代传统课堂教学。

作者:吴晓明 刘琳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第二篇: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观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作者:赖晓红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经济与金融系

第三篇:《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赫尔巴特提出的以“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四段论”教学模式,曾经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典范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的“七段论”教学模式在国际上影响很大。《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学,由于其教学要求、教学语言和教材体系的独特性,采用一般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其教学目标,本文尝试构建基于巴特勒“七段论”思想的《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情况

《计量经济学》作为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论课程,在中国财经类院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4年以来,教育部高教司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高校双语教学,《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在很多院校开展起来。《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要求采用英文教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必要时辅以汉语,避免由于语言理解的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除要求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借助一定软件进行初步的经济分析和预测外,还提高了实践环节的应用要求,增加了英语语言方面的要求。教学要求不同,再加上授课对象不同、教材体系不同、教学语言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双语课程教学。因此,有必要围绕《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新特征和新目标构建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而巴特勒“七段”教学模式很好地满足了《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新要求。

二、巴特勒教学模式

巴特勒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的“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七段”具体包括: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新知应用、检测评价、巩固练习和拓展迁移。情境是指与学习有关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内部情况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动机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导因素;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的过程;应用是指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初步实践;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练习与巩固是重复的过程;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巴特勒的“七段”教学论对于《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巴特勒模式

巴特勒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该模式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主张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按照“七段”论的“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新知应用—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迁移”构建《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注重在检测、反思中不断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和巩固,突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设置情境

《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情境设置在注重学习有关的外部情境下应当更加强调内部情境。外部情境主要指学习环境的设置,对于《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对于学生来讲英语又是非母语,导致该课程的难度相对较高。外部环境的设置要保证小班授课,使学生能与教师近距离交流,并能保证学生对课件和板书清晰可见,对教师授课内容清晰可听。内部情境的设置要在充分了解学习主体认知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由于学生认知特征和已有知识储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内部情境设置要兼顾班级所有学生。《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情境设置要紧紧围绕丰富的章节案例,利用深入浅出的、多层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

(二)激发动机

激发学生《计量经济学》双语学习的兴趣,要强调《计量经济学》定量分析的方法论课程特征。作为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必修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要使学生知晓《计量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在大数据时代的核心价值以及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了解采用双语教学对跟踪该学科的发展前沿,使教学内容和水平与国际接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只有让学生明确这些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并培养挑战精神,才能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刻苦专研的学习动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组织教学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架起学生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是组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组织应包括教材知识的总体安排和教学单元的具体安排。如何将《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总体内容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组织,主要的依据是教材体系的结构特征。Wooldridge的《计量经济学导论》作为国际通用教材,内容直接与国际接轨,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很强。该教材的篇章结构是根据分析数据的类型进行划分的,首先在随机抽样假定下用横截面数据讨论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由于学生刚学过统计学,对随机抽样知识已基本掌握,这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铺垫,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截面数据分析的假定相对简单,学生首先接触横截面应用研究,而不用担心时间序列模型中普遍存在的趋势、季节性、序列相关、非平稳性以及伪回归等棘手问题,有利于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系统理解横截面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时间序列模型的学习,便于集中精力处理时间序列模型的特有问题。为保证教学效果,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总体架构和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单元组织,要求教师将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并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在教学大纲允许范围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深入浅出、有的放矢。教学组织要保证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

(四)新知应用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利用伍德里奇英语教材所提供的大量微观家庭和个人调查数据,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每章节的建模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结果验证和分析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项目评价和政策分析的兴趣,使学生认知计量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和社会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五)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就是通过对新知识初步应用之后的评定,使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相应的检测和自省。检测评价要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适当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以达到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检测评价的主要依据有两种,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反馈信息,二是每章的学生实验报告。对于实验报告或学生课堂回答中的错误或偏差,教师应明确告知,并对出现错误或偏差的学生和相关问题不断关注,在适当的场合予以提醒、耐心讲解、悉心引导,直至学生完全掌握,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巩固练习

《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针对章节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对同一知识点以(思考题、计算分析题以及上机操作验证等)不同方式进行解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认识和掌握,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通过适当的重复练习,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和掌握,通过英文课件和英文解答等方式强化英文专业术语的记忆,使学生对常规术语的应用不断熟练。

(七)拓展迁移

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拓展和合理迁移是掌握知识的最高境界。《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可通过“计量经济学大作业”的完成达到这一目标。“计量经济学大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对所选问题没有限制,要求综合应用本学期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解答。学生要完成选题和解答,需要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某一领域或某一情境中,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创新性地发现问题,找到研究切入点,构建理论框架,分析数据特征,不断对模型进行调试,使模型不断完善。当然,要出色地完成这项大作业,需要学生与教师的不断交流。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的初步科研训练,又是对学生计量经济学核心知识系统、综合应用能力的再检验。以上七个环节的顺利实施,需要师资质量和课时上的保障,才能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七个环节从设计、实施、反馈、评价、巩固、拓展等方面形成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闭环,保证了《计量经济学》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韩秀兰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第四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独立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对于掌握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定量分析对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因此,计量经济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虽然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普遍反映“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一方面是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交叉形成的学科,是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行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内容,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很值得考量。对于如何搞好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教学工作。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第三批次,与普通本科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笔者结合自己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以期为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二、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计量经济学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前者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后者主要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根据计量经济学的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在经济类专业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应的本科阶段应学习初级计量经济学,研究生阶段根据专业需要学习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许多学校的本科、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衔接存在问题,导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这表现为对本科生的定位偏高,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弱化了实验教学与计量模型的具体应用与解释。一些教师对数学公式的大幅推导,导致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放弃。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大纲基本都复制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普通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楚情况,在独立院校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各种理论和方法,对如何建立模型以及利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却讨论较少,对同步运用软件操作也介绍较少,以至学生学习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会实际运用或者不能对实证结论做合理的分析。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缺陷

现代大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可把计量经济学中的大量矩阵与公式推导用PPT展示,节约板书的时间;多媒体教学也可方便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较大,且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幻灯片在瞬间将所有内容一次性播放出来,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如不及时复习,学生很难消化课堂授课内容。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充当了放映员和播音员,那就容易变成“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教学。

(三)计量经济学课时少,很难开展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一些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如我校的计量经济学为51课时,且没有实验课。在较短的课时内要向学生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另辟时间专门学习软件操作。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十分烦琐,用手工计算几乎得不出结论,因而,必须借助软件才能估计与检验模型。如果学生不会运用软件操作,那么对模型估计就得不出结果,也就没有教学效果。在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教师只能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的过程,学生对计量软件难以操作与掌握。

(四)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拥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等先修课程扎实的基础。而一些学校对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课程的课时安排过少,采用考查的方式考核,导致部分学生的前期知识掌握不牢,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在前修课程中,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联系最为紧密。有些学校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第一学期修完统计学,要到大三才学习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的学习时间相隔较长。很多同学原本统计学的知识就较为薄弱,再加上时间长了统计学的知识遗忘较多,这也严重影响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五)学生的数量基础较弱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的综合,它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要弄懂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各种模型以及模型存在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数学与统计学知识。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兼招,一般文科生的比例较大,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通常要差些。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觉得较深的数学推导晦涩难懂,随着不懂的知识点增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三、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独立学院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初级计量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传统的经典模型,像离散模型与面板数据的内容可以完全略去,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对于同一种检验方法重点介绍常用的方法即可。如异方差,建议重点讲解White检验即可,其他方法可稍作介绍,这样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掌握与运用。

(二)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注重完善多媒体教学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清本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运用,并注重讲解它们的经济背景。由于计量经济学实质上是经济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可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数学推导也应不作要求。当然也需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完全不讲必要的数学推导,讲清其数学逻辑即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多媒体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来说是必备的,但除此之外应辅以板书教学与网络教学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必要的简单的推导可用板书书写,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重要的结论与一些常用的公式也可用板书书写,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反馈,某些重点难点可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增加师生的互动,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

(三)加强案例教学、建设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最好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经济背景,共同建立模型以及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其次,尽量运用新数据新案例,最好能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计量经济学的用途。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验课

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可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的要求,例如增加某些课程的学分,把考察的先修课程改为闭卷考试的方式。在课程安排上,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学完统计学课程,接着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这样学生只需稍微复习,就能回忆起统计学的知识,课外就不需花更多时间来复习统计学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开展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在鲜有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这样教师可以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也可开设专门的实验课,专门讲授Eview软件操作与应用。不管是增加课时还是开设实验课,都需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安排。

(五)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提高课程论文质量

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很重要,但课后的复习同样不容忽视。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能消化与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所授课班级较多、学生数量太多的话,教师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将会很大。因此,有必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或团队,每个小组或团队选择组长,组长搜集组员的各种疑难问题,每周由教师对小组长答疑,小组长再给组员答疑。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都非常强,如果学生不做一定的练习,很难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练习题分为理论习题与实验习题,这两类习题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前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后者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运用。因此,这两类习题教师都须布置,对于理论性习题教师可建设习题库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让那些勤奋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练习。为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进行实验练习外,布置课程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课程论文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很多同学的课程论文修改后就是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课程论文一般分小组完成,同时也鼓励学生单独完成。为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教师也应进行课外辅导。从选题到建模以及结果分析,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二是教师的参与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降低学生网络抄袭的可能。课程论文需要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的最后几节课,每个小组可进行10分钟陈述,然后由教师与同学就论文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这样避免学生的偷懒和投机行为,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立新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第五篇:高校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追求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同,双语教学能更好使学生了解到当下最新知识与热点,有助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更能体现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如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满腹理论知识的“知识分子”,而是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能为社会提供各种价值与服务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双语教学成为很多高校努力实现创新型办学、教育改革试验的首选举措。由于专业目标的不同,对双语教学的安排与实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仅以经济学专业为例,探讨双语教学模式在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问题及发展思考,以期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经济学人才。

一、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一)专业语言能力不足。在双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英语能力与双语教学不相适应,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定位并不能完全符合双语教学的要求,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作为辅助,造成了学生在双语课上听不懂,理解难,学习速度慢,专业交流能力差等问题。大多数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是日常使用的英文词汇和使用习惯,对专业英语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好的渠道来帮助他们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同时,很多学生还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就不用担心在双语课上听不懂、学不懂的问题。这显然加剧了学生语言能力与双语教学实践要求不符的矛盾。虽然很多高校也有设置商务英语课程,但商务英语并不能完全链接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所学所用,这不仅需要相关课程体系的大变革,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自我提升相关专业英文水平。

(二)评教结果差强人意。尽管学生对中英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排斥,甚至对双语教学也是充满期许,但现实结果却是评教结果差强人意。一方面,因为外语能力有限,使得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课堂上的知识点,课堂上教学开展与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成为较普遍现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最突出表现即为专业教学时间缩水。如果英文解释在双语课堂上所占比例过高,那么必然压缩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专业教学效果不佳,对于一些英文底子好的学生,就会觉得课程无趣或者对他的学习意义不大;如果中英文对照解释在课堂上所占比例少,甚至是采用全英教学模式,学生能否全然理解是一大问题,毕竟学生的英文水平的差异性肯定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双语教学课程一般采用教师课堂授课、教材及考试试题等部分或全部为英文的形式,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时间成本和学习难度不言而喻是增加的。同时,在与老师交流互通方面与传统课程相比也显得尤为不足。

(三)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是专业英语的问题,而是以传授或学习专业知识为基本出发点的课程,一般是以高年级大学生为教学对象。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并不充分,有的人甚至认为双语课其实就是附带专业知识的英文课,这其实是对双语教学目标认识不足的表现。同时,教师对课程进度的把控,对学生理解的掌握,对外语所占比例高低等问题,都是承担双语课程专业教师会面临的尴尬问题。理论上,双语教学只是以外语作为媒介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又很难摆脱语言对教学的干扰因素,在课程进行中需要穿插相应的中英文解释,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使得教学过程中,能否按照预期的教学计划或教学目标执行成为一个不好把控的事情。

(四)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们的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够,双语教师的培养速度显然还不能满足当下蓬勃发展的双语教学课程的增长速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中英文或全英文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从当前教师的学历构成来看,专业教师一般很少具备英文专业背景,教师的英文听说能力成为授课效果好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瓶颈。为了增开一门双语课程,往往采取对传统专业教师进行简单培训即上岗的方式,或者吸收相应的海归人才作补充,一方面留给教师的双语备课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具备语言和专业能力的新近海归人才教学经验尚缺,真正能胜任双语课程的师资人才现在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突破点

(一)专业英语课程有效衔接。双语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英文这一媒介来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具备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专业英语课程与双语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是解决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层面难题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自学能力。改变学生固有的英文学习思维,引导他们重视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包括主动阅读专业类的专业书籍及文献,浏览国内外经济学主流媒体网站,让他们了解到英文的学习并非只是为了日常交流,更是自己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之一,英文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更要习惯的是如何使用好英语这个工具或载体,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第二,注重专业英语教学。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当适当安排课时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和辅导,减轻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环节中对基本专业英语用词用法解释的工作量,以提升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和高效性,保障基本课时下专业知识的讲授不会受到太多语言障碍的干扰。

(二)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在经济学专业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增加英文在授课中的比例,更要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即优化经济教学资源配置。经济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经济理论与相应实务发展与国际经济社会变迁有着很强的直接联系。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对传统知识理论加以掌握和学习,更要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表现和问题,甚至是学习最新的相关实务操作,教学模式就不能简单以课堂讲授为主,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借用国外的教学资源,搭建与国外高校的资源共享平台,开通实验教学模式,尝试全英讲座课堂,结合多样化教学模式参与到双语教学实践环节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恰当的教材选用。为了让经济学专业学生能广泛参与到国家经济话题中,能深入分析和了解国际经济形势格局的变化,教材的选用非常重要。现在的双语教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版,即在国外权威教材的基础上,摘取整理部分重要内容,按中文教材的逻辑进行编写,这种教材往往知识体系比较符合我们传统教学习惯,且有中英文注释,利于课堂教授。另一种即为全英影印版教材,这种教材很原汁原味,但需要学生和教师都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课程难度、学生能力、学时长短、课程体系、教学培养计划等综合考虑,不能一蹴而就直接选择全英版本的教材。同时,在规定教材之外,要引导学生广泛查询阅读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懂得利用互联网学习相关经济学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四)双语师资发展计划。由于当前双语教学发展迅速,高校双语教师师资存在质与量均不足的现实难题,各高校应当充分关注双语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对于经济学专业教学师资而言,在引进教师方面可以偏向具有优秀专业知识背景的海归人才,以满足短期内日益增多的双语课程对教师在量上的要求。同时,注重对双语师资的培养与激励,建立系统性的双语教师培训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出国深造与学术交流,并建立双语师资奖励评优机制,把双语师资的培养作为一种长期的发展计划来执行。

三、结语

在高校教育改革浪潮中,双语教学模式在促进教育教学国际化,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都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特别是在经济学专业教学环节,双语教学模式的参与及采用,能很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升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能与国际高校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其现实教学过程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专业英语能力不足、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所以在今后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开展中,应当做到经济专业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恰当选用相关专业教材,以及注重双语师资力量的发展与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双语教学模式的作用及提升教学效果,真正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经济专业人才而服务。

作者:陈书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第六篇:会计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目前会计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困惑

计量经济学难学难教是公认的现象,“难”的原因一方面是该课程是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中对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一门,另一方面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老师也难以摸索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节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观察,阐述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的难点和困惑。

(一)关于学生数学基础

会计专业本科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是公认的事实,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会计专业本科新生在高中阶段多以文科生为主,虽然高考都要考数学,但文科生的数学基础显然比理科生差。第二,开设会计专业的学校大多是文科类或综合性大学,在大一学习经管类数学基础课时投入的时间就比较少,要求的难度也比较低。第三,会计专业大部分专业课程对数学要求都比较低,在实际工作中也基本只需掌握加减乘除的算术能力就可以胜任各类会计工作,所以学生在其他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接受数学训练的机会也不多。由此综合造成会计专业本科生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方面基础较弱,从而不利于后续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二)关于学生学习动机

会计专业本科生之所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动力不足,除个别同学外,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并不是自身懒惰或厌学。相反,和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会计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大多数同学也掌握得很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却非常特殊,对于会计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说,计量经济学课程对他们的重要性和其他财经专业的学生是不存在明显差别的,任何一个准备在毕业论文中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生都不敢轻视这门课。然而,如前文所述,除了“985”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其他绝大多数学校的本科生是不大可能在毕业论文中进行严格的实证分析的,尤其是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多以案例研究或文献综述辅助案例分析为主。在这种情形下就很容易理解一个普通会计专业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心态,因为用不上所以没心思学,唯一的激励或许只剩下凑学分以完成毕业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追求奖学金和出国的同学而言,甚至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学习这门课。

(三)关于教学课时

在会计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计量经济学一般作为专业选修课,2学分,每周只有两个课时,再去掉第一次课的导论和最后一到两次课的复习和考前指导,真正能够用来讲授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时间基本上不到30课时。如此少的课时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第一,课时少导致老师必须抓紧宝贵的课堂时间使用传统的粉笔演示加口头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而难以留出让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时间。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进行交互式教学。第二,计量经济学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最终的实证研究还是要使用各种数据分析软件。有过数据分析软件学习经历的人都知道,花10小时听老师演示软件也不如花1小时自己实际使用,读10个别人写的程序也不如自己摸索编写1个程序学到的本领更多。然而在如此紧张的课时下,老师最多只能抽出一两节课时间讲解一两项研究成果,并演示数据分析过程和使用的程序代码,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亲自操作是不可能的。第三,计量经济学在很多方面与数学课程十分相似,学过数学的人也都知道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堂学习听老师的推导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后做大量练习进行巩固。虽然“题海战术”绝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然后由于课时少,学分少和学生动力不足,不可能布置太多的练习题给学生。即使布置了作业并且学生认真完成了,也没有足够的课时对作业进行详细讲解,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四)关于教材例题

同样和数学课程类似,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在介绍一个模型或方法后也要介绍例题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然而,当今流行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无论是从西方引进的还是本土的优秀教材,基本上都是经济学的案例,而鲜有会计方面的,甚至涉及企业的都不是很多。而同时我们要面对的另一个现状是不少会计专业的学生钻进了自己的专业难以出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掌握地不够。比如,在从实证角度分析个人、家庭、企业的微观决策或者财政、金融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明显存在经济学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尤其是由于学习课时少,与专业关系不强,宏观部分更是薄弱。

(五)关于教材和教学内容

与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课,以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比较成熟的专业基础课相比,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乱”,主要“乱”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作者的教材,国内和国外的教材在内容、排列顺序、侧重点和难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以三个非常流行的国内外教材为例,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是比较传统和经典的安排方式,从一元回归分析到多元回归分析逐渐展开,每个部分都完整地介绍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推断。而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则是按数据结构排列的,从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到面板数据方法,而且在一元回归分析并不介绍模型推断,而是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一并讨论。另外,该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突出实用,尽量减少晦涩复杂的模型推导,并更多地与各领域经典的实证研究文献结合,从而非常适合非数量经济学专业仅仅是学习计量经济方法以在自己的实证研究中应用的学生。另外,以上两本外国教材都是计量经济学基础和中级计量经济学的难度,对数学要求较低,特别是正文中尽量减少模型推导而是安排在附录中。与此不同,最为流行的国内教材李子奈等教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则是定位在中级和高级之间的难度,其中有大量具有一定难度的模型推导和定理证明。对于数学基础本来就不太好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相当吃力的。

二总结与展望

针对目前会计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出现的困境,简单的“对症下药”或许难以奏效。比如,针对数学基础薄弱,为了计量经济学一门课程的教学而要求学生在大一投入更多精力学习数学或者在招生中更加强调数学能力是不可能的。同样,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一味的说教、强调或者使用考试、绩点等来施加压力都不是理想的做法。在培养计划日趋成熟之际再大幅增加计量经济学这门专业选修课的课时也不符合实际。再结合教材多样、教学内容不一致等问题,本文认为解决当前会计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困境的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是突出重点和特色,适当减少数理内容,注重计量经济学思想的传授和因果关系思维的培养。

关于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样,案例缺乏会计专业内容的问题,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和研究中广泛收集适合学生学习的会计实证研究的案例,可以来自主流学术期刊,来自现实会计工作实践和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另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平时的考试试题和作业练习题汇编成与自己所教授课程相配套的练习手册供学生练习使用。当然这些都对教师的素质和备课时间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随着整个中国实证研究学术水平的快速提高,随着会计专业博士毕业生数量和质量的大幅提升,相信师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缓解和解决。

作者:高翔 蒋基路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第七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课时较少

相比较普通本科院校,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的课时较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追求完成教学任务而牺牲了教学质量。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也只能是了解,真正能消化吸收的很少。对于连贯性很强的《西方经济学》来说,前面的内容掌握不了,后面的基本就听不懂了。又由于课时较少,即便把所有的课时都用来讲理论都未必能完成教学任务,更不用说用理论去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从而出现了《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

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传统“填鸭式”方法教学,学生参与度较低,导致学生听课没兴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加入了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等,但由于这些教学方法设计不完善,最终还是陷进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自说自话的表演模式中,而学生仅仅是观众,并没有达到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

由于独立院校的学生多数是文科生或数学基础较差的理科生,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使得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很多教师都会弱化《西方经济学》中的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样的学习只限于定性分析方面,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公式、图表、模型及数据分析就知之甚少。在大数据的今天,不会定量分析肯定不能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做出很好的判断。

(四)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独立高校《西方经济学》均采取试卷考核形式,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一般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通常,卷面成绩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考察不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显然不符合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此外,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基本都是由出勤情况、作业和课堂表现三部分组成,也很难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情况。

二、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中运用的数学知识非常多,因此,《西方经济学》的代课教师首先应该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透彻,才能在教学中把一些经济理论的结论讲的明白、清楚,才能把数学这一学习工具更好的运用到经济学科中。而不是一味的去回避数学,迎合学生;另一方面,应多关注新闻热点。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应给学生举一些经典的例子外,还应将一些时下热点话题穿插在课堂的适当位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其次,改革教学方法。第一,调整讲课顺序。通常上课采用的是演绎法,即先给出明确的概念,然后层层阐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再举例,这样虽然逻辑层次清楚,适合于记忆。但是过于枯燥和单一,不利于发散思维。学生们在课堂前半部分详尽的概念阐述之中已失去主动学习思考的兴趣。而经济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生活实际经济学就必然成了无本之木。因而,在今后的上课中,我应该适当调整讲课的顺序,先要通过举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结论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内容复杂,教学对象各具特点。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优化和完善每种教学方法,还需采取复合式教学法,即各种方法相结合。因为任何一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论怎么合理,若长期保持不变,就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递减部分。但在复合式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大杂烩”等极端做法。总之,在教学中要掌握适度原则。

作者:霍丽君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第八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

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对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需求呈现多样性,部分学生特别想知道经济学理论如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他们希望了解一些经济学基本原理,并且能够利用这些基本原理指导未来生活中的经济决策。而另一部分学生希望学习西方经济学能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还有一部分学生将继续深造,因此对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的发展前沿特别感兴趣。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统一考试的统一教学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挫伤部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济学理论偏重于数学教学

当前,我国大学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比较强调数学逻辑方法,这与当代西方经济学高度数理化的发展态势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经济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西方经济学本身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对经济道德的科学认知和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因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既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及其分析工具的教育,同时也应包括经济伦理的教育。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不考虑诸如历史文化、制度等复杂、易变的动态因素,着重研究静态的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而不考虑人与人的关系。例如,“均衡”这个概念没有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差异涵义,象一个物理定律(均衡概念及思想实际上来源于比较静态力学的研究思想)。

(三)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限制,教学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结果是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流于形式。这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缺乏交流互动,加之西方经济学内容多、难度大、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讲授,没有更多时间尝试案例教学、讨论、实验等不同教学手段。这样,学生即便了解掌握了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也不会运用相关理论发现、分析与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本土化案例的缺乏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西方经济学起源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无不打着西方市场经济的烙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不断完善,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诸多经济学理论被用作指导我国的经济实践。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在进一步完善之中,西方经济学方面本土化的经典案例较为缺乏。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即使进行案例教学,也通常照搬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典案例。同时我国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经济学案例很容易因为政策的变化而显得过时,于是在经济学的讲述中更多的是利用西方的案例,这对于本来并未亲身参与经济活动的本科学生来说,在理解理论方面是又一个不利因素。

二、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建立一个满足多样性需求的知识体系

不同学生对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层次不同,高等院校宏/微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通常在为48-54学时,直接制约了案例讨论、实验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的使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通过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克服这些困难。通过不同层次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自动分离不同需求的学生并方便进行分类教学。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设置经济学原理课程,并在教学中弱化经济理论的完整性而侧重于应用性;对经管专业学生设置常规经济学课程;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设置理论性和前沿性更强的课程,如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学前沿课程供学生选修。

(二)按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正确对待数学方法的应用

初级西方经济学大量引用生活案例,能够通过文字表述的经济原理就尽量用文字表述,尽量少用或不用数学模型进行推导,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中高级经济学理论深度有所提高,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较广泛,理论深度必须进一步通过数学形式或几何图形进行描述的,可大量运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及数学推导,要详细解释每一个图形和数学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将文字表述、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结合起来予以解释,在学习过程中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提高经济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传统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自身优势和特点,有利于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讲授给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讲授法在教学中可适当使用板书进行重要数学模型的推导,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长处,增强授课的直观性、生动性,提高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案例教学法,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合理的本土化教学案例

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讲授中应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设计适合本土的案例。因此,本土化案例必须进行必要的编排和设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编写有深度的案例,有助于探寻经济运行机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使本土化案例具有新颖性和可传授性,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系统的设计,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本土化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作者:赵晓葵 王青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第九篇:《经济学基础》体验式教学研究

一、体验式教学的由来及其理论依据

流亡到英国的犹太裔教师库尔特•哈恩注意到,二战期间遭德国击沉的英国商船上能逃生的海员,都是意志坚强、有生存经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中新社2011年5月21日报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钱颖一院长在纪念该院MBA教育20周年庆典时强调MBA教育要向“体验式学习”转变。2012年初,中国科大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梁樑对外宣布:中国科大管理学院MBA教育的特色就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方式被热捧有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第一,体验式教学基于人的认知活动与情感相互作用原理。情绪心理研究表明,个体情感对人的认知主要有动力、强化和调节等作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起学生们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成为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师生间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绪和肢体语言的交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

二、《经济学基础》体验式教学课程的特质

传统讲授式教学,是以“杯与壶”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学生们等着教师将知识从知识之源的“壶”中注入自己的空“杯子”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组织世界级教育专家经多年研究后明确指出:现在,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体现在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激励思考;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考者、帮助发现矛盾论点和不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可见,现代教学不应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过程而应是双向的。尤其是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的情况下。事实上,他们的领悟力与实践能力不是教师能传授的,而是由他们自己从经验中体会出来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则是要求学生去亲历“事件”并进行反思,在亲历“事件”践行实践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情感体验。《经济学基础》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本质就是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且能够从“现实经济生活的体验”中习得知识及技能。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市场上无数的商品与服务以及它们变化无常的价格波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在与社会经济现象交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不断地分析变化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对教师是挑战,对学生是兴奋点,连续不断的分析体验会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第一,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情境设计。体验式教学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学生理解某种理论、获得某种技能,更在于学生从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在于学生从活动中体验经济和市场运行过程,在体验中理解理论。在讲解了一般性理论知识后,学生通过课上和课后的体验会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重视师生互动。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师生的关系通常是不对等的,而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课程中,师生地位的不对等减少了,重点不再是教师将知识和资讯灌输给学生,而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独立分析资讯,感悟和判断结果。这就明显有别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是学生十分欢迎的环节,学生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教师的回答也仅是个人见解,不是标准答案,有启发就好,学生也可以质疑。不强加给学生任何结论,问题的答案在师生交互质疑和共同探讨中产生。

四、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所展现的生动和不确定性,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体验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师生共同“躬行践行”以及学生从“知行合一”中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将是终身难忘的。

作者:王敏 单位: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第十篇: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在198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曾指出:“计量经济学会逐渐成为经济学科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教育中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将计量经济学引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中,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推进作用,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创新和提高阶段,计量经济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重点课程之一,由于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也成为广大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因素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因素主要是针对高校中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在课堂教学设置中主要包括的因素有:第一,是针对计量经济学开课时间的设置;第二,由于高校中上课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也相对较少,在高校中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在高校中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具有合理性,导致教师讲课内容不具有优质性,这与计量经济学本身的教学内容复杂性有关,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与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种课程就对高校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高校中所学的基础内容,才能够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学习得更加扎实,在高校中应当优先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在开设经济学学科的同时,也直接将计量经济学开设进来,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由于高校中学科之间的开设不具有合理性,学生很难在课前进行预习,计量经济学由于没有积累相应的先修课程,不能够扎实掌握课程内容,使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难以开展。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的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就有李子奈,潘文卿编著的《计量经济学》,其课程开设时间是70课时;赵国庆编著的《计量经济学》,其开设时间是76课时。

(二)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包含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计量经济学学习是否具有兴趣,另外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高校中课程设置的原因,有的高校优先学习计量经济学,而对其他课程尚未开设;第二种是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由于文理分科而带来的学科之间的问题,由于经济类专业是综合性招生,既有理科学生也有文科学生,特别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讲,在高中阶段只是简单的接触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统计学,与研究相对深入的理科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经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理论推导过程,很多学生处于茫然不知所措之中,导致学生不能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处于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就与是否对计量经济分析具有兴趣有一定的关系,这与大学课堂教育的环境有关,很多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类学科,难度很大,并且不容易学习,很多学生感觉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不多,不愿意在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中下功夫。由于计量经济学需要运用到公式推导和数据模型,因此,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学习非常重要。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存在的不同之处,还要给学生分析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计量经济经济学的有用之处,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讲述计量经济学在以后的发展中具有哪些重要的应用空间。

(三)教师因素

教师方面存在的因素不但是指教师自身的因素,还具有一系列的外延因素,高校教师在授课之中会根据学校所具备的师资条件以及学生存在的综合素质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但是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会逐渐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我国将高等院校分为文科和理科为背景的院校,在理科院校中教师较注重于传授形式和理论推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院校不仅经济学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而在数学专业也相应地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很多学生对于相关应用软件完全不会使用,实证分析更加不会推导。而在文科院校中由于理科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没有基础性学习,计量经济学学习学也学不会的态度,很多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学习更多的是点到为止,而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完全是利用软件进行实证操作,导致学生只能够对数据进行机械性的运算,无法进行理论推导,更不知实体存在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在第一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着重介绍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目的,更要向学生强调计量经济学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实际模型解决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目标

(一)合理布局培养方案

如何制定理想的培养方案是计量经济学能否理想授课的主要因素,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当中,应当首先考虑计量经济学在何时能够对学生进行开课,要将学生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对先修课程的掌握情况考虑在内,只有学生首先修读先修课程之后,再开展计量经济学教育学习更能保证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因此,对于本科专业来讲在大三开设计量经济学学科相对合理。如果将课程开设在大四阶段,虽然先修课程能够学完,但由于大四面临着毕业,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考研和就业就会影响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研究生开设中级计量经济学学习,应当开设在研二阶段,这样对于中级宏观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都能够学习到位,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正确引导自身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保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质量。对于许多院校存在的计量经济学课室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授课当中会尽量缩减教学内容,使得教学体系不能够完整的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会精简化,有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到,而没有针对性的学习。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相对空洞化,对于所有理论不能完全的掌握,在运用中经常出现用错的现象,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计量经济学时可适当保证课程学习的完整性。

(二)理论课实验课综合分配

在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条件和时间上都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分块传授和分章传授,还应针对相应的知识点开设试验操作课程,并且对于应当引进案例的地方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这种课程教育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应用得到有效锻炼,也可以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巩固。但是学生一般对实验课兴趣相对浓厚,而对于理论课程就感觉相对乏味,但是由于计量经济学存在的困难性导致学生不愿意去动手进行实证研究,导致在实验课程学习当中传授理论知识相对较差,而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得计量经济学课时不够,在这种时间和技术设施不允许的条件下,计量经济学应当分为两个学期两门课程向学生传授知识,第一学期重点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学期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验进行综合运用。

(三)互动式教学与专业化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学习当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课时内容以及教育方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将计量经济学内容学习到位,而我们所提到的互动式教学其实就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相互结合来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当理论课程讲授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所提到的案例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操作,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更能够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就必须亲自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估算、检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模型知识的运用和了解,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能够和老师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并改进教学方案,最终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好理论知识而且对实证研究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另外在互动式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专业化差异,利用互动式学习与专业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积极性,更快地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专业的大班讲授计量经济学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原因具有多面性,第一,由于向学生传授的基础课程不同;第二,专业线存在很大差异。

作者:李广析 孔荫莹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