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时间:2022-03-06 03:05:4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中心任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能妥善解决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状,又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这类问题,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加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内蒙古凉城是一个农业大县,每年可为国家提供2.4亿斤以上商品粮,是全区33个产粮大县之一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种植业是凉城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凉城县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依据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及市场需求等及时调整。通过科学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凉城农业资源较为合理的持续利用,将效益发挥到最大水平,对加速凉城县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县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1.1指导思想

以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培育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努力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1.2总体思路

以建立大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为核心,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确保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保持同步。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增加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的百分比,加强农业避灾、抗灾能力;持续发展优势产业,继续推进特色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将“岱海鲤鱼”、“苜花香瓜”、“田也杂粮”、“岱海秋红”、“宁朔老豆腐”、“厂贡梁小米”等特色产业品牌做得更大更强的同时,还要加快地理标志认证的推进,促进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效益增加和档次的提升。

2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2.1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以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的高效特色农业,稳步推进以奶(肉)牛、肉羊、生猪和蛋鸡为重点的高效畜牧业。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行业整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从而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2.2具体目标

将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把沿北山、呼阳公路、梅岱路的三条经济带重点打造,实现建设自治区中南部最大的种苗生产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高端奶源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一是北山沿线的生态经济带。加大在这片区域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和苗木基地的力度,多措并举吸引枫桦集团、右玉、鄂尔多斯等地的投资商建设苗木基地、进行生态绿化,力争经过2~3年发展,使全县育苗面积增加到10万亩,打造凉城县成为自治区中南部最大的种苗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借助上马奶粉厂的契机,增加奶山羊的养殖规模,并建成规模2万只的肉羊养殖场和1万亩苜蓿种植和加工基地。二是呼阳公路沿线经济带。这条经济带发展的重点在于引进龙头企业,要以设施农业和特色观光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甜玉米、中草药、花卉、设施草莓、大樱桃、西瓜等,打造凉城县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三是梅岱路沿线经济带。本区域重点是要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加强以苜花为中心的设施农业区域的拓展。在本区域,依托海高牧业的万头奶牛场和万头育肥牛场以及蒙荣牧业,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奶牛园区,肉牛养殖园区,肉羊、生猪、蛋鸡标准化养殖场,积极引进大型乳品企业来凉城县建设生产线,把凉城建设成内蒙古中南部最大的高端奶源生产加工基地。

3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3.1生态和谐原则

调整农业结构时,要把调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注重保护环境。最终实现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3.2市场导向原则

按市场需求调整结构,不仅要把握短期市场变化趋势,还要将目光放远,正确评估大范围内的中长期农业生产形势,依据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从而确定新的主导产业选择适合的龙头企业。要通过逐步的结构调整,要形成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经济强项、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格局,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3整体协调原则

凉城县土地资源、矿物资源、光热资源丰富,经济类型齐全,具有发展大农业的优越条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县各乡镇在资源种类、经济收入、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要依据整体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发展各项产业,并要特别注意大农业中农、林、牧、渔各项产业之间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体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和协调发展,实现协调有序发展。

3.4比较利益原则

在新形势下,要想让各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就要注重建立分工和协作关系,使资源优势与市场结构相结合,转化为经济和产业优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利用比较利益理论指导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3.5注重品牌原则

3.5.1注重包装,打响品牌

忽略包装和品牌,是很多农副产品滞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宣传,使企业和农民树立品牌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把握时机,打响自己的品牌,是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3.5.2实行品牌化战略

当顾客对某一品牌产生“依赖感”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偏好,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围绕当地名优特色产品进行。如果没有确切的品牌,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比较盲目,围绕名优特产品调整,起点高,产品品质好,产生的附加值相对较高,有利于迅速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一,建立品质优、产量高、效益突出的种植业。第二,建立现代化养殖业和新型园艺业。第三,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经济区域。

3.5.3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将科技创新置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位。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市场上科技含量极高的农产品带来的挑战,这些都是由于农产品的品质较低所致。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缓慢,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优品质、高档次、多种类的产品。所以,要特别重视产品的品牌与包装,使农产品的商品性进一步提高,逐步扩大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占比。同时要及时利用高新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确保生产高效便捷、易于制造,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行出售,使其销量增加。企业和政府农业技术相关部门向生产基地和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使农民的素质能力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有极大地提高,确保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要加大科技体制的创新力度,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项技术,积极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加科研经费,加强科技研发力量。要将国内外的高端技术、加工工艺引入我国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不断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探索建立企业、农业园区和国内大学、科研机构的相互协作机制,将前沿的技术和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加大新品种的开发力度与名牌产品的打造力度,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要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以重视,不断提高已经开发出产品的科技水平,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逐步加快。要加大自主品牌的培育,重视产品的宣传效应,将名牌进行大范围推广,扩大生产规模并且提高产品的整体档次,使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稳步扩大。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使订单农业和设施农业的份额逐步增加,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发挥品牌优势,将土地确权工作抓好抓实,保证各项惠农政策和项目落到实处。紧紧围绕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特色种植五大产业,重点建设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环岱海特色农业带,打造六苏木镇、麦胡图镇和岱海旅游区办事处三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加大种植营销协会和合作社的组建力度,形成产供销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使杂粮杂豆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切实发挥“田也”世纪粮行的品牌优势,推动特色产业生加工等重点项目,将杂粮杂豆的销售市场进行扩展。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力度,将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发展岱海秋红苹果、玫瑰、草莓、吊瓜等特色种植作为发展的重点,切实将耕地和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进行认证,提升本土特色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紧紧围绕肉牛、奶牛、肉羊、生猪、鸡蛋五大养殖产业,加速提升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推进畜牧产业化升级,将前沿科技成果引进并大力推广,大力发展畜禽业产品产业和乳产品产业。紧紧抓住凉城县作为国家草产业试点县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加大牧草产业的发展力度,建设好牧草业示范园区;依靠工业产业化这一思路对农牧业发展进行探究,不断培育一大批农牧业大型企业,搭建起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构建全产业链的发展新格局,使农牧业向附加值较高的发展方向发展,大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4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

4.1加强政策性引导与扶持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推进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对种植业调整的力度,凉城县经济发展条件较差,要通过政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来对农村和农民予以扶持,以激发农民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4.2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调整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模式进行调整。切实增加科技投入,稳步促进农民知识体系更新与升级。加快培育特色良种,加速良种、良法的引进、推广及配套管理。调整品种结构和优化质量结构,从而适应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和市场新需求。政府要加强新品种的研发与培育、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培训力度,做好科技示范、典型样板引路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诸如:富硒小麦、优质向日葵、绿色瓜果蔬菜及优质绒山羊肉类、奶牛等产业的发展。

4.3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高效农牧业经济区,重点要建设良种生产基地及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在水保经济区,要围绕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优质草籽、树苗基地的建设及特色果品基地的建设;在肉毛羊经济区,要大力加强优质牧草、水土保持林、生态林饲草基地建设;在绒山羊经济区,要围绕畜牧业的发展,加强优质牧草、饲料基地的建设;在城郊经济区,首要的问题是要加强以蔬菜、禽畜生产为主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强优质牧草基地和种苗基地的建设。

4.4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包括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农用种子等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收购、销售、使用等项经济行为,进一步保护国家、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方位实施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延长产业链,切实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一要狠抓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二要特别重视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三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

4.5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要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要逐步改善信息服务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一方面要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实现市、旗(县)、乡三级联网。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产前信息引导和产后流通组织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优势互补的信息网络体系。二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根据凉城县各类型区的特点,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2~3个各具特色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立足对现有市场的挖潜和完善,逐步形成集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一体的商业中心。要以市内市场为依托,立足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形成批发、零售市场有机结合,生产资料、消费品市场结合,与国内外市场有效对接的市场体系。三要加强流通经纪人队伍建设。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一批能够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流通经纪人。要允许一部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深入农村、牧区参与农畜产品流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农牧民创办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并允许市内外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产品流通,从而壮大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拉动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四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要全面放开农畜产品价格,打破地区部门封锁,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逐步建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作者:武艳茹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经济作物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