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经济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时间:2022-11-06 03:53:11

简述经济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学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工科学生进行经济学素质教育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经济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同时也具有很浓的人文主义色彩。首先,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平台、分析世界的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方法。[1]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经济是这一系统的基础设施和主体框架,经济学是探究这一系统中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和一种思维方式。[2]经济学思维方式是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入门课程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所说的:“我想经济学课程会改变学生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说经济学有助于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其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社会出现了人格异化、心理扭曲的拜金主义思潮,在此背景下,国家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尽理想。笔者认为学生到了大学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涵盖更大范围、更多内容,其中经济学素质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是研究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如何进行选择的一门学问,闪烁着理性光芒。具有经济学素质的人更能看清社会和经济的本质,自觉运用经济学道理进行取舍和选择,保持价值理性,从而不会在市场经济中迷失自身。因此,经济学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高职高专工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高职高专工科学生进行经济学素质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高专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即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涉及到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苏联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对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按行业部委设立了一大批单科性高等工科院校,建立了以专门学院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制。这样尽管能暂时缓解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各类技术人才的急需,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实行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对高度专门化教育的推崇,意味着对科学和文化的综合性、完整性的损害与削弱。它固然可以培养出大批统一规格的“标准件”,却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3]高等职业教育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更是针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来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系,过于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专门技能,不仅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也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懂经济、会营销。首先要懂经济,即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不能片面地认为成本管理只是管理人员的事,与制造、生产、建设、施工第一线人员没有关系,要知道成本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核算出来的,只有树立了成本意识,才会自觉地降低成本,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如节约材料、能源、改进工艺生产等。有了经济头脑,还会让人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尽量少的投入产生尽量大的产出,在人员组织、工艺设计与制造流程等方面去寻求改进。如此,高职高专工科学生的技能才能得以发挥,职业上升空间才能得以打开。其次会营销,即有市场意识和一定的营销技能。一是高职高专工科学生毕业后,面临求职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分配是供需双方选择的结果。因此,作为工科毕业生要有一定的营销意识,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坐等或羞于推销只能错失机会,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单位和工作。二是企业需要大量有市场意识的技术人才,包括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满足市场需求,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产品设计、制造环节的优劣决定了企业营销的成败,设计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等都决定了企业没有竞争力。因此,即使处于生产制造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也需要有市场意识。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和职业的选择不是固定的、一次性选择,职业变换和人才流动呈加速状态。实践中有许多高职高专工科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而是从事专业领域的销售工作,或是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甚至是去创业。若对高职高专工科学生进行经济学素质教育,就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在职业生涯选择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当然对高职高专工科学生的教育也要区别于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育,不同于理工科本科学生经济学素质的教育,应该在经济学的深度与内容选择上有所区别。

三、高职高专工科学生进行经济学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生活理财的需要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说:“经济学知识是一门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的学问,只有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往来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人们也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掌握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首先是理财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教育与财富管理都非常重要。在美国,家长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地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长大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他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但在中国,受传统士大夫金钱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君子不言利”,谈钱是庸俗之举;与小孩子谈钱,会让这片纯洁的净土过早染上“铜臭气”,会玷污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只让孩子专心读书学习,这样国内学生的理财教育自然缺位了。因此,在中国只能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教育阶段补上理财教育这一课。从事一线工作的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收入普遍偏低,又处在通货膨胀的社会环境下,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财能力,否则,个人和家庭生活不能打理好,又何谈工作好。其次是其他方面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现象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每一项活动中,除了理财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经济学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可以说,人生时时皆经济,生活处处皆经济。让高职高专工科学生接受经济学教育,培养其经济学素质,目的是让学生以经济学思维方式即“经济人”的理性方式去看待婚姻、家庭、职场、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生活中许多无意义的冲动和疯狂,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更大的正能量。同时,作为一个公民,充分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必须对市场经济运行有所了解,若一个人对GDP、CPI、通货膨胀、利率、汇率、金融危机、产业升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无所知,在政治生活中则不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结束语

突破“专门人才”观念的限制,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市场经济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发达国家在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了文科与工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重视工科人才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高专工科学生进行经济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上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才能进一步探索高职高专工科学生进行经济学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选取、课程设置、培养途径等相关问题,形成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

本文作者:曹洪工作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