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时间:2022-01-11 09:30:23

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摘要:本课题以“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切入点,研究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重点想要分析得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互补作用,了解当前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以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找到有效路径,并为河北省“新常态”转型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

河北省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响应经济“新常态”,在保持经济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和支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化城镇化改革。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贡献,协调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率;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能促进河北省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升级及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的调整始终遵循着逐级演进的规律,也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的重心会从第一产业逐渐转向第二、三产业。(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众多经济学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等。“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正好相反。“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则认为产业就业结构演变过程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转型过程,劳动力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压力就会逐渐增加。(三)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分析。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发达国家情况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技术创新与工业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推动了产业就业结构升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只能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第二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增加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幅度,但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少,其结果是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直接转移到第二产业,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不会产生显著提高。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新常态”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河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9421.2亿元,较之上年增长了6.5%。三次产业分别占比为11.7%、51.1%、37.2%,其结构日趋合理。河北省三次产业比例不断发生变化,从“二、一、三”格局逐渐向“二、三、一”转变,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调整一般规律。(二)“新常态”下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2014年,河北省积极响应“新常态”经济政策,全年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60万人。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30.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6.8%、14%、9.2%已逐渐发展为50.1%、26.8%、23.1%。充分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紧随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但近几年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有回高趋势,分析原因可能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有关。另外,今后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体将会落到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其转移方式也会由“只身劳动力转移”转变为“举家迁移就业”。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将大大降低,组织性会逐步提高,这在2014年河北省与京津共建86个劳务输出基地举措上就已有所体现。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

通过建立“基于产出的可变规模报酬”BCC模型,来评价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吸纳效率的贡献。主要包括河北省产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情况以及分区域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效率的评价。首先假定输入指标:产业结构分布和城镇化水平,输出指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通过DEA模型得出就业结构偏离系数E。当E>1时存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可能性;当E<1时,意味着劳动力存在迁出的可能性。统计结果显示,河北省1978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63、2.64、1.27,至2014年其数据变化为0.67、0.86、1.1。期间经过多次反复,第一产业变化不大,但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不相对称,劳动力转出机率较大;第二产业数据结果出现大幅度下降,其就业和产出日趋达到均衡,理论上第二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但由于相关政策以及技术含量等条件的制约,使得第二产业也出现了劳动力迁出的可能性。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E>1,说明其有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河北省“新常态”经济政策的推行以及第三产业准入门槛较低等因素。另外,城镇化水平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我省各地市区域协调性存在差异:邯郸、邢台、承德、张家口、衡水等地协调性较低,石家庄、保定、沧州协调性较高,并保持与河北省的协调度相一致,其余各市基本协调。事实上,协调性较高的城镇,其吸纳劳动力能力较高,这些都与资源禀赋和经济政策等原因有关。

四、“新常态”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政策性建议

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互补互动的效应。二者协调发展可以对社会经济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河北省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科学合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过分析发现,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系数为:0.67、0.86、1.1,表明其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存在差异。第一产业吸纳力最差,第二产业由于目前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第三产业来说吸纳能力较弱,但仍高于第一产业。针对这种现象,河北省应积极采取措施:1、发展现代农业,拓宽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如: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业务;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开拓生态农业旅游项目。2、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第二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水平。虽然河北省轻重工业2:8的比例严重失调,但第二产业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我们不能盲目的抑制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应削减高能耗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光伏、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从而达到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目的。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就业比重。由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要求不高,加之河北省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从而使其成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接纳空间。但由于其增加值比重偏低,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程度偏低,就业贡献度偏低,其就业水平依然不甚乐观。我省要加快服务、通讯、房地产领域的自我转型升级,鼓励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出台专项规划,深化与北京、天津等地相关领域的战略合作,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政策与环境。只有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了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河北省应打造产业升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其规模。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力争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实现新突破,并努力加快工业产业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实施产业协同创新模式推广工程:建设京津廊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沿海临港产业带、建设京广线先进制造产业带、建设京九线特色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张承绿色生态产业带。只有城镇化建设发展了,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而且要长远规划,做好统筹,解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减少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限制。河北省应在积极促进农民工境外就业,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压力。下大力量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尤其是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时机,扩大对北京、天津的劳务输出。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政策,用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岗前培训。河北省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群体的就业和创业工作;应全面放开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转移衔接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好各种服务。(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

河北省要结合当地实际,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子商务、民俗产品生产以及发展三产融合休闲农业、家庭宾馆、农家乐餐馆等需要的新产业、新技能组织培训,围绕农村劳动力专业成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有关农村劳动力的国家培训工程等措施。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各方面素质,其实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质量。

作者:陈镜宇 李宇峰 田倩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关海玲.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5,2.

[2]史高艳.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看产业结构调整[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3]周青梅.“民工荒”背景下中国农村劳动力回流的解析——基于收入与产业结构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