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育创新问题

时间:2022-04-26 11:20:00

经济学教育创新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经济学教育的改革创新谈一些看法。

一、深化经济学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学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取得了以下进步:第一,建设了一批水平较高、内容丰富的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学科体系。理论学科不断改革创新,应用学科有了长足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第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重大成果。坚持“三个面向”,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有了重大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第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经济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最主要的是: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求相比,经济学教育发展、科学研究还显滞后,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学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深化,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学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深化经济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将对经济学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进入新世纪后,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然后是严重的欧美债务危机,受这些危机影响而急剧变动的世界经济,必将对经济学教育提出新的强烈需求。世界范围内经济学教育向何处去,我国经济学教育由此要借鉴和吸取哪些教训,我们如何应对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挑战,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是摆在经济学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二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对经济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但200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5位。我国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美国的26.5%,俄罗斯的54.0%。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这说明,经济总量的跃升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这样的现实,从经济学角度说,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经济转型和改革战略,这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中国特色经济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要植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肥沃土壤,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前进,必须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经济学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历史表明,人类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有自然科学家已经预言,“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既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依靠科技创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手段;从长远看,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培育新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色、智能、普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向。”自然科学家提出的这一重大问题应该成为经济学密切关注的课题,如果我国的经济学界能够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并以此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我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教学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二、经济学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和着力要做的工作

面对急剧变动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实践,经济学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既不盲目自满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地估计我国经济学现状,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育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个架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科学的有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教育是由实践做后盾的。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尚不够强,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从发展的趋势看,只要我们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经济发达程度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完全可能的。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我国实践的总结和创新,进一步吸取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把我国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为建设世界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为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培养更多更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而奋斗。为此,需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优秀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经济学教育教学要密切关注并努力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确定与时代和实践发展需求相符合并能引领社会前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因材施教,倡导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是瞄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经济学要抓住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机遇,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在当前,特别要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潮流,研究和揭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趋势。适应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的新要求,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要积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推进协同创新,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建设开放、集成、高效的创新机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三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瞄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经济学的本意和宗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J。四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瞄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按照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要求,造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教学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骨干。关键措施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和教师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建立能够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深化经济学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如下一些原则:

1.坚持经济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实际看,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发展将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优化结构,使各层次、各类型人才更好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促进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强化特色,使各类学校各定其位、各展所长,在各领域办出特色;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经济学要按照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要求妥善处理规模、结构、质量的关系。

2.坚持指导理论的一元化和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坚持指导理论的一元化,就是在经济学的建设和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就是在经济学的建设与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而保证了经济学教育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期间虽然也发生过曲折和失误,但同样依靠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自觉地纠正错误和失误,使经济学教育教学恢复到正确的轨道并取得新的重大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坚持经济学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为我所用,从而使我国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教学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必要的,有益的。

3.从本国实际出发,致力改革创新与学习借鉴别国经验,这是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经济学曾先后学习苏联、东欧以及西方多个国家的理论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积极作用,但教训也值得总结。最突出的是,在学习借鉴别国理论和经验时,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有分析地借鉴并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改革和创新,而决不可盲目照搬。在这方面教训是深刻的。照搬苏联理论,结果搞了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照搬西方理论显然也走不通,近年来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以及欧美债务危机又一次证明,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的有效性即使在西方也是打折扣的,在中国就更需要对其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这方面经验也是丰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学习借鉴别国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革创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济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验和教训都说明,经济学的改革创新不学习借鉴别国的理论和经验不行,舍此就不可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学习借鉴别国理论和经验只能从我国实际出发并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否则要么照抄照搬事与愿违,要么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被动落后。这里,有一个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问题。国际化是指中国经济学要走向世界,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要进人中国,中国经济学与世界范围各国的经济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中国经济学要国际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国际化是手段,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问题,所以国际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强调中国化或称本土化。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努力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吸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自己。所以国际化并非放弃自我,更不是要对别国的理论别国的做法照抄照搬,相反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别国的理论、别国的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过来,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4.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引领经济社会前进。经济学改革创新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经济学教育教学只有坚持这样的方向,才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发展动力,才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局部需要和全局需要、表面需要和本质需要之分,经济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认真研究、妥善处理这些不同需要之间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将这些需要统筹兼顾,使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与之相协调。特别是我们应倡导并努力实践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适应而努力摆脱被动适应的局面,在主动适应中发挥经济学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反思历史有利于记取教训。在“”年代和“”时期,我国一些学者曾经编写经济学教科书,撰写理论文章,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当经济社会发展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走向弯路的时候,有些经济学教科书和文章不是以科学的理论矫正这种扭曲,引领社会前进,而是亦步亦趋地诠释当时政策的合理性,结果不但没有起到经济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反而误导了民众和社会。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教育教学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服务中引领社会前进,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人力和支持,其经验应该总结并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