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业经济论文

时间:2022-08-21 04:57:15

高职教育产业经济论文

一、学院专业设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

学院目前有专业21个,涉及文化教育、农林牧渔、轻纺食品、旅游、土建、制造、财经等九大门类。经过多年办学,多数专业已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有的已办出一定特色。但专业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专业师资较弱、教学条件不足,有的专业缺乏特色,特别是与眉山八大支柱产业相对接的专业少,每年在眉山本地招收的学生人数也非常有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发展规划不足,专业布局科学性不强在新专业开设时,学院对社会潜在人才需求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粗放性和盲目性特征;有的同属一个门类的专业分设于不同的教学单位,不利于教学资源的统筹安排与合理利用,不利于专业集群的打造;有的专业市场需求面窄小,一旦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将会对该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形成冲击。2.专业结构欠合理,未能全面覆盖区域产业集群对长线、品牌专业的建设重视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眉山产业集群的需求不配套。企业需要的一些专业,或因资金短缺,基础条件差;或因办学观念保守陈旧,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建设缺乏重点,专业吸引缺乏亮点,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不高。3.人才培养模式老套,未能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要求不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实践等基本沿袭本科教育的套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工作说得多,做得少,姓高名职的属性没有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

二、高职教育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地域性特征。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方面的作用,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抓住区域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的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服务产业经济的专业集群建设,使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学院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组建“政行企校”职教联盟,选派干部到政府产业部门挂职,促进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形成产教结合合作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覆盖区域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专业集群;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创设校中厂、校中所、校中站等,培养大批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二)课程建设应融入区域产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加大本土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的开发,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所需,以开发实践类课程为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打破学科限制;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实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教师应成为连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纽带

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制度,定期对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计划。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实施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会签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收集一线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带项目下企业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练就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实训基地应成为学院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共享平台

学院应面向眉山产业经济的发展,紧扣机电、物流、旅游、农牧、食品加工、文化教育等产业,建设一批开放型、生产型、共享型的实训基地。根据区域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推出培训项目,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根据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对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研发等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根据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学历提升教育;根据改善民生、服务就业与再就业的需要,对无业、下岗失业、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根据社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服务,提高社区成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密切学院与社区的联系;积极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将实训基地向中职师生开放,通过中、高职的紧密衔接,更好地为区域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学院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地方高职院校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共享平台。

(五)科研应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政行企校”科研合作,以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校合作等横向科技项目研究,以科研成果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同时又将生产一线最新应用成果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六)促使校企文化融合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构建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提炼“三苏”文化精髓,将“三苏”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搭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合作等方式,寻求校企文化的对接点,注重对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心理调适和文化重塑,以文化软实力助推区域产业经济不断发展。

作者:刘晓琼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