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时间:2022-06-27 07:12:51

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1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已成为安徽地区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区域,大大促进了安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的发展不仅使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而且带动了整个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与结构的调整,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产业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郭春,张光明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不同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1]。刘旭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不足主要是集聚度不高、产业层次不好,并提出了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2]。李建峰等对黑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透析,特别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问题[3]。綦良群,孙凯应用协同学理论并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开发区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机理,提出了促进和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4]。赵美,于春田采用回归分析法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论证了发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5]。李向东等利用可拓工程方法,建立评价经济开发区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和物元评价模型,结合评价指标对经济开发区产业安全的影响程度,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经济开发区产业安全提出了相应对策[6]。彭练等选取全员劳动生产率、贸易特化系数、R&D强度三个指标来分析比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对于促进产业的发展一些看法[7]。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发现,国内众多学者虽然对经济开发区产业的发展与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对经济开发区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实证研究,大多直接采用理论的不平衡的单方面因素分析方法,而没有采用社会经济统计方法建立综合经济测评指标。鉴于此,本文使用了统计软件SPSS社会经济统计方法,进行因子得分分析,设计了安徽省经济开发区产业测评指标体系,同时参考《安徽省2009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安徽省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2实证分析

2.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为了反映安徽省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状况,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全区企业经营收入(x1)、工业总产值(x2)、进口总额(x3)、出口总额(x4)、税收总额(x5)、财政收入(x6)、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7)、基础设施投资总额(x8),以上指标代表经济开发区经济产值,反映其总体经济实力;从利用外资方面考虑,有当年新批进区外商投资企业(x9)、新批外部投资项目投资总额(x10)、合同外资金额(x11)、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x12);还有利用内资情况,有当年新批进区省外境内企业(x13)、当年建成投产企业(x14)、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金额(x15)、当年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金额(x16),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利用内资情况,反映吸收内、外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资金的投入效率和利用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2009年统计年鉴》,为了全面对比、系统地分析评价安徽省近年经济开发区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安徽省两类开发区,即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这8个省级开发区分别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合开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合经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试验区(简称合瑶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芜开区),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蚌开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铜开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安开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滁开区)。

2.2研究方法

依据上述经济开发区产业经济测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省两类开发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评,先将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得分和区域总得分对各开发区进行排名和分类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找出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存在的问题和区域的相似性。

2.3经济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及问题分析

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的因子分析得知,全区企业经营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税收总额、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当年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金额在第1个因子上的荷载较高,权重为53.64%,意味着它们与第1个因子的相关程度高,因此第1个因子主要是经济开发区产值因素。基础设施投资额、当年新批进区外商投资企业、新批外部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外资金额,在第2个因子上的荷载较高,权重为18.28%,因此第2个因子主要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因素。当年新批进区省外境内企业、当年建成投产企业、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金额在第3个因子上的荷载较高,权重为18.21%,主要为利用内资情况因素。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1.13%。安徽省各开发区综合得分排序见表1。根据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两类开发区发展速度均很快,经济总量已有相当规模,两类开发区发展均已成为安徽经济的新增长点,两类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均日益显现,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两类开发区的区别如下:①高新区在经济总量、开发效益方面超过经济技术开发区;②高新区的产业和产品分布较集中,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为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仍占有较大比重,但产业、产品分布较宽泛;③高新区在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吸引人才方面的成效更明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外企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绩更为突出。具体分析来看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合经区和合开区,合经区的F1得分和F3得分都较高,说明合经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全区的经济产值以及综合利用外资和内资的基础上,同时合经区的全区企业经营收入是8个主要开发区中最高的,在利用内外资上处于8个主要开发区的第二的位置上。合开区的F1、F2得分虽都为正值,但F1和F2得分较低。主要是因为全区的经济产值和利用内外资的金额在8个开发区中均较低,内外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合瑶区的F2得分最高,突出的表现在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基础设施投资额均较高,说明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带来的效益较大。F1得分为正值且不低的另一个开发区就是芜开区,其在全区经济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均不低,属于综合效益较好的开发区。这四个开发区,在进出口方面,出口额都远远大于进口额,是典型的贸易顺差区,因此经营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方面都很好,但也说明产业总量较小,领军型的企业还未完全形成。铜开区在F1、F2的得分均为负值且较低,其全区企业经营收入处在倒数第二位,工业总产值处在倒数第一位,开发效益水平,但在F3的得分最高,说明它能充分的吸引并利用内资的能力较好,但也说明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过度依赖内部资金,但在外资利用效率方面较低。同时进口远高于出口,贸易逆差较明显,说明其在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较为缺失,没有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没有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可以说其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够。蚌开区、安开区和滁开区。这三个开发区的因子得分情况很相似,都为负值且相近,发展水平在这8个开发区中处于中下等水平,蚌开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产能效益转化不够,由于自身条件原因,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能力较差,企业融资能力差,投入不足会导致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障碍,其发展过程中瓶颈较多。安开区虽然进出口基本平衡,全区的企业经营收入却大大高于其他两个开发区,主要还是得益于固定资产的投资,而滁开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较落后。由此可见,经济开发区产业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安徽省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内外资的资金支持、技术产品的创新性、成果转化率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等因素,但安徽省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度不高、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效益、规模相近,主要原因是产业的差异性不明显,产业同构化严重,可以说经济开发区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经济开发区产业能不能产业化,产业结构差异化,实现平衡高效差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关键是看能不能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3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安徽的经济开发区产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和经济开发区产业开发区的产品和技术创新有很大的相关性,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在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安徽的经济开发区产业在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如下:第一,提升经济开发区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整体带动力。一是重点扶持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经济开发区产业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探索企业技术产品、管理创新的长效发展机制。二是重点攻关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等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产业集群,促进各开发区区域经济平衡和互利互赢。第二,完善投融资体系,加大产业投资,促进经济开发区产业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政府资金政策和吸收民间资金的能力,加大资金利用率,注重科技投资结构的优化,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投入主体、面向资本市场的投资和融资渠道。逐年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投入转化成果率,保证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的建设进度。借助创业板上市的机遇,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促进有实力企业的成长,探索利用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只有搞好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球趋势下,提升产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产业技术快速消化、吸收、创新的“最优反映动态”。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更多的产业转移主体加入合作、创新发展的行列,促使产业梯度转移由初始较低的合作比例向“复制动态”稳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