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转型的思路及建议阐述

时间:2022-04-02 02:51:00

开放型经济转型的思路及建议阐述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购买力优势高级要素

内容摘要:文章阐释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分析伴随要素禀赋优化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新约束,指出培育、发挥购买力优势和优化要素禀赋是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后危机时代,我国开放型经济面临的瓶颈约束日益明显,亟需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禀赋结构是动态演进的,在国际分工中积极培育高级要素,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成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优势》中,波特(2002)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与高级要素。初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与半技术工人、融资等;而高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讯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及大学研究机构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继承的,或只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而后者是需要不断培育。

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有关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Balassa(1981)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出比较利益阶段理论。认为在一个国家的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的比较利益在不断变化。他提出,阶段性的变化应体现在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使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一国在发展初期,总是将出口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但随着经济发展、有形资本的积累增加、教育的普及促进人力资本的改善等原因,该国的比较利益就将转移到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较多的产品上来,而原来产品则由后进国家承接。钱纳里(1996)提出开放经济体系的三阶段理论,在早期开放阶段,基本生产日用品工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要素对开放经济贡献最大;在中期开放阶段,基本生产耐用品工业,主要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要素对开放经济贡献最大;在晚期开放阶段,基本生产高技术产品,主要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要素对开放经济贡献最大。

基于以上理论,开放型经济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劳动力输出阶段,该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主,以低成本优势为发展动力,其发展模式为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充分调动国内闲置要素,提升要素效率,加速资本积累。第二,资本输出阶段,该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是以资本为主,以购买力优势为发展动力,其发展模式为以购买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及扩大进口,获取技术、管理、品牌、营销网络等稀缺要素,并进一步与本地要素结合,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第三,技术输出阶段,该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是以技术为主,以创新优势为发展动力,其发展模式为以创新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通过技术优势掌握国际分工主导权、整合全球资源以巩固其技术优势,进而获取高额分工收益。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阶段性判断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之,则是劳动(相对)丰富或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2000年以来,我国要素禀赋的资本密集程度显著提高,2008年我国的K/L达到2.38,但仍明显小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韩国、墨西哥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略低于俄罗斯、巴西,属于劳动密集型;另一方面,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K/L更大,属于资本密集型。如表1、2所示。在知识技术要素方面,国际上通常用每万就业者科技人员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要素的丰裕程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我国科技要素拥有量增长迅速,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属于技术紧缺型。

综上所述,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要素禀赋优化提升,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度更高,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再。从发展规律来看,以技术要素为主导、以创新优势为动力的技术输出阶段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但就我国而言,由低成本优势的商品输出向创新优势的技术输出的升级不能一蹴而就,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正处于由劳动力输出阶段向资本输出阶段过渡的关键阶段。

我国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新约束

在要素禀赋逐步升级及开放型经济转型的过渡阶段,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瓶颈约束。

一方面,在生产成本提升、资源供给趋紧、生态环境破坏、国际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发展空间日益有限。首先,低成本优势难以持续。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民收入、工资标准及劳动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提升,与周边国家如泰国、越南、印度、印尼等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其次,现有国际分工模式难以持续。在成本及市场导向下,外资大量进入我国,把生产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得我国成为资源消耗中心及环境污染地区,土地、淡水、矿产等资源更为紧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更为脆弱。第三,国际市场份额难以持续。近年来,我国出口尤其是纺织服装、IT、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但同时遭遇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加。在国际需求疲软、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周边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挤压下,我国出口面临的国际市场约束将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我国资本要素密集程度并不高,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购买力优势尚未形成。首先,资本配置效率问题。我国人民相对富庶、民间储蓄较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大量的民间资本并未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实业投资。同时,金融信贷对国有企业、大企业的偏好,金融市场功能的有待完善,资金更多地流向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成长性的企业资本紧缺。其次,购买主体培育问题。由于资本配置的偏向性,国有企业成为当前我国进口及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而民营企业力量薄弱,在对外购买中的份额非常有限。以对外并购为例,自2008年起,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积极开展海外运营,但大多数成功对外并购案例的主体为中石化、中石油、中铝等央企,除了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汉龙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钼矿有限公司外,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尚处在起步阶段,无力成为购买主体。第三,对外购买导向问题。我国企业对外的消费购买(进口)及投资购买(对外投资)主要是国际分工的体现,而并不是以获取高级要素为目标。以进口为例,近年来我国进口增长迅猛,但加工贸易进口比重偏大(2008年达41.12%)、外资企业比重偏大(2008年达54.69%),表明进口增长主要是国际价值链分工的结果,并不能反映我国购买能力的提升。第四,涉外经济体制偏向问题。即出口、引资往往能享受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对于进口、对外投资,尤其是有利于获取稀缺资源、先进要素的进口及对外投资行为,则缺乏足够的政策鼓励和偏向。

就实质而言,以上种种瓶颈约束是伴随着我国要素禀赋的逐步优化升级,在主导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体要素(劳动力-资本)及发展动力(低成本优势-购买力优势)的转换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阵痛,其药方自然是加快推动要素禀赋升级及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新优势(购买力优势)。

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购买力优势应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购买力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本要素充裕基础上,逐步增强对外购买(进口与对外投资)能力、提升对外购买效益,进而实现国际分工水平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它不仅要求拥有强大购买能力的主体(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以企业为主),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资购买(对外投资)与消费购买(进口),最大程度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稀缺资源和高级要素,并与本土要素紧密结合,提高要素配置效益、优化国内要素禀赋,进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开放型经济效益及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购买力优势,形成发挥购买力优势—优化要素禀赋—提升开放型经济—增强购买力优势的良性发展循环。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积累资本要素,培育购买主体

培育和增强购买力优势,重点在于培育购买主体,尤其是通过出口创汇、兼并重组、市场融资等途径,培植一批具有国际化运营战略、经验和经营水平,拥有较强对外投资和进口能力的企业。为此,应继续鼓励出口,尤其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资本积累。依法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鼓励企业横向联合、兼并,提升产业集中度。在此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和联合重组,构建跨国企业集团。积极完善资本市场、拓宽投资渠道,降低储蓄率,鼓励居民将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而不是投机。健全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优化信贷投向,为优质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努力培育企业资本要素优势,增强购买能力。

(二)扩大海外购买,提升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及效益。一般而言,要素禀赋升级的方式可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类,封闭型要素禀赋升级是依靠自身低级要素的不断升级、高级要素的不断积累,逐步实现质的提升和飞跃,但其过程将相当漫长,如英法德等老牌发达国家。开放型要素禀赋升级则是在充分利用高级要素全球流动的特性,通过利用外资、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等途径,获取外部高级要素,并与本土要素的自我提升紧密相结合,从而推动要素禀赋的升级,成功的案例包括日本、韩国等后起国家。

因而,培育高级要素、优化要素禀赋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外经贸工作的主要导向。首先,在注重外资质量及效益的同时,继续推动利用外资,鼓励引导外资采用人才本地化、研发本地化、配套本地化等方式,促进外部先进要素与当地要素相互融合、共同提升。其次,在充分发挥外资作用的同时,应更加强调进口及海外投资对要素禀赋提升的贡献。一方面,加大进口规模,尤其是扩大先进技术专利、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的进口,注重引进技术、设备的国内应用及推广,以带动国内要素的升级。另一方面,在提升出口效益、扩大财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资源、技术、品牌及营销网络为导向的海外投资,推动外部高级要素的获取与本土要素的培育相结合,优化要素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