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哲学分析

时间:2022-03-16 11:37:43

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哲学分析

摘要:文章从现代技术哲学的实用性、标准化与创新性特征出发,透析现代职业教育所包含的职业技能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的实质与要求,夯实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哲学依据。

关键词:职业技术;技术哲学;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分工细化而出现的教育形态,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补充,肩负着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及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重任。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奠基于职业的专门性和规范性,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了不断更新的专门技术和技艺,每种技术都需要经过技术规范和社会规约的限制和筛选才能为社会所接纳,因此,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教育。在科技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并要求从业者在终身教育与学习中努力研究和掌握新技术,以创新的精神投身于推动技术进步与职业发展事业中,从而使职业发展也融入到职业教育当中,具体表现为创业创新教育、学生“回炉”教育等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向工业化中期、后期阶段过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中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机制,实践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创新驱动“新常态”下,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与技术的联系更加密切,需要从技术哲学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加以理性透视,从而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深厚的技术哲学理论支持。

一、现代职业技能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提供其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技术和能力,促进职业技能开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评价,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使人的因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相结合,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虽然以职业适应能力为基础,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1],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实用性,即通过针对技术运用与传播、指向职业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形式,促进受教育者在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技术学习技能、岗位适应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打通新生代劳动者进入某一职业领域的有效路径。由于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新一代熟练技术工人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所占比例达40%以上[2],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又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职业教育实践也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助推社会经济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转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支撑作用。

(二)职业技能内涵的技术哲学分析

职业教育所关涉和传授的技术技能具有“应用性”特征,即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应用的活的技术,是职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的操作性技术,它比技术理论甚至实验中的纯粹性技术具有更强的实际要素与实用内涵。职业技能的实践性使之具有普遍适应性,渗透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系统中,并通过技术的工具形态使社会经济系统发生辩证转化,体现出人类的主观目的与愿景。技术的有效性体现在其方法可行性方面,在这种意义上说,一切有效活动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技术方法,即包括利用工具改造世界的物理方法,也包括处理社会问题的技术方法,如调研技术、思维技术、管理技术、谈判技术等。在这个意义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件规定:“技术是做事的方法,使用一种方法需要三种要素,即有关这种方法的资料、实施这种方法的工具及关于这种方法的知识。”技术的实践性落实在其预期目的性方面,即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达到预期目的。技术方法能够取得实效,是由于技术奠基于科学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之上,科学是实践证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科学基础上开发的技术工具能够保障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动者地位,通过对客观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和利用,设计出“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方法”,[3]使用使隐藏在自然中的力量激发出来,跨越生理阈限,开发更加强有力的技术工具,从而弥补人自身力量的薄弱性,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技术的实用性功能源自于技术的要素构成。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分析技术的物质和精神要素:技术是客体、知识、活动和意志的完整集合体[4],技术客体也称为技术人造物,包括装置、工具、机器和技术产品;技术知识即技术的思想与原理部分,包括技巧技艺、技术规则、技术理论或规律;技术活动即技术形态展现过程,包括工艺设计、发明、实验、生产、操作、维护等。技术意志即技术的主观因素,包括生存意志、控制意志、自由意志、求效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技术主客体各种因素的参与和推动,其中技术主体的技术能力是技术系统得以运行的能动因素,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也是技术主体因素得到开发的过程,技术系统的人性化既是技术主体人体工程特征得到保障的过程,这对于保障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持续开发具有先导性意义。

(三)职业技能活动的技术哲学要求

职业技能在职业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展现出区别于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人体工程性等内在规定,这些也构成了职业技能活动的技术哲学要求。从技术的合目的性来看,技术是主体主观目的性和能动性的载体与工具,“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客观规律有意识的应用。”[5]技术的效用即是技术主体依托于自然规律的预定设计,其背后隐藏着人的主观意识。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也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的,技术职业群体活动具有社会属性,不仅技术知识和工具体系来自于社会集体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知识成果的物化,“技术是一种知识,既是直接适用的知识,也是可以在实际应用的理论知识,还包括诀窍、方法、程序和成败经验,当然也包括实际的设备装置。”[6]而且技术系统的操作也需要社会化的组织与管理。职业技术的社会化又体现在技术水平的世代传承与积累过程中。从技术的合规律性来看,技术的实用性与控制性是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应用,从而使技术转变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达到控制和改造环境、生产更多财富的目的:“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在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合理得到并具有绝对有效性(在给定的发展阶段)的方法的整体。”程性特征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技术在模仿自然的过程中,将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也作为模仿的对象,使技术达到智能化水平,达到对其自身的掌控,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自动化工具体系日益走向自生性与自主性,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体的参与而自发性地“通过内部的固有的力量而增长”,[8]甚至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各种替代行为与替代价值”,[9]这不仅是技术工具进步的体现,也是技术系统模拟人体工程学特征所达到的高度的体现,并代表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环境改造,从而创造出适宜现代人生存的社会保障与人工环境,职业技术的社会效应展示了技术功能的公益性特征,也体现了人类社会集体对技术工具的更高要求。

二、现代职业规范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规范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在技术理论上以“必须、够用”为限度,从而使技术理论和科学原理得以“隐匿”起来,以隐性作用的形式发挥功能,导致职业教育显示出某种技术“黑箱化”特征,即学生在学习中仅需要掌握技术“黑箱”的输入参数设置与输出产品规格,而对于技术设备内部发生的性能变化予以保留。这样就导致职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变得十分显著,违背职业规范的技术操作行为不仅违规,而且在高技术时代变得相对危险。职业规范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为有效完成职业任务而遵守的规则和要求,它包括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劳动规范、操作规范、岗位规范以及技术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既是对从业者职业行为的标准化与量化要求,也指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标准和运行参数设置与控制规定。职业规范现代工业生产劳动中的技术操作指导和约束文件,从而使一定职业的从业者有了所共同遵循的、而又区别于其他职业人们行为模式,促进了职业行为的标准化。职业规范教育对于预备劳动力和初次就业者更加重要,它既有利于调节从业者与工具体系之间的操作关系,也有助于调节从业者与产品使用者、行业标准执行者以及社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职业规范有助于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为社会提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促进社会分工,增加技术知识、技术设施和技术产品,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随着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也越来越多,客观上要求各个职业的人们都应当遵循本职业的职业规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保障行业稳定发展、有序运行,推动执行规范的行业组织形成和发展,提高行业集合度与社会凝聚力,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促进社会机体动态有序运行。

(二)职业规范内涵的技术哲学分析

职业规范的操作规范、产品规范和活动规范等内容,在技术哲学方面体现为从业者对标准化工作的自觉认识与有效贯彻。标准化是人类在长期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执行的正确对待与改造客观事物的程度、方式与范型,通过职业活动标准化与产品规格标准化,是生产生活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推动各行各业之间工作的衔接,扩大标准技术所代表的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推动各项工作走向整齐划一的高质量水准,破除因传统陋习或经验技术阶段不规则、不衔接的技术产品出现,使社会发展走上平等化与同质化。例如,在杂乱无章的荒山老林中穿行的标准化铁路与高速公路网络,既有效解决了运输问题,又展示了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样板,使人类技术文明向自然界不断延伸。职业规范是标准化要求在职业领域中的体现,标准化的常见方式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齐一化、等量化等,通过标准化降低事物不必要的多样性,以达到保障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影响的效果。职业规范的标准化在职业活动中将技术人员的优化操作固定下来,作为员工学习的样板,达到节省体力、提高工效的目的;同时,在技术活动和产品生产中,标准化使技术产品的性能和结构统一化,有助于产品的推广和维护,对于即将投产的实验产品或刚刚起步的初期产品,通过超前制定相应标准的“标准先行”的方式,能够发挥标准化引导行业、产业、产品或技术的发展的作用,并以标准的“准入”功能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机遇;在职业活动中,虽然有人为的个性化因素参与其中,但技术活动社会规范的建立,也有助于社会公众按照职业标准检验从业者的技术服务态度、能力与水平,从而使职业活动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职业规范应用的技术哲学要求

职业规范规定了职业行为和产品规格与标准,解决了随意化、经验性与地域性互不通约的问题,促进了产品设计、制造与服务的统一化,为职业活动奠定了行为科学基础,也促进了管理者对职业行为的引导和控制。标准的实施需要由技术管理机构国际组织、国家部门、行业协会、领军企业标准等,促进了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从职业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工业革命后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出现协同发展,职业技术被称之为“实用艺术的集合”,[10]并按照经济实用的特点进行规模化生产。随着机械、冶金、化学等工业的发展,1777年德国哲学家贝克曼总结了技术知识体系,将技术领域的发现上升为指导生产过程的科学与工艺学知识,体现了系统化与逻辑性的技术科学特征。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将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协同工作的工具系统和规则体系,体现了对职业规范的重视。当代职业技术细分为工具使用、机器操作、工艺方法、生产过程,囊括了探索自然的实验技术、利用和干预自然过程的工矿业技术、以及支撑和服务于生产活动的维修技术等,多种多样的技术门类得到汇集对接,都需要技术规范的强有力推进与执行。由此,职业规范成为促进经济组织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前提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更是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规模的重要保证。从职业伦理角度看,职业规范的应用推动了技术生产走向安全、健康与环保,维护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健康、安全和公益,从而使职业规范与伦理标准相互结合,也为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南。

三、现代职业发展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发展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推进职业发展的有效平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职业院校在工作期间遇到发展瓶颈回校“回炉充电”的现象,体现了职业教育对从业者终身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职业教育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设置了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具体机制。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顺应了国际社会推进终身学习的潮流,也传承了中国传统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进取态度。在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要以就业为导向,终身学习则以长期性的职业发展为导向。职业发展即受教育者在掌握初步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在职业活动中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从而在职业发展通道上不断攀登,达到理想的职业岗位与技术层次的职业生涯活动。职业发展体现为职业岗位的晋升、职务的晋级、职业待遇的提高、职业声望的提升、职业责任的扩大等。职业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进行社会评价的直接标杆。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克思研究院联合编制的《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在“职业发展”栏目中指出,全国高职院校2011届毕业生平均比2008届毕业生月收入增幅达到90%以上,与本科生收入差距缩小到15%以内,显示了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度以及毕业生贡献度的大幅提升,2011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过职务晋级比例的达到60%,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分数比较低,通过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职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有力说明了职业教育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职业发展内涵的技术哲学分析

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概念是指事物状态的积极变化,包括质和量两方面超过常规限度的良性变化,发展的方向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无序向有序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外部矛盾转化。就职业发展来看,是指从业者在接受职业教育、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实践,克服职业困境,拓展职业空间和层次,从而实现职业状态的不断优化。从技术哲学视角看,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是对技术系统的操作与控制能力,由于技术系统分为“应用技术、方法技术、原理技术、设备技术”等方面,加之技术的私有性和经济性,应用技术虽然可以投入市场,但方法技术和原理技术则作为技术秘密加以保护。这就要求从业者能够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在掌握职业技术要领的基础上,促进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从而实现职业技能的优化与提升。从技术的领域来看,日本技术哲学家星野芳郎将生产工程技术体系区分为采掘、材料、机械、建筑、交通、通讯、控制、动力等有机联系的工程部门,这就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必要时能够相互顶岗操作,从而保障技术流程顺利进行,这种职业技术能力的扩展也是职业发展的题中之义,对促进从业者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业者的职业发展立足于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因受到外界影响而来的自我否定,即对于不断创新的新技术、新标准的认识与掌握,同时要树立坚定的发展信念,努力通过自我职业能力提升而使自己的获得新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在不断的职业提升中实现有意识的、持续的、自主的、系统的螺旋式职业变化过程,推动从业者技术知识不断丰富与更新、职业技能不断娴熟,形成专业化的工作风格和个性化的职业优势。

(三)职业发展的技术哲学要求

职业发展的外在表现是职级职位的晋升,而其内在根据则是职业技能的飞跃和职业责任的增加。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职业发展是从业者对不断创新的技术系统的掌握,对不断完善的职业规范的理解与遵守。现实生产活动中的技术系统受到科技创新的拉动和经济利益驱使而不断更新换代,涉及到生产设备的改造、更新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善,这种生产前沿的技术要求对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从而“倒逼”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产教融合与对接,企业先进生产理念和知识不断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受教育者不断接触新的技术人造物,如机器、工具、器皿、装置、零件等实物,并分析掌握技术人造物的物理结构和功能设计,并通过自觉的目的性指引,通过职业劳动使之成为“为人之物”。根据技术人工物中人力作用程度大小的不同,可以把人工制品分为“强意义的人工制品”与“弱意义的人工制品”;根据人工制品对其他群体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利他的人工制品”与“损他的人工制品”;根据人工制品的类型和性质,可以分为“主产品”、“副产品”、“废弃物品”等;根据人工物品“广延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物质性人工制品、功能性人工制品、虚拟性人工制品、信息性人工制品、符号性人工制品等等。从业者通过职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目的进行加工改造,在技术物上赋予了人的意图、知识、设想、意志等意向性内容,使技术产品成为“意向性和物质性的结合”,具有“意向-功能”的智能结构,促进人的意志、意图在人造物中的内化与物化,并发挥出技术的“中介性”功能,将技术系统发展改造为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连接界面,技术操作界面的显示器、控制器等充当了人的意识意志发挥作用的功能平台,进一步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在新的技术平台基础上实现“人机一体”,促进技术的人性化改造,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需要。

作者:高尚荣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施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新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23.

[2]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N].浙江日报,2004-10-19.

[3][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33.

[4]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3.

[5]姜振寰.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6][荷]道西(G.Dosi).技术规范与技术轨道(荷兰)[J].政策研究(第11卷第3期),转引自.科学与哲学,1984(3):66-72.

[7][8]J.Ellul.TheTechnologicalSociety[M].JohnWilkinson.NewYork:Knopf,1964(Fr:1954):19,209.

[9]J.Ellu.lThesearchforethicsinatechnicistsoci-ety[J].TranslatedbyDominiqueGillotandCarlMitchamfromRecheschepouruneEthiquedansunesociététechnicienne,”MorlaetEnseignement,1983:7-20.

[10]LangdonWinner.AutonomousTechnology:Tech-nics-out-of-ControlasaThemeinPoliticalThough[M].Cambridge:TheMITPress,1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