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公选课教学考核方式研究

时间:2022-02-19 10:24:58

《经济学》公选课教学考核方式研究

摘要:公选课质量的提高必须有灵活的教学考核方式的匹配,本文以《经济学》课程为例,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合理设计考核方式的重要性,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考核方式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公选课;教学考核

《经济学》公选课开设的目的是希望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素养,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专业的个体都无法脱离经济环境而存在,而经济素养的提升能帮助其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公选课的考核方式设计不仅与成绩息息相关,有可能还直接关系到选课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最终接受效果。因此,考核方法设计值得研究。

一、《经济学》公选课考核方式合理设计的重要性

(一)《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特点

高校《经济学》公选课的开设对象中明确要求选课对象为非经管类学生。意味着学生可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经济学训练,或者说没有经济学学习的氛围。然而,《经济学》课程本身涵盖大量知识要点,涉及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经济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等众多理论,学术观点也是百家争鸣。因此,教学上存在学生经济学基础薄弱而课程又有较大难度的矛盾。同时,《经济学》课程有较强的现实性,尤其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讲解,需要选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案例或时事材料来做分析。可见,学生基础薄弱、课时有限、内容繁杂的综合使得《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难度较大。

(二)《经济学》公选课考核方式合理设计的影响

基于《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特点,除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需要作出调整外,教学考核方式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公选课是作为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一个途径,虽然没有系统开课要求那么严格,但依然需要面临考核评价,成绩也会计入大学成绩单。因此,对于选修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因为课程太难而及格率低,学生即使有兴趣也不会积极选修,这样该门课程有可能因为人数选修不够而停止开课,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少了在校培养经济素养的一个良好机会;如果考核门槛过低,又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同时,考核方式的设计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使用。因此,合理设计考核方式对于有效推动《经济学》公选课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学》公选课学生选修动因及考核方式偏好

(一)《经济学》公选课学生选修的动因

为了有针对性地了解选课学生的预期,作者对某期《经济学》公选课的116名选修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中涉及学生选课的原因以及对考核方式的建议等。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选课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群体,占样本总体的87.07%,大三学生只占2.58%。这与选修课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完成选修学分阶段相关。同时,这一信息也体现出选修学生对于大学专业知识还未能有效掌握,在排除了完成学分任务的因素外,对于任何经济学课程的选择可能更多的来自于自身对该门课程的理解,而非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回收问卷中显示,因为“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原因而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最多,为81人,占到了全部学生的69.83%,其他因素分别是认为“学分较多”的为14人,认为“课时较多,觉得能学到东西”为19人“,跟随同学选的”为2人。说明该门课程选修学生大部分基于对经济学的兴趣而选,学分则只是一个较小的影响因素,这一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渴望。

(二)《经济学》公选课学生对教学考核方式的偏好

本次问卷针对考核方式的偏好让学生作出回答。问题为多项选择,以便更清楚地显示学生的真实意愿。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反映出,学生所希望的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问卷结果显示,多达93人次选择了开卷考试,占到了样本总体的80.17%,而选择平时测试和课程论文的学生人数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有10人次选择了以来考核,但仅有4名学生选择闭卷考试,而选择其他如课堂发言、实习实践等作为考核方式的学生人次为4名。由此可见,选修学生不希望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考核,尤其是闭卷考试。一是因为担心考核内容太广泛,记忆难度大,对于理工类学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二是选修学生认为公选课是为了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拓视野的作用,不希望用严格的考核来加以验证学习效果。因为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会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甚至报考经管类硕士研究生。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经济学》公选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体现出改革的方向。

三、《经济学》公选课学生考核方式的设计

据已有文献研究显示,《经济学》公选课的实现途径应多样化,特别是针对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原则是宜粗不宜细,宜浅不宜深。因此,可行的途径有:课堂教学、系列讲座、社会实践、课外阅读、网络辅导等,可见,课堂教学仅是众多途径之一。因此,学生成绩的考核也需要进行相应配套设计,从而有效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重视学生的课堂练习

《经济学》公选课由于其自身知识点的繁杂,使得学习难度较高。在问卷中有半数认为难度较大或很大,但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难度一般,即使是学习完成后让其度量学习难度,这部分学生中也有大部分坚持了原来的选择(53:44)。但明显可以在学习完后,大部分学生更偏向于难度加大的方向,说明该门课程确实存在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前述的经济学本身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非经管类学生经济学思维训练较少等方面。那么,留给学生课后消化知识点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重视课堂练习,尽量在课上将难点消化。可以在课堂进行练习,当一个难点讲授完毕后,可以当场布置1-2个练习题加强理解记忆。完成后再进行作业点评,起到针对性教学的效果。课堂练习可占总成绩的20%。

(二)提高课堂讨论的得分比重

经济素养的提高并非是经济理论记忆多少来衡量,而是在不断地讨论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对现象的解释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导日常行为。传统《经济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教学检查的限制,使得教师很少能组织课堂讨论,而且考核成绩中包括作业及平时考勤、讨论成绩在内只占20%,期末考试占80%,这对于公选课而言完全不适用,尤其是讨论环节。中国学生一大特点是内敛,很少愿意在课堂上主动发言,这样很难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可以提高课堂讨论的得分比重,激励学生主动发表意见,不仅活跃了课题氛围,也会激发思想的碰撞。

(三)利用网络平台考核课下学习效果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可以经由网络平台得到迅速地传播,扩大了展示范围,也提高了匹配效率。这一特点也为公选课的多维度考核提供了可能。借助网络平台,可以让《经济学》公选课的选修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尤其是阅读经济新闻等的软性任务,可以通过上网点击的频率、时长、发帖数等来进行考核。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内最大的一个经济管理类信息交流论坛———人大经济论坛中开设了网络课堂,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作业的批量收发,为教师“1对多”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学生通过注册登陆人大经济论坛,然后以自己的学号申请成为该班成员,就能看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对其他学生答疑的情况。该课堂中还可以阅读老师转发的精华帖子,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任课教师可以其登陆次数、发言积极程度以及提交讨论意见的次数来进行考核,不仅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也能促进学生课后的自觉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减少期末考核的比重

通常的《经济学》课程要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为了争取分数,大多选择死记硬背,尤其是考试前突击。这样知识点之间容易脱节,而且短期强制记忆的后果就是考完就忘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公选课中尤其不能按此方式进行,可以参照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重过程,轻结果,用小论文或是小组讨论总结作为期末考核的部分,占比在20%左右。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同时也能让其真正对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黎.应用型本科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2]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9):26-29.

[3]姚庆,AntonMiglo.中美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比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2):175-179.

[4]王凤京,于汐.工科高校综合性经济类公选课设置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6):81-85.

作者:黄玲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