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策略透析

时间:2022-05-21 03:23:00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策略透析

一、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也和全国一样,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国家开展大规模扶贫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建设成就。例如,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一大批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自2000年以来,除云南省的GDP年均增长速度稍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外,其余十一省区的GDP年均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GDP增长速度从2002年起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西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2008年,内蒙古的羊肉、牛奶、羊毛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40.4%;番茄酱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0%以上,形成了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广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加工基地,产量占全国的60%。云南鲜花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云南和贵州的烤烟产量占全国的45.9%,位居全国前两位。广西、贵州和宁夏已成为我国氧化铝和电解铝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多种原因,西部地区仍然面临许多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如果不从国家层面上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不仅将会制约西部地区本身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而且将会影响沿海乃至全国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最终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不利。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农村贫困问题突出。2003年,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是6416.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94元,而2009年,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是18205.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20元,6年时间,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了2826元。其中,贵州省的人均GDP是全国最低的,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2008年,西部地区仍有低收入以下农村贫困人口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3%。据2007年统计,新疆人均GDP最高的三个州(地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巴音郭勒州分别是31140、98398、37466元;人均GDP最低的三个州(地区)都分布在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分别只有5958、3405、4712元,平均相差12倍。人均GDP最高的克拉玛依与最低的和田地区差距达近30倍。2007年,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分别为369.43,188.39,50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24.9%,而三地州的GDP分别为239.2,63.7,23.7亿元,仅占新疆当地GDP的9.3%。2009年发生的“七五”事件震惊世界,事件中80%以上的骚乱分子都来自于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普遍的改变,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潜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条件的不足仍然严重制约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贵州通往外省的铁路、公路运力仍然十分紧张,全省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型水库,全省还有200多万人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新疆的南疆地区交通不便,到南疆要跨过整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至今仍没有通火车;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的交通条件仍然亟待改善。

三是生态脆弱和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欠发达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已经成为削弱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问题之一。以新疆为例,全疆的水土流失面积就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4%。欠发达地区在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的同时,整体上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增加。即水土流失治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仍然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在新疆,山区高覆盖度和中覆盖度的草场数量仍在减少,天然草地面积85%以上已经退化,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占37%,产草量下降了30%—50%,自然植被在抵御水土流失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因此,在干旱、风沙、盐碱环境下,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有加剧的趋势。即使在自然植被相对较好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省区,干旱、涝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石漠化等生态恶化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四是产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高碳经济特征明显。2008年,西部地区万元GDP能耗高达2.02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6%,比东部高117%。2007年,西部地区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是东部的1.79倍、2.46倍和4.8倍;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有64.5%靠投资拉动,比东部高10.7和18.9个百分点。内生动力不足,服务业明显滞后,就业明显不足。五是城镇化进程仍然缓慢。2007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仅37.0%,比东部低18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东西部城镇化率的差距由7.2个百分点扩大到18个百分点。

东部城镇化非常迅速,城镇的体系健全,如“珠三角”、长三角各地都有“几小虎”相互展开,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相互能够配套。但是西部的城镇化较缓慢,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普遍过高(如乌鲁木齐的GDP占到新疆的40%-50%,贵阳市的GDP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城镇体系缺乏中间层次,如果没有国家的投资拉动,许多小城市仅靠自身的动力很难持续发展。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讲求投资效益是普遍原则。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家在西部地区进行开发的难度大、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低,既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又可能造成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他们认为,对于西部地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而应以自然保护为主,并逐步将居住在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发达地区来,以此来解决西部地区人口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问题。对于这种理念,我认为只是解决西部地区问题的探讨方式之一,但不能作为根本思路。原因有三:一是从微观层面上看,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投资开发西部地区可能存在经济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但如果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看,投资开发西部地区就有促进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共同协调发展的总体经济效率,这就是需要从宏观上从长远上把握的思路问题。事实上,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看,当对沿海发达地区的投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对西部地区投资的边际效用可能更高。二是西部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5%,人口达3.69亿,要让这么大面积国土上的这么多人口迁移到发达地区来是不可能的,发达地区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接收能力和容量。三是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西部地区的人口完全迁移或者大部分迁移到发达地区没有成功先例。相反,只有西部地区得到开发并不断迁入人口的历史事实。因此,要使居住在西部68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3.69亿人口摆脱欠发达的境况,最根本的路子还是靠西部本身的开发和发展。

二、加快发展的理论探讨

既然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发展,但又有很多约制因素,那么西部地区是否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呢?我们可以在理论上做一些探讨。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这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这个理论如果应用于经济发展领域,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是决定于具有优势的发展要素,而往往是决定于处于劣势的发展要素,即制约因素。如果制约因素得到克服,经济发展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极大地改善了长期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交通和能源这两个短板,为西部地区的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最必需的基础,为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第二,国家有关重点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根据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创立的增长极理论:经济发展不是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呈点状分布,按不同效应对整个区域发生影响。某些主导部门或企业、行业在地域上聚集,并且有技术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增长极”。人们一般把增长极概念理解为那些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这个增长中心是集中了区域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中心城市,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产业增长点。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以此作为区域增长的传递机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和执行了包括统筹区域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政策,使我国西部地区不仅实施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促进东中西部经济紧密结合的重大项目,而且实施了能源矿产开发和水利建设等能带动当地一系列产业发展发展的重大项目,这就形成了增长极,为西部地区加速发展提供了火车头式的带动力。第三,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为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弗农等人首创的梯度转移理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的空间推移,是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推移的。如果该地区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该地区就成为高梯度区;处于成熟阶段后期和衰退阶段的产业部门,则适宜于在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素质受到限制的不发达地区布局,形成低梯度地区。由创新活动而产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多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其后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进行和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得到了加速,一些新兴产业在沿海正逐步兴起,而一些在沿海已经成熟的产业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加工业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这为西部地区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增加新的产业提供了生产和市场空间,从而为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三、加快发展的有益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开发落后地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实现落后地区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如美国开发西部、日本开发北海道、巴西开发西部、意大利开发南部等。他们对落后地区的开发虽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的有益经验。一是采取各种措施,加快落后地区的交通建设。美国为了开发西部,于1862年就制定和执行了提供政府补贴和土地赠与等优惠政策,使铁路公司于1869年修通了横贯美国东西的第一条铁路,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又修通了4条,使美国于1893年就形成了5条平行的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对美国加速西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俄罗斯开发辽阔的西伯利亚,首先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把遥远的东西部连接起来。巴西开发西部,先后修建了跨亚马逊河的公路和其他国道干线,把西部落后地区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联系起来。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在19世纪后半叶进行西部开发过程中,除了加强铁路交通建设外,还十分注重利用先进技术合理配置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当时,美国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利用先进技术推动西部开发的重点,并且很快取得明显成就,使当时美国西部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又把部署在西部和南部的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利用军事工业上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宇航、原子能、电子等高科技产业,推动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形成了加州“硅谷”、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区”、佛罗里达州“硅滩”、亚特兰大州计算机工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的邻国印度,在不毛之地班加罗尔等十多个地方建立高科技园区,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卫星通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进行软件出口贸易,其规模和质量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为印度如何在其落后地区发展高新产业成功地探索了道路。三是采取多种政策促进企业发展。首先是采取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如美国的蒙大拿州对新创办企业最初5年的财产税减半征收,州政府有权对增加雇员的企业减征公司所得税。爱达华州实行低税率政策,对在该州内新投资的企业给予3%的税收优惠,对企业每新雇用一名职工,第一年给予减税500美元,第二年减税300美元,第三年减税100美元。亚利桑那州不征存货税和法人专利税,并对以该州为基地的企业免征红利所得税。其次是从技术、培训、金融等多方面实行鼓励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如美国的爱达华州设立一项培训计划,专门满足在该州新出现的行业所需职工和原有行业因扩展业务而增加职工的需要。密西西比、加利福尼亚等州都制定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向提供新职位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意大利政府于1976年颁布法律规定,拨款18.2亿里拉用于南部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南方兴建新企业、扩建和改造老企业给予占固定资本40%的优惠贷款,利率为普通利率的30%,贷款期限为15年(新建企业)和10年(其他项目)。国内在开发西部、促进西部加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需要,西部修建了大量的公路和机场,客观上加快了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西部建设了大量的军工企业,并为了建设军工企业修建了大量通往厂区的公路,一方面在客观上进一步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又为西部地区培植了具有先进技术优势的军工产业,这些军工企业在后来进行军转民后,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工业产业基地,其中,仅贵州省就形成了电子技术、航空技术、航天技术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新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其主要经验为:一是国家执行倾斜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西部地区进行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设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和弱化了交通能源这两个长期困扰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二是加大水利等民生工程的建设力度,使开发建设的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密切地惠及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避免了三线建设时期出现的“厂内先进技术、厂外刀耕火种”的相互脱节现象。三是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作为开发重点,促进西部地区既实现高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又实现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发展的经济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加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参照国内外加速发展的理论根据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和西部地区实际,特提出如下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对策建议:

1.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加强西部地区以交通、能源、水利、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原因,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一次性投资数量大,建成后的短期内难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家应继续从宏观全局和长远目标上考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市场缺陷方面的作用,想方设法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我国西部地区的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平。即便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需要削减投资时,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力度都不能变。

2.放宽政策限制,积极利用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证明,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要创造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制度环境保证外,还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西部地区的经济能否快速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最终要看西部地区的企业能否不断发展壮大,仅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鉴于国家的财政资金有限,也鉴于西部地区现有企业数量和资本实力有限,建议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尽量多地吸收民间资金参与实施西部大开发项目,达到既增加投资量,扩大投资项目,又解决民间资金投资渠道。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对本国落后地区开发的经验看,政府投资和补贴的资金只占整个投资的一部分,而公司或企业的投资占了项目开发投资的相当一部分比例。我国在放宽政策限制,大力吸收民间资金参与西部大开发方面已有了一定探索,但力度和效果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如果能有较多的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在西部地区进行生产经营,那么西部地区的高速发展就可很好地实现了。

3.更加注重先进科技和适用技术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建立有电子、卫星通讯、航空航天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科技生产和研究基地,但总体上来说先进的军工技术优势转化为民用企业技术方面还不够理想,还未像美国西部和南部那样在二战后成功地将先进军工技术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建议参照美国的军转民成功经验和印度在落后地区建立出口软件基地的成功经验,制定和执行对西部地区的特殊科技政策,进一步在西部建立高新技术生产和研究基地,让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同时,根据西部地区实际,注重推广利用适用技术,注重用科学技术装备相关行业和企业,使西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能较快地得到发展和升级。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亦或是其他产业,西部地区的发展最终还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方式的逐步改变。

4.把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对沿边邻国的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国的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虽然这些邻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形势各不一样,但加强与这些邻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与这些邻国交往,提高对这些邻国的开放水平,或迟或早都是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的。特别是2010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与东盟相邻的部分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良好机遇。应考虑制定和执行专门的特殊政策,使西部地区抓住并利用好这个机遇。即便是面对目前稳定形势还十分严峻的中亚和南亚国家,仍然有以开放促发展的机遇,应认真研究和对待。

5.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以及人才开发的工作力度。西部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和汉族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有的还使用不同的文字,信仰不同的宗教,这是西部开发还必须面临的复杂因素。因此,我们要研究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执行特殊政策,进一步加大西部各不同地区的教育、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以及人才开发的工作力度。只有让居住在西部地区上的各族干部群众都能提高教育、科技水平,都能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西部地区的长期发展和持久繁荣才可能得到实现。

总之,促进西部地区的高速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来完成这个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