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

时间:2022-11-06 03:42:55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

一、何谓“异化劳动”

(一)“异化”的概念

“异化”一词,早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就有许多大学者、大思想家如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曾运用过这个哲学范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异化”一词首先出现在英文中,ahenate,它的名词形式是allenation;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离间、疏远、使不和”的意思,另一层是指“转移(财产)所有权、让渡”的意思。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使用时,“异化”是指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反过来成为一种支配主体自身的异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有关异化理论的描述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中达到了顶峰。

(二)“异化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上,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最完备的论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重规定:第一重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同他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的力量。”简言之,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第二重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本身的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的劳动不是本真的、目的性的劳动,而是手段性的、谋生性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不仅不能获得幸福,反而为这种劳动所奴役。“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第三重规定: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体现为人的存在仅仅是一种手段性的存在。第四重规定: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又叫做自我异化。“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在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中,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是异化劳动的总的凝结。而且,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分析人,也是马克思跳出国民经济学的框架来分析和批判现实的人类社会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经济学语境解读浅析

在《手稿》中,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生产领域,揭露私有财产的本质,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家的基础上,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以及人的异化情况。《回到马克思》这本著作正是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从经济学语境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解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手稿》中有关“异化劳动”理论的文本结构简析

马克思的《手稿》这一文本是一个有极其复杂的多重逻辑线索穿插的矛盾思想体系,它主要由三大笔记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第一笔记中第二部分的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在这部分笔记中(我们当前可见的部分,因为《手稿》的部分笔记有遗失),马克思分三栏进行了论述。马克思在第一栏首先提出了有一定意义的观点,即关于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劳动报酬否定性意义,在这其中,贯穿的是经济学的客观逻辑;在第二栏,马克思论述得不太完善,对“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和“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这四个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第三栏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地租进行,而且当中有大量的摘录,用马克思的说法,这部分讨论归结为一点: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马克思的批判语境:人学现象学

在解读《手稿》时,不得不提到马克思的批判语境。马克思的批判语境不同于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现象学,马克思是要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并真正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掩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出发,建构了独特的批判语境的起点:人学现象学。我们知道,古典意义上的哲学现象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那里,外部世界一分为二:一是现象世界,它是我们人类凭感性经验能认识到的世界,也即打上人类认识烙印的世界;二是自在之物,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自在自然、自在世界,它是纯天然的,没有经过人类任何修饰和改造的世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又指出,绝对精神、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质,真实的物质的存在是现象,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到了费尔巴哈那里,黑格尔的物质和意识关系重新被颠倒回来,建立了自然人本现象学,把感性的物质世界和人的生活从宗教的神灵中剥离出来。尽管如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假的,都是带有欺骗性的,于是,马克思便形成了他自己的批判语境: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从无产阶级的视域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三)经济学语境下的“异化劳动理论”

1.“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人学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透视。马克思在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时,道出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吧!”这里,马克思所说的经济事实是站在工人阶级视角下看到的经济图景(并非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全部图景):发生在劳动产品(商品,此时他没有意识到产品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会成为商品)即劳动对象化实现中同时出现的异化与外化。亦即工人创造出的物质财富越多,他反而越贫穷。由此,马克思指出当前的国民经济学对人“漠不关心”。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发现,国民经济学关注的物质世界外还有一个人的世界,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于是,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劳动的对象化与异化的问题。2.从交换异化论到生产异化论,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飞跃。在《穆勒笔记》中,马克思深受赫斯的影响,从货币的异化开始讨论异化现象。货币的异化即交换的异化,生产的异化即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在后来意识到人们在交换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异化是以生产为基础的,从交换异化论到生产异化论正是马克思超越约翰•穆勒的地方。此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同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有产者同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前一种关系的结果和证实。”这一句话说明了马克思从对象化开始对劳动异化分析的原因,并指出了资本家与生产以及产品的关系(交换与分配)是工人与自己生产的结果的直接关系之产物,这是极深刻的。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理论的一条逻辑线索。总结了关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后,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实际上把他对现实的批判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发现其中每一个范畴,例如商业、资本、竞争、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的一条思想脉络:异化劳动是颠倒了的本质,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经济范畴是这个结果的不同表现。然而,由于第二手稿的主体部分遗失,马克思最终没能完成“从私有财产同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说明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和“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依据”这两大任务,这里不再做赘述。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100多年前马克思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提出的,现在,时过境迁,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崭新的面貌,某些生产方式、管理经验反而值得我们去学习。然而,一个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常青,在当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生产方式并存的情况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们当前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它的关于劳动与人的关系的论述,对于当前我们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劳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抑制异化劳动的不良影响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即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而从当前社会道德角度来看,这份风险主要是人们道德的滑坡,精神家园的荒芜以及社会归属感的衰落。诚然,市场经济给我们带了效率、收益、竞争机制和开拓创新意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也取得了物质文明建设上令西方瞩目的巨大成功,同时我们也看到,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人与人之间疏离感、不安全感加强,精神生存危机堪忧,这些都是异化劳动在当前社会中的投射。基于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理念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而缓解和释放精神危机;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承认统一性下的多元性,努力朝“多元一体、天下大同”的目标迈进;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激发效率与注重公平二者兼顾,缩小贫富差距,建立一个满足大多数人需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实现人对其本质的真正占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的对外开放。”十八大又进一步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战略全局的选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应用。1.“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志又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发展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和极端的重要性,它是消除异化劳动的前提。而当前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又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即以人为本。2.“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要努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坚持“发展——消除劳动异化——实现人的本质与发展——以人为本”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指出要通过生产力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来消除劳动异化来实现人的本质,在这里,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丰富了人实现本质发展的具体内容。

(三)坚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指出,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二大社会形态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第三大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限制,异化劳动将在一定程度下还将长期存在,因此,与此相伴随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也将长期存在,这些也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所证明了。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限于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然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不断探索,我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坚持人的本质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有助于我们认清客观现实,理清发展脉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四、小结

《回到马克思》从文本角度对马克思进行解读,力图寻找本真的马克思,也是当代关于马克思主义解读中颇具影响力的一本书,而异化劳动理论一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文在阅读张一兵著的《回到马克思》基础上,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表面意义上的探讨,并结合时展要求提出了管窥之见。当然,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探讨不止于此,随着时代的推移,它还会继续下去,更加可贵的是,在这一理论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越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早在100多年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对人类人会的发展作出了预测,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向前迈进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南。诚然,至今国内外有不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修正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释和批判,如何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防止和避免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化、教条化,尤其是如何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逐渐消除异化劳动理论的社会根基,这将是并一直是今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议题,也是全国人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还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努力,积极促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到来!

本文作者:王秀芹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