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企业跨国发展方案探讨

时间:2022-05-10 11:43:00

当前国内企业跨国发展方案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中国入世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思路;最后笔者从政府、企业两方面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经营经营战略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但发展迅速,1979年,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本东京九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了“京和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标志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始。20多年的实践表明,境外投资的开展,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内容,拓宽了合作的领域,增进了双方的关系。境外投资项目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而且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扩大了投资项目所在国的出口等。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国外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地区分布广泛,进入行业较多,企业数量较大。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经国家批准和备案的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共计6296家,协议投资金额达112亿美元。投资涉及的行业也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尽管我国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很大。1999年度,我国只有9家公司进入《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并且这9家公司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也有不少差距,如平均利润率只有500强的1/3,资产收益率仅为1/6。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形成全球性生产经营体系。在协议投资金额112亿美元中,中方投资总额为76亿美元,平均每个海外投资额仅为120.6万美元,与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26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约为600万美元,大型跨国公司平均约为6000万美元相比,差距甚大。投资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技术水平落后。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步成为支柱产业,而我国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因此我国企业尽管跨国投资范围广,涉及行业广,但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刚刚起步。

第三,管理水平低。跨国公司是一种高度组织性的超巨型企业,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科学的管理。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具有熟练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技术。而我国有许多企业组织功能不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不科学,一些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制约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第四,宏观管理体制滞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还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物,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的产权和人事管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这些现象产生的本质是政企没有真正分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第五,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在行业结构上,贸易型投资企业比重过多,占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资源开发型投资企业加起来仅占投资总额的30%强。在地区结构上,大多数集中在美、日、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没有确定一个发展战略的层次和主攻方向。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但以港澳地区为主。目前,在香港地区的中资企业已呈大型集团化趋势,但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企业仍以合资为主,且合资对象以当地华侨居多。

第六,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投资新建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的缺点也较突出。

二、入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已经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WTO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是新的市场游戏规则、新的经营资源、全球的庞大市场。入世后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一,从主要是提高贸易依存度、提高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和增加外汇收入向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转变。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了又一轮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这便为我国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第二,从对外开放产品市场向互相开放市场转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在入世后应享受的权利主要有: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享有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权利;享有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的权利。这些权利表明,入世使中国的出口商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市场进入机会,并享受到有利的竞争条件,使中国企业获得开展跨国经营的良好环境。

第三,从以销售市场拓展为主向资源市场(人、财、物)全面拓展转变。入世意味着各种经营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寻找商机。以上几点,没有一个不与跨国经营的发展相关联。中国企业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发展思路。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思路

(一)跨国经营目标:占领市场,本土运作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全力推行全球化战略,以全球观点统一规划和协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商务活动,目的在于掠取整个公司的最大限度的利润。而我国的一般跨国公司由于在国外没有庞大的子公司网,因而推行全球化战略的程度较低,应该把主要战略目标定位在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冲破出口配额限制、就地销售产品上,开展本土化运作。限于技术力量和财力状况,我国目前多数的跨国公司应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或以市场销售为目标,应注重从发达国家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选择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较多地使用当地资源,重视节约成本,以产品低价占领市场,应是我国近期跨国经营的目标和重要特征。

(二)跨国经营方针:点线成面,星火燎原

目前应重点巩固、发展现有海外企业,多办小型、多样、桥头堡式的过渡性的经济实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动荡地区)。力求用成功的点,连成成功的线,再用这些线织成成功的面,成为东道国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以此打开战略局面。同时,也并不排除在条件许可的地区,一开始就建立强大的中资集团,从而体现中国跨国经营的特色。中国企业尤其应重视占世界人口总数3/4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布点工作。

(三)跨国经营主体:择优录取,“生产”先导

目前国际上的跨国经营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贸易企业为龙头,集贸工农一体化的日韩式综合商社;一是以工业企业为龙头的欧美式跨国公司。以日韩式为代表的综合商社是在大型贸易公司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并兼并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而形成的跨国企业,所经营产品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并以薄利多销作为主要营销手段。此外,日韩综合商社是与银行金融资本融合形成的,多为高负债经营。由于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资金并不雄厚,如果不采取高负债经营势必难以对外扩张,而高负债经营风险又太大。因此,中国跨国经营的主体还是应选择较强实力的生产企业,政府应多鼓励生产企业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生产、组装或维修基地,充分发挥中国产业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跨国经营范围:重点选择,扬长避短

经营范围主要是指投资的重点行业和经营领域。首先,中国企业的主要技术优势相对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小规模制造、多功能机器设备等基础工业和标准实用技术方面,从而具有门类众多、层次丰富、对技术需求的程度不同、活动范围余地大、增加的附加值较高等特征,因此应重点向制造业投资,可充分发挥中国技术结构多元化和实用技术的优势。其次,选择贸易服务业领域,这些行业可利用我国外贸信誉好、已建立起众多销售渠道等优势,增加外汇收入,并促进制造业投资。第三,选择食品加工、中餐馆、手工艺品等富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从技术角度而言,具有技术优势之类的制造业宜投向发展中国家;而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特色产业以及超前发展的战略产业应投向发达国家。就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方向来说,国家应鼓励我国企业选择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内连锁效应强、产品供求链长的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进行投资,以带动国内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跨国经营方式:合作经营,战略联盟

跨国经营方式有两种:独资经营和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的风险相对较大,企业需要自己投入全部的资金,从筹建、招聘员工、培训、设计、生产到市场开发等都要自己负责,但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企业的控制权;合作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并且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当地市场,可以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分享现有的资源和市场渠道,但由于文化及经营理念不同会产生差异,此外控制权也受到影响。综合上述考虑,建议中国的企业首先考虑合作经营的方式,这样更适合中国企业对各种经营资源的需求。另外,加入跨国公司的跨国战略联盟,也不失为新形势下一种新型而大胆的经营战略。作为跨国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跨国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多向流动的合作伙伴关系(或松散的组织形式)。以组织学习为中心建立的战略联盟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创造环境,因而具有显著的长远战略观。组织学习是战略联盟的本质,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所以,跨国战略联盟是实现技术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四、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角度

1.根据企业情况决定是否采取跨国经营战略

企业在制定跨国经营战略之前,首先要请国际顾问公司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然后根据企业的条件来决定是否走跨国经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马上走出去,也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走出去。

2.制定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应把全球作为它的战略视野,以世界市场为其出发点,来安排它的投资、生产营销、技术产品开发等各项活动,并将所属机构、各部门视为一个整体,确定符合整体最大利润的总目标,全球各经营单位都要围绕这一个总目标而采取各自相应的管理方针、策略和手段。国际化战略所关心的不是一个机构或部门在某一时期地区的盈亏得失,它所追求的是企业长期的最大整体利益。

3.要注意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中国企业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才能在入世后所面对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实力与规模、保护自有知识产权、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等手段培育和提高竞争力。

4.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跨国经营管理

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建设,当务之急是必须认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组建和发展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重要特征是总部是管理神经中枢,是跨国企业最后决策机构,海内外分、子公司的投资、生产、销售、资金筹措、人事安排和平均利润分享等重大问题,都必须根据母公司的全球目标和扩张战略,由总部来决策。所有海内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都必须按照总部制定的总体战略和规则行动,服从于总部的整体利益,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5.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人力资源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因此开发出能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复杂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不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其海外投资地建立培训基地,为其海外雇员提供培训机会。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愈高,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愈大。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要学习国外成熟经验,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以满足跨国经营的需求,保持企业的创新与竞争优势。

6.进行资本经营,规划境外投资方式和股权战略

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是现代跨国公司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将由此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以资产重组方式进行资本经营,也是跨国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创造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重要业务。应该说投资方式多样化、改进股权与出资方式、改造跨国经营企业结构都是资本经营的选择。

(二)政府角度

1.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等;其次,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协调管理;再有,可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

2.加快企业重组,培育核心能力

只有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才有成功进行海外投资的可能。即使如此,海外投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依次经过组织合理化、经营集约化、规模集团化等发展阶段之后,才能考虑跨国发展。

3.适度倾斜政策,扶持大型企业

中国大企业要走向世界,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扶持倾斜政策。首先,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海外融资权等等,发挥其活力,增强其竞争力;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在大企业内部,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以大产业经济集团或大企业集团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