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毒食品现象消除计策

时间:2022-12-16 10:05:48

浅析毒食品现象消除计策

一、“毒食品”问题的缓解办法。

由于上文论述的四个条件必须完全具备才能发生“毒食品”现象,那么“,毒食品”问题的消除和缓解办法应该从这四个条件中寻找。(1)考察“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难以退步,控制社会生产力水平本身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显然不可。(2)考察“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作为重要补充会长期存在,约束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不现实。(3)考察“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对于食品行业,该行业进入难易程度、生产要素流通的难易程度和产品流通难易程度是可以被控制的,可以进一步研究。(4)考察“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以进一步研究。所谓的控制食品行业进入、生产要素流通和产品流通的难易程度属于“政府控制”的范畴,因此,寻找解决办法的思路只能来源于第四个条件——“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

1、相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与生产食品的私营企业主如果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严格要求自己,则可以尽量避免“毒食品”现象的产生。当然,这意味着私营企业主进行自我约束从而获得相对较少的剩余价值,这显然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的,因此,让私营企业主提升道德水准进行自我约束是不现实的。但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其内包含和运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随着社会道德水平和企业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不排除个别私营企业主坚持不生产“毒食品”的现象。尽管如此,政府仍然可以采取两个措施来缓解“毒食品”的阵痛:引导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以及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小作坊。前者治本但耗时过长,后者治标但难度较大;前者需要潜移默化,后者需要雷厉风行。同时要认识到,前者属于道德范畴,后者属于政府控制。

2、法律体系的完善

作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础——《食品安全法》,是在2009年伴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发展、发酵而颁布的,距今仅4年时间,而一部或者一系列专门法的出台和完善绝不止几年,其消耗的时间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另外,康莉莹(2013)认为《,食品安全法》的管理法作用大于救济法,很难有效保护公众食品安全权利救济的需要,此外《,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规缺位,在保健食品监管、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标签规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不尽完备,导致该法的许多条款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差。在蒋惠(2011)的研究中,她发现美国的食品法律体系宏观全面、微观精细,各类法律总计50多部,这意味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缺口非常大,我国的食品监管法律制订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法律法规数量少且缺乏系统性;二是质量不够高,科学依据不足;三是部分法律法规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矛盾;四是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因此必须要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食品行业成长迅速,行业内部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现象和问题,这些新的问题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

3、政府控制的完善

政府控制可以在五个方面展开:监管体制的建立、行业进入难易程度、生产要素流通的难易程度、产品流通难易程度和惩罚机制的完善。对于监管体制的建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有着丰富经验,例如,欧盟委员会于2002年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美国联邦层面的食品监管机构有人类与健康服务部的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农业部的食品安全和检验署(FSIS)以及环境保护署(EPA),它们统一协调于联邦政府成立的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加拿大于1997年组建了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FIA),统一行使联邦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反观我国,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部门有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缺乏联动机制,同时又缺乏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的平台,进一步导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权责交叉、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于行业进入难易程度的控制,何翔(2013)的研究中就讨论到:尽管我国监管部门在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各个环节都设有市场准入制度,但由于准入制度不健全、准入门槛低,造成我国食品行业生产经营主体众多,仅食品生产企业就有40多万家,而食品经营销售和餐饮企业以及食用农产品种养殖企业(或户)数量就更为庞大,小、散、乱的特点突出。可以说,在行业进入的难易程度上,国家还有较大的回旋和操作的余地。对于生产要素流通的难易程度,国家应该加强对于生产“毒食品”所需设备、技术、关键生产原材料(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等实施采购实名制,甚至禁止在市场流通。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过文件,要求三聚氰胺的采购实行实名制,这就有效的遏制了“毒奶粉”的生产。对于产品流通难易程度,国家监管部门应该加强食品产品的检测范围和力度,尽最大可能的压缩“毒食品”的流通空间。对于惩罚机制的完善,这不仅要求执法部门有法必依,而且要求惩戒的有效性。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措施更多只是罚款几千、五万或十万,直至吊销许可证,这样的力度无法打消食品企业生产“毒食品”的念头,正因为处罚力度较低,反而纵容了相关的食品生产企业。而根据新修订并于2013年4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规定: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施行政府控制,可以预见,其所消耗的时间和社会成本都是巨大的,同时,食品监管体制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在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的现在,食品监管体制的改革究竟何时能够完成、食品监管体制何时能够运转、食品监管何时能够见效都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论有四条。

1、“毒食品”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名词

“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在没有达到生产“毒食品”的物质技术条件的时候“,毒食品”现象是必然不会存在的“。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资本与剩余价值规律”,这个条件本身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过程中存在的,它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同样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消亡“。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人类社会有三种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产生于商品经济,生存于商品经济,一旦进入产品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就不复存在了。“毒食品”现象产生的第四个条件是“相关道德、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这些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上层建筑最终被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由于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的范畴,因此,这些上层建筑也属于这个范畴。综上“,毒食品”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名词。

2、“毒食品”阵痛会先加强,之后逐步减弱

“毒食品”现象在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时候就是必然存在的,随着经济继续发展,一旦某个个例被媒体曝光,这些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会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后,媒体和人们都会形成继续挖掘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动力,随着社会各个角落被审视,食品安全问题似乎越发的严重起来,人们的不满程度与日俱增。但随着人们理性认识“毒食品”现象,加之政府(道德、法律和控制三方面)和社会(道德方面)的共同努力“,毒食品”生存空间被压缩、资本循环被逐步破坏,由“毒食品”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就逐步保障了人们的饮食安全。

3、“毒食品”现象持续的时间与法律体系完善和政府加强控制所需时间相同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虽然“毒食品”现象产生的条件有四个,但经过进一步分析,解决办法只能来自“法律体系和政府控制”。那么“,毒食品”现象持续的时间自然也就与法律体系完善和政府加强控制所需时间相同。

4、“毒食品”现象在中短期内无法消除

根据结论1和结论3,由于“毒食品”必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显然,我国目前处于这一时期的开端。考虑到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开端是1820年的《美国药典》,到2011年初奥巴马总统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FoodSafetyModernizationAct),这说明美国法律体系完善的时间非常长,而且到近期仍然在完善,已历时190年。同时,这也说明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需要的时间也非常长,动辄百年,所以,我国“毒食品”现象无法在中短期内消除。

作者:杨思飞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