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时间:2022-10-10 03:09:00

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2002年10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致福轩做了题为“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的报告。在比较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苏东的休克疗法基础上,林教授提出了自生能力的概念,探讨了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并扩展了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假设的分析。最后,林教授结合中国改革的事实,提出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着重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下面是林教授报告的摘要:

中国改革到90年代初,各项经济宏观指标表现都非常好。当时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只是对中国改革好奇,但并不看好;他们从新古典经济学出发,为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提出了“休克疗法”,认为休克疗法能够帮助苏东改革超过中国。到现在,两种改革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休克疗法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苏东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中国的经济还是在迅猛发展。在对比这两种经济改革之后,林教授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这些经济学大师们没有预测到,也无法解释推行“休克疗法”遇到的困境?又为什么不看好中国的经济转型呢?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逻辑体系。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内部逻辑自恰和理论的推论要与观察到的现象相一致。理论体系也是一样的,从最基本的假设出发,能够用来解释一系列经济现象。比如新古典经济学可以应用到消费者行为、厂商理论和国际贸易等领域。但当理论或理论体系的推论和观察的现象不一致时,就有必要对理论或其体系进行改进。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的休克疗法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新古典经济学也无法很好的解释实际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困境,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对新古典经济学做一番反思。问题不是出在经济学大师们不了解现实或者理论模型,而是新古典理论体系本身不适合解释转型经济,问题的根源出在新古典的一个暗含的基本假设——自生能力的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在马歇尔的时代就比较完整了。除了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设之外,它还有一些暗含的假设,如信息是充分的,无交易成本等。斯蒂格勒提出了信息不充分获得信息需要成本,斯蒂格里茨和阿克罗夫等提出了信息不仅不充分而且还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形,科斯率先提出了交易成本,认为企业是节省交易成本的一种方式。这些研究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暗含假设,拓宽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然而,思考不同转型经济改革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新古典经济学还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即企业具有自生能力的假设。

所谓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这个假设在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时是合适的,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在竞争市场上如果好好经营还不能赚钱,大家就不会投资,这样的企业就不会存在,所以,存在的企业应该有自生能力。而在转型国家里,自生能力的假设就不成立了。很多企业即使有了正常的管理,在竞争的市场中也无法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预期利润率的。新古典提出的“休克疗法”却依然假定了转型国家中的企业具有自生能力,显然和现实不符合,其提出的政策建议推行的结果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不具有自生能力,可以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理解。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是否和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否一致而定。如果不一致就没有自生能力,日本的农业就是一个例子,日本的农场都是自耕的小农,所以,不会有公司治理和管理的问题,但日本土地稀缺,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在日本不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力也贵,劳动密集的农产品也没有比较优势,因此,日本农场的生存必须依赖日本政府的补贴和关税保护。

转型中国家原先推行“赶超战略”,为了扶持和保护不符合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企业而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为了支持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只依靠税收,政府必须扭曲资源配置,压低利率和外汇价格,高估国内货币价格,采用国家计划和行政的方式保证稀缺的资源被配置到优先发展但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上,形成了传统的计划配置体系。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的制度安排内生于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由于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政府必须给与补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对企业的全部亏损做出补贴,从而形成预算软约束。最终,资源配置是低效的,整个经济的效率也是低下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受到头脑中理论框架的限制。现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暗含企业有自生能力的假设,经济学家对传统问题的理解也受已有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影响。因此,在分析计划经济的问题时,只看到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预算软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其实内生于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休克疗法的内容包括价格自由化、私有化、和财政预算的平衡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但是在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前提下,上述三个内容是无法同时达到的。休克疗法后,因为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企业的生存仍然靠政府的补贴,私有化后的企业比原有的国有企业向政府索取补贴的积极性高,财政预算的平衡就不可能达到。因而,观察转型经济改革发展过程时,分析模型应该明确考虑自生能力的问题。

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为了赶超发达国家而去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情形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了这个战略。因此,自生能力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只有放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的假设,才能够更好的用来解决上述三种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林教授还以中国改革为例讨论了如何解决经济转型中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传统计划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在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不具自生能力的问题就会由隐性变为显性,企业自生能力问题的解决如何,决定了转型能否平稳和成功的关键。针对中国目前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林老师给出了解决企业自生能力的建议方案:第一,对于那些有战略意义和敏感度高的企业,政府只能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扶持;第二,产品有很大国内市场的企业,可以采用以市场换资金的方式;第三,产品没有多少市场但有很好的人力资本优势的企业,转去生产符合国内经济比较优势,而且有相当大国内市场的产品。第四,连人力资本的优势也没有的企业,则只能让其破产。

讨论和点评

在林毅夫教授报告期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老师和学生与林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简略单摘要如下:

论文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来自

赵忠:自生能力的定义假设了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在现实中市场也可能不是完全竞争的。

林毅夫:如果企业没有自生能力,而要继续生存下去,市场就不能是完全竞争的,政府需要有给企业补贴的理由。所以,市场不完全竞争是果而不是因。例如,日本的农业在19世纪、20年代初是有比较优势的,那时,市场是开放、竞争的,但现在缺乏比较优势,市场的开放、竞争也就被抑制。

姚洋:自生能力定义了正常利润率,那么在开放的情况下,正常利润率又是什么?

林毅夫:在均衡状况下,正常的经济利润率为零,但会有正的会计利润。在达到均衡前,正常的经济利润会不等于零,其水平由竞争的市场决定。

赵忠:管理不当也可能是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的原因。

林毅夫:管理不当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但是,在定义自生能力时,我假定企业是有正常管理的,所以,已经把管理的因素抽象掉。在这个定义下,企业的获利能力决定于其所在的产业、生产的产品和采取的技术是否符合于由其所在的经济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董先安:是否应该把开放(open)加入自生能力的定义里面,自生能力似乎等同于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

林毅夫:只要企业所选择的产业、产品、技术和经济的要素禀赋的特性不一致,就不具自生能力,所以,在定义这个概念时,并不需要假定市场是开放的。但是,在讨论发展战略时,政府要赶超的是发达国家的产业,所以,把开放的因素也放在定义里,和现实的状况更一致,较容易被人理解。自生能力和盈利能力相关,但影响盈利能力的除了和自生能力有关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以外,管理水平、市场波动等都会有影响所以,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

赵忠:按照休克疗法,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转变为完全竞争的市场,自生能力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林毅夫:在转型经济中许多国有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在竞争的市场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生存而破产,但任何政府都不可能让许多人失业同时失业而不管,于是在休克疗法后,企业虽然私有化了,国家给的补贴和保护并不能取消掉,而且,私有企业的经理、老板向政府要补贴的积极性比国有企业时高,但是,在推行休克疗法以后,政府收税的能力下降了,于是财政就会面临巨大的赤字,宏观的稳定不可能能维持,所以休克疗法并不能解决自生能力的问题,并且,在许多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是,休克疗法的三项内容是不可能同时时显得。

鞠建东:在计划经济中,哪种企业存在是选择的过程。一个国家先有了经济类型和市场之后,再由经济类型和市场来选择企业,企业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就要选择和此相适应的生产技术和产业。

林毅夫:在计划经济中,企业进入那个产业、采用何种技术、生产何种产品并不时有企业自主决策的,而是由国家计划决定的,也就是这样,国家才对企业的保护和补贴负有责任。

海闻:自生能力是个现实的问题。它是实践的问题,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有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操作问题。政府承当不了改革的成本,更多的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无自生能力是保护的结果(这里面有点鸡与蛋之间关系),无自生能力就需要继续保护。要打破保护,何时打破,根本是操作的问题。还有,比较优势是分析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概念,不能完全应用到企业身上;在一个时期,不可能全部都是劳动密集型,而一点都没有资本密集型的。

林毅夫:首先,我提出自生能力的概念,并不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就像科斯提出交易费用、斯蒂格里茨和阿克罗夫提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不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而是说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型经济和许多发展问题必须放弃企业具有自生能力的暗含假设,把企业的自生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来考虑,就像科斯主张的,在分析制度和契约时,新古典经济学必须放弃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和斯蒂格里茨和阿克罗夫主张的在分析委托问题时必须新古典经济学必须放弃完全信息的假设。其次,保护会让一个企业放松管理,缺乏改进生产的积极性,但自生能力决定于一个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是否符合该经济的比较优势,所以,自生能力的问题是政府保护的因而不是政府保护造成的结果。最后,一个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除了会在劳动密集的产业生产外,也会在在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不过,会选择在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区段来生产。例如,以信息产业为例,一般我将它分成四个区段:R&D,核心芯片的生产,零部件的生产、组装。R&D资本最密集,像IBM每年在这方面的投资高达50亿美元;其次是核心芯片的生产,一条8英寸的生产线就要13亿美元左右;再其次是零部件的生产;组装则完全是劳动密集的生产活动。现在,美、日在信息产业的生产主要集中在R&D上,台湾、韩国则在核心芯片的生产上、我国大陆则集中在零部件和组装上。其实,这种分工也是根据比较优势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