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路径

时间:2022-07-10 11:17:02

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路径

2012年1月7日,贵州省召开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提出民营经济是富民兴黔的“主力军”和“冲锋队”,要把民营经济发展放在一个更高的战略地位,以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促进贵州经济的大发展。根据2011年贵州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贵州省民营经济占贵州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6.9%,比全国低约21个百分点,贵州民营经济发展同其他省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当然,同时也说明贵州民营经济具有潜力和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日渐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动力及活力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代表。当前贵州面临着经济增速下行、物价上涨“两个压力”,为了保持好、发展好贵州省初步形成的经济提速发展势头,贵州省正在试图打造一个无障碍的民营企业发展平台,留住并更好发展本土民营企业,同时引进外来企业进驻贵州,确保贵州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因此,研究并分析贵州省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其本省存在的规律性,准确定位其地位及发展方向,是当前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既是一项亟需探讨经济问题,也是贵州省快速发展的政治要求。通过对贵州省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探究,期望得出一些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切合实际进一步发展策略,从而为贵州省民营经济的出路提供一点参考。

一、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由于我国施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依靠区位、劳动力和政策的优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而贵州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经济还不及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趁着西部大开发这阵东风,贵州省需要依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振兴贵州经济,带动贵州经济大幅提升追赶其他省份。“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走出去”宣传贵州民企发展环境,吸引众多外来企业落户贵州。“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民营经济也是改变中国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也是重要的执政基础”这个概念已经贯彻在贵州招商引资的实际行动之中。贵州省的民营经济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GDP增长中,民营经济是生力军。“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了2倍多,年均增长率为17.3%,高于同期GDP增速4.9个百分点。2)、在工业发展中,民营经济增长最快。2011前三季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36.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2个百分点。3)、在城镇建设中,民营经济是主力。如房地产行业基本是民营企业,城建施工企业基本上市民营建筑企业。4)、全省企业数量在增加,主要也是靠民营企业带动。比如毕节力帆骏马汽车一个项目,就带来了几十家配套厂商,全部是民营企业。2006-2010年,全省私营企业户数从36105户增加到77773户,增长了1.2倍,年平均增长16.6%。5)、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投资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投资从565.2亿元增加到1510.4亿元,增长了2.7倍,年增长率达21.7%。6)、民营经济是就业主要渠道。“十一五”期间,7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提供。7)、民营经济税收增长109.4%,年增长率为21.4%,比全省税收总额平均增长率15.9%高5.5个百分点,占全省税收总额的比例由49.1%上升到61.9。8)、民营经济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企业参与抚平济困救灾,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十分普遍,在我省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都是社会较为稳定的地方。目前,贵州还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贵州落后的关键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滞后,尤其表现在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只占经济总量的36%,比全国要低20来个百分点。这是差距,也是潜力和希望。民营经济在“十一五”期间的优秀表现,为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民营经济占总产值45%”的目标提供了参考,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集聚效应不明显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下,集聚效应的发挥是由于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生产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各种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它是造成城市的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同时集聚效用也伴随着分工效应,所谓分工效应是指由于集聚而给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分工与专业化方面的影响。分工和专业化是导致企业集聚的直接原因,它使得与某种产品的生产相关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我国浙江的制扣、汽车零件、打火机、小家电、制鞋、制衣等行业大都各自集聚在特定的地区,呈现了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分布。贵州省全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娱乐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食品等优势资源产品方面。制造业少并且分布十分分散。贵州省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开发区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并针对民营企业提供便利,吸引民营企业集中到开发区设立厂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规模的民企集聚。但其因其规模小,企业关联度不高,从而分工效应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好处没有显现出来。

2、融资难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约占总量的99%。在贵州省民营企业通过不断发展,已经有十来家成长为大企业并与上交所、深交所合作实现了直接融资,但是要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需要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贵州省期望在2013年实现民营企业数量倍增,这些即将增加的民营企业无疑大多将处于发展初期,并且属于中小型企业,多数甚至会是微型企业。而原来存在的企业中。中、小、微也占绝大多数,对于这些类别的企业间接融资是其主要融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斯蒂格勒茨和威斯认为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衍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产生信贷供需不合理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内部化的特征,在寻找贷款以及各种外源性资本时,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真实的信用水平变得极为困难,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本身就缺乏规范的财务信息核算和披露制度,名誉制约也难以发挥作用,银行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放贷无规模经济优势,并且还要面临更大的信贷管理成本和违约风险,所以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必然会减少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配给。民营企业面临信贷歧视,“过度繁荣的河南担保业”和“温州钱荒”通过这两个事件这一问题进入公众视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通过对当事民营企业企业家的采访,这一问题在民企十分普遍,正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歧视造成地下金融的蓬勃发展,最后企业家背负不了地下金融的巨额利息而导致企业倒闭。今年九月出现在浙江温州的“钱荒”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生存难得问题曝光,虽然政府通过实行一系列救济措施,帮助困难企业过难关,但是融资难问题仍然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我国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贵州省这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更显突出。一方面是贵州省正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融资需求大,另一方面,则是贵州省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业发展滞后。这样供需不均衡造成贵州民企总量上及规模上发展的双重存在困难,外来企业不愿意进来,本土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在贵州虽然融资问题并没有到尖锐的地步,但形势依然严峻。

3、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由于政府政策的鼓励,一大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贵州大地出现,但是他们大多是起点低,企业规模很小,没有能力形成自已独创的品牌产业,也就无从谈起品牌产品发展。小企业自由资金极其有限,贷款来源少,贷款难,这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品牌创新。小企业的小本经营竞争力弱,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资金占据其资产的绝大部分,企业资本流动性差。

(2)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技术创新低现代企业的效率竞赛中,多以产品所含的技术含量的多少来体现出其产品市场价值的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占有高端的市场核心,并带动产业的整体技术改造与创新。贵州省全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娱乐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食品等优势资源产品方面。贵州省民营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水平较低,一方面受到资金限制,较少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受到人才限制,难以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3)管理机制低效对于民营企业的管理,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观念的更新。目前,贵州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很多,如家族化管理、封闭性管理,由此导致的人才流失、劳资关系紧张、利润分配不均、激励办法不到位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也丧失了面向市场创新的能力。

三、政策建议

一是,继续发展开发区经济,发挥集聚效应。以贵州省“十一五”规划为发展契机,政府加强了对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扶持力度,包括政策上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扩大规模化生产,发挥民营经济的集聚效应,促进民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二是,积极正确引导民营企业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民营企业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相对比较灵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等相对较小,积极正确的引导民营企业的合理健康发展对中西部产业转移具有重大意义。三是,着重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具有很大困难,一方面我们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对金融行业的信用度,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四是,鼓励民营企业创新。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管理创新,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