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研究

时间:2022-01-19 02:02:40

哲学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研究

将哲学知识化其实是对求真、向善、寻美之哲学真正精神的背离,是以反哲学的方式对哲学的曲解。哲学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造成了学生对于哲学的消极倦怠,这不仅危及到了哲学本身的良性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在人格健全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知识化的现状与困局,哲学教学必须实现自我突破并由此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认为,要克服知识化倾向,当下的哲学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自我突破。1.立足生活世界。胡塞尔指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我们所发现的这个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实在的东西的世界。时空的形式以及一切以这种形式结合起来的物体的形状,都属于这个实际的经验直觉的世界。我们本身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的人的身体的存有方式是与这个世界相适应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不到几何的理念存有,看不到几何的空间、数学的时间以及它们的一切形状。”生活世界囊括了人类所有社会实践的意义充盈的场域,是人类真实生活的自然发生与展开,是知识得以发生的存在根基;知识是对生活世界的人为划界和理智主义区分,是我们脱离混沌与蒙昧的基本工具,但过分的知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本原遗忘和生存无根。哲学要保持对知识的批判性超越,就必须要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场域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和热切融入的胸怀。作为哲学内在发展动力的自我意识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脱离生活世界的哲学是空洞的,哲学必须对生活世界中的现实问题做出反思才能赢得智慧女神的青睐。对于我们的哲学教学而言,自然也是如此。要让哲学教学拒绝空洞的说教和知识的颁布,并由此培养起学生对于哲学的兴趣,必须要引入五彩斑斓、缤纷多样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一源头活水。在具体的哲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而且要积极促成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自我独立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意识,承担起应该担负的道义使命和生活责任。将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当下普遍受到社会关注的“90后”现象、“文化热”问题等)引入哲学教学实践,鼓励学生阐述自身观点,在交流与引导中培养起学生的追问态度、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当然,现实生活世界的复杂多样,可能会让学生感觉到困惑与迷茫,但是哲学本身所具有的求真、向善、寻美的独特魅力将成为学生辨识复杂生活世界的有力心灵支撑。故而,让哲学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哲学,这将是我们在哲学教学中摆脱知识化倾向的最基本选择。2.面向哲学经典。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离开了伟大哲学家的哲学经典著作,哲学自然无法承担起智慧养成和人文提升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我们现实的哲学教学知识化中,哲学经典著作的重要作用遭到了普遍忽视,哲学被严重的“原理化”,仿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被摧残得形容枯槁。哲学的“原理化”就仿佛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按照生物学意义上的器官组成进行机械的分解,我们看到的是骨肉分离的框架、条分缕析的单个组织,但却感受不到任何生命力的存在。面对此种状况,学生自然对被知识化的哲学倍感乏味,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脱离哲学经典的哲学教学,让学生的头脑“白板化”,在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面前失去了分析和选择能力,陷入到了后现代所谓的“怎么都行”的思维模式之中,“这样的教育无异于宣传,而且是毫无用处的宣传,因为塞给孩子的各种意见或价值是飘忽不定、不着边际的,缺少作为道德推理依据的经验或情感基础”。我们要让哲学恢复思想感召的魅力,就要让哲学经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焕发生机。在哲学教学实践中,让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张口说话,让学生感受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深度和哲学经典背后的风云变幻。当然,在将哲学经典引进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我注六经”的经典解释态度而非“六经注我”的肆意曲解和盲目实用。在具体哲学学科的教学中,要安排好哲学教科书与哲学经典著作之间的关系,选取合适的哲学经典著作以印证哲学教科书,以好的哲学教科书来引导哲学经典著作的研读。同时,以哲学共同的思想面向和反思意识来打破所谓马哲、中哲、西哲之间人为的学科壁垒,让哲学经典的智慧穿透民族文化的罅隙、打破意识形态的封闭。3.贯穿问题意识。“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历史;哲学的历史之所以是发展史,就在于它历史地发现新的问题和提出新的问题,并历史地转换自己的提问方式和理论‘范式’。”哲学经院化、教条化、空洞化的最大症结就在于其缺少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哲学能够随着时代演变而自然延展的内在动因,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好奇心,是保持高度生活热情和积极人生态度的源泉,是能够积极融入时代的沸腾生活但又不媚俗趋同的理智自觉。我们强调的哲学问题意识并非哲学的实用化和功利化,而是要突破狭隘自私的个人观念,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触摸、感受、体会、领悟人类在当前共同面临的时代境遇、思想主题和命运抠问,在一种将自身融入时代、融入人类生活共同体、融入漫长历史延续的境界中展开积极自我反思,从而能够寻求自身在宏大时代主题和历史背景中的适当位置。在我们当前的哲学教学实践中,这种真正的问题意识被扭曲为知识化的方法论规则,仿佛我们学习了哲学就是掌握一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技能与技巧,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顺利胜出、出人头地。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要在哲学教学中贯穿境界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传记和生活传记,让学生感受来自先哲的生活境界与思想魅力,防止哲学被片面化为一种生存技能的教条。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面向哲学思考人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直面人生的终极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等哲学的亘古迷思在当今时代的回答。也许,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没有最为完美答案的,但关键是要引起学生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积极反思,因为哲学知识化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让人渐渐失去了反思能力。

哲学教学中知识化的问题的真正化解需要我们站在时展的高度上,积极反思近代以来人类不断形成并强化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回到哲学教学实践之中进行大胆探索和审慎尝试。结合上述所探讨的立足生活世界、面向哲学经典、贯穿问题意识这三个哲学教学中的关键点,要在具体的哲学教学实践中化解知识化倾向及其消极后果,至少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本身应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综观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真正对人类自我完善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家基本上都是伟大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卢梭、康德、黑格尔、杜威等。对于我们的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要广泛而深入地研读古今中外的哲学经典著作,接受哲学经典著作对自我心灵的滋养和对自我灵魂的撞击,避免狭隘的思想偏见对自我接受经典著作的误导,报着虔诚和敬畏之心与那些圣哲展开心灵对话,以开放的胸怀容纳和接受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哲学家对自我的启迪与教诲,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哲学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努力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离开了学术研究的哲学教学注定无法深入,作为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要秉持严谨规范的科研态度开展扎实深入的哲学学术研究,把握哲学研究最前沿领域的学术成果并积极向哲学教学过程转化,从而为哲学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二是灵活的哲学教学艺术有助于增强哲学的魅力。哲学理论本身的形而上学性、思辩性、基础性需要灵活的教学艺术才能得以更好的呈现。教学艺术体现了对于所讲授学科的创造性把握和传神性意会,本身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教学实践问题,更何况对于哲学这样一种最为基础性的学科,要达到高度的教学艺术水平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但是,要真正克服哲学教学的知识化倾向增强哲学的魅力就必须要讲求一定的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让哲学理论焕发思想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以达到良好育人的目的。“总体线条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背景知识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恰倒好处的板书,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理论想象的激发,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所有这些必须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挥洒自如,引人入胜。”哲学教学体现了哲学教学者对于哲学的总体把握和深度领会,也渗透着哲学教学者对哲学学习者的了解、期待和希望,更展现着教与学之间所能形成的良性互动氛围和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必然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创造性探索工作。三是哲学教学过程要贯穿平等对话的基本意旨。哲学形成于对话之中,哲学的魅力也体现于平等对话所促进的思想激荡和灵感触动之中。对话是对日益抽象化和脱离语境的知识化的自觉抵制,是对知识灌输的简单粗暴做法与居高临下的傲慢的真理传播态度的拒斥,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于理应引起关注的共同问题的协同思考,其中渗透了对话双方和谐互动的激励与启发关系。离开了对话的哲学教学,无疑是使哲学在知识化中趋向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要改变自身真理颁布者和智慧掌控者的独断地位,要清醒地意识到对学生的哲学启蒙也是自我启蒙的过程,必须要将学生放置于平等对话者的地位对其进行激发、引导,从而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学生的活跃思维与教师的理性演进能够在平等对话中相得益彰,真正的哲学思想传递和哲学精神升华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了。具体到哲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力求客观地呈现哲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形成自我理性判断,然后围绕学生的独特视角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让哲学真正在自我与他者的思想碰撞中实现进步与超越。借助于这样一个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哲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了独立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表达能力,教师也在学生独特的视角和活跃的思维中获得了提高与发展。四是哲学教学过程要积极融入境界意识。哲学教学的过程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过程,哲学作为人文教育最为基础性学科就在于能够以理论和人格的双重力量实现对哲学学习者的境界提升。真正打破了知识化倾向的哲学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境界教育,哲学与一般实用性学科的最本质区别就在彻底抛弃了所谓“事实”与“价值”的绝对对立思维,崇尚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对理想、信念、情操与教养的提升,在趋向人格完满中实现自我超越与境界提升。我们迫切地需要这种融入了境界意识的哲学人文教育,因为“它们能造就一个值得人类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它们能使人们将其他人看做完整的人,有各自的思想和感情,应当受到尊重与同情;它们能造就这样一种国家,它能战胜恐惧和怀疑,以支持富于同情心的、讲理的辩论。”融入境界意识的一个很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哲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哲学所具有的理论境界以及伟大的哲学家在其生活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生趣味及境界。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我们引导学生一步步从认识面塑的各种形状、叫出不同形状的名称(二级文化词语)、理解不同名称面塑的文化内涵(三级文化词语),最终帮助学生在模拟实际场景(民俗事象)中领会并认同面塑在中国人婚礼中的“礼品”用途,即“礼品”所起到的密切人际关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恰恰是中国人价值观念的表现,也是应该让学生认识体味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面塑在中国岁时节令、人生仪礼中的功能:食品、祭品、礼品。作为食品,有果腹之余体现的自适自娱之乐;作为祭品,有对天地神灵敬畏之情体现的娱神之乐;作为礼品,有沟通人际关系体现的人情之乐。如此,人与自身、人与天地神灵、人与人之间相互构成和谐的关系世界,这是人类通过面塑所体现出的一种天人合一的追求。这种追求实质上正是面塑的真正功能。

余论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我们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针对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针对学习者所在的地域,斟酌选择所要介绍的民俗文化事象及文化词语;二,要顾及不同国别学生的文化禁忌;三,避免流于对相关民俗文化事象的过度诠释;四,对三级文化词语的认知,给足语用环境,渐趋引导而不是强行灌输,起濡化之效。

作者:韩升谢丽威单位:鲁东大学中共烟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