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订单培养”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11-02 10:19:21

职业教育“订单培养”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一、用经济学分析“订单培养”模式的原因

1、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行为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对于人的行为的假设,但经济学是假设最深刻的,因为经济学假设的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最重要的方面。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人假设,即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家庭或一个政治家都是适用的,所以经济人假设不仅是必要的,也符合基本的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压力,包括关心学校的教育水平、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关心的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追求最大化的经济人本质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学校更关心非物质的东西,而企业则更关心物质的东西。

2、经济学对于合作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优势的。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到罗纳德科斯的“灯塔”,再到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经济学对于合作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经济学原理,任何合作,必须满足激励相容的条件。所谓激励相容是指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追求个人追求的最大化的利益正好与集体的目标相一致,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合作伙伴的需求,这种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表明,不能满足激励相容的合作是无法继续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时,必须考虑是否可以使合作计划激励相容,也就是学校满意,企业也满意。

3、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可以帮助理解“订单培养”模式中的问题。交易成本理论是经济学理论发展到20世纪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其强大的解释力,也成为理论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交易前成本,即双方签署合同规定权利义务等发生的费用;二是交易后成本,即签订合同后,为了解决合同问题发生的费用。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通过“订单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协议关系,因为它是一个协议,自然会产生交易成本。如果“订单培养”模式可以企业创造低交易成本和高收益,企业自然会选择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如果高交易成本和低收益,企业参与的热情就不高。

二、目前“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关心的是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如果“订单培养”模式能够深入开展,学校的可能成本包括按照企业要求培养高技能人才;承担企业的培训任务;与企业共享教学资源;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而学校的可能收益包括与企业建立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锻造专兼职双师教学团队;改善实训的条件;全面存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很显然学校虽然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可能收益相对于可能成本显然要大得多。因此,对学校而言,与企业深入开展“订单培养模式”是有利可图的,而且对学生和社会而言,“订单培养”也是好事。也就是说,如果只考虑学校、学生和社会,学校与企业之间激励是相容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如果不能实现激励相容,其他激励相容便失去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在“订单培养”中的收益和成本进行系统分析。

1、企业虽然可以通过与高职院校的“订单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但获得的收益是有限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是其发展目标,其对人才的需求与选择必须服从于发展目标,学生就业是不可能作为第一目标置于企业的目标体系之中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订单培养”模式的合作企业大都还是采取在顶岗实习后视学生具体表现决定是否签约的方式,这样就会出现企业选中的学生因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不愿与企业签约的情况,这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人才损失,也会减低企业的对于“订单培养”模式的积极性。而且企业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2.“订单培养”模式的实习阶段一般是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这就可能会产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以及学生的管理和食宿等问题,而且这种实习方式工作强度比较大,工作比较辛苦,导致部分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失去继续从事该专业的愿望和热情,同时也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由高职院校和企业相关部门实现进行细致的协调与沟通,这种协调与沟通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公关和接待任务,会耗费企业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生产和研发任务繁重的企业而言,这种事前交易费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订单培养”协议签订后,企业还将承担一部分风险和费用,需要企业在资金、人员、设备、管理等方面副处很大的成本。企业要承担订单培养学生的学费、奖学金等奖励,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或派专人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实习指导,要投入一部分设备和原材料,如果学生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次品或废品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如果出现安全事故会更加棘手。这会给企业增加不少成本。而且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充足的人员、时间、精力、财力来落实这些事情。正是由于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企业在参与“订单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增加了成本,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不能激励相容。

三、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办学定位,为订单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平台。高职院校应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中解脱出来,突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舒服,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订单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必须投入资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引进高职称、高技术应用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担任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将“订单培养”看得过于简单,认为“订单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可以把学生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统一起来,并罗列出对企业的种种好处。事实上,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对于企业而言,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订单培养”模式的合作中,学校要充分理解企业的难处,对“订单培养”的专业、内容及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应进行充分的思考。经过调研,在与企业合作的专业上,经管类专业更容易进行“订单培养”的合作;在合作内容上,应逐渐由浅入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保证“订单培养”的质量,双方才能共同受益;在合作的企业选择上,名牌企业名气很大,由于高职院校在技术等方面的劣势,与之合作的难度也很大,与中小企业的合作难度则要小很多。制定相关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奖励。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是一项从短期看有利于学校和学生,从长期看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事业。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订单培养”模式是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事业,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事业进行补偿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通过减税、增加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来补偿企业,增加企业收益。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一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然而,目前我国只是在《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参与“订单培养”模式的企业予以奖励,如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

作者:贺洪波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