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在哲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2-04-12 06:15:00

异化在哲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异化(alienation):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大家都认为,异化应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创造的客体而生产出的矛盾。中国哲学大家对“道”的提倡是用“道”影响人性,并往往偏离人性,在此的异化有积极推动更新人性的作用。黑格尔运用异化概念成就了他的哲学体系,“绝对理念”通过异化过程丰富、完善和发展了自我。在此时的异化已是丰富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异化体现在他对宗教本质的披露,宗教里的神实质就是人性的演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既指矛盾对立关系,又指先验本质的外化。他认为异化是主体“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矛盾,并提出了消灭异化的途径,即消灭私有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几乎都在运用异化概念来阐述自己的理论,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虚假现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韦伯的“合理性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支配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马尔库塞的“抽象的异化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是对异化概念认识的丰富,且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异化”陪伴哲学走到今天,应该详述一下其重要性了。

综述中国哲学问题,它贯穿的是一种“道”的观念,中国哲学对“道”的探索,是“把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与社会或者群体生命的自我实现联系在一起的,它指向了个体人格的修养及其道德完成。”中国哲学显著特点是人性论、道德论。中国哲学家围绕“礼”而约束人性展开了争论。无论他们的观点是为自身发展服务,还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都是想通过自己的“道”去影响人们,让人们接受它、遵守它,使它成为显学、正统之学。一种“道”的存在一开始总是有合理的依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但阻碍了人性的发展,且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千百年来的“礼教”,它成就了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优秀民族,使它有了凝聚力;同时也使这个民族有了依赖性,懦弱、麻木、不思进取,这种思想与现实又相互矛盾,而且“开始成为政治自由这种人的迫切需要的障碍”。由此,中国人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指导中国发展、进步,几经探索,马克思主义漂洋过海被引进来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又是人性异化的过程。但是它对于人性来说是一种解放,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性质变了,统治者变了,中国开始了新篇章。分析起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两次异化过程:第一次为了把自由散漫的中国人性统一起来,中国哲学开始探求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人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起到了对人性的制约;第二次为了人性的解放,中国又寻求到了一种新思想,又经创新、改造、发展,武装了中国人的头脑,解放了人的思想,对人性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它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成了中国人的新信仰,给中国的建设、奋斗指明了目标和任务。它对前一次思想来说可谓是一次新的异化,它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若说第一次异化只是目的性,第二次异化却是动力性的,它是一种扬弃过程。可以说“异化是否定,是暂时离开目的,而扬弃异化是否定之否定,是回归到目的”。

下面着重论述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运用异化概念的意义。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理念通过异化的演绎成就了他的哲学体系。绝对理念是个类似上帝的东西,是个能动地创造万物的主体,它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本原所在。它是整个现实世界的“始基”,它通过异化的方式过渡的现实世界。但黑格尔通过对绝对理念的包装有些神秘化了。自然界就是他绝对理念的外在形式、异化形式。他的理论通过神秘的包装却依旧闪烁着激进的火花。而黑格尔终非激进者,而是怯懦者、保守者,他意识到自己思想革新,已经对资产阶级及当时的统治者构成了威胁时,便匆忙又回到了神秘的圈子里去了。他的理论演变也到此为止,虽然他的哲学理论再有鲜活的生命力,逻辑再有严谨性、辩证性,因他不敢迈出唯心主义的雷池,所以他的理论成为千年一叹。看一下黑格尔怎样运用“异化”为其体系服务的。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起到了拐杖作用,黑格尔坚信:“对于异化,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没有东西是绝对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绝对理念是个假定客体,他通过启动思维,脑海中编织出一张合乎理性的认识之网,通过概念演化,范畴演绎,现实与理念飞速运动发展。经异化的推动,一个完美理论体系诞生了。“异化”的作用是黑格尔克服唯心主义内在矛盾的关键,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得以成就的关键。“黑格尔的思辩异化观把现实的一切都化为思维的环节。”费尔巴哈“异化”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一是建立哲学体系时抛弃它,一是在宗教观中运用它。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他看到黑格尔因“异化”的运用使其哲学成了唯心主义,他兴奋地发现:“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现实世界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是自然(普遍意义上的自然)”。人的发现、自然的发现使他不再借用神秘的观念,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直接理解为现实感性世界与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是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的真实的、非臆造的、现实存在的统一;因此,感性也是现实”。然他抛弃了异化运用的同时,也把黑格尔的合理的、具有辩证性的逻辑也抛弃了。现实世界自我运动的本性被他给“禁固”了,其理论一切的生机盎然已不复存。他的理论只是机械的拼凑,他的唯物主义精神虽值得肯定,但构建的整个理论体系价值不但没有增大,反而极大的倒退。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宗教观之中,这源于他对宗教根源的分析,也是他理论中较为闪光的部分。他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人的本质及其异化是宗教的本质,宗教里的神、基督教的上帝是按人的形象创造的。就是这个东西,原本从人的本质分裂出去的、非现实的、独立的精神本质,反过来却支配人、奴役人、统治人。由此,他想打倒它,就又延续了理论的分析,人的依赖感同人的要生存,对生命的爱相联系的,它是利己主义。无利己主义,也没有依赖感。他要打破宗教的本质,就必须释放人的本质,提倡利己主义,他怕利己主义过重,提出了普遍的“爱的宗教”思想。他主张用“爱的宗教”来代替传统宗教。他说:“为了铲除自古至今人类所遭受的种种伤心惨目的不公平的事情”“我们就必须拿对人的爱当作唯一的真正的宗教来代替对神的爱。”虽然他把“爱”扩展到整个人类,但他仍是人性的异化,人虽逃离了传统宗教的迫害,但仍要囿于“爱的宗教”范围内,人的自由本性被限制了,而且对于人性的全面解放、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费尔巴哈的思想仍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他的闪光点在此又被湮没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他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中,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运用异化概念。在他的唯物辩证法中,他既不逃避异化观念,也不完全接受它,而是正确的剖析它,用异化为他的理论服务。“马克思把异化概念从唯心主义的先验本质外化论下解放出来,把它转化成一个唯物主义的、用以表达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关系的概念”他主要运用了黑格尔合理的辩证法部分,即辩证逻辑,但它的哲学的开端是现实的、感性的客现世界,而非绝对理念。他把神秘的绝对理念代替为现实世界,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他拿来异化概念,虽没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的朴素性,但已把它表述为现实世界中矛盾对立关系,用来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客观颠倒和错乱”。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使他的哲学理论成为了辩证的唯物主义,也使他的理论走向了科学化、合理化,成为了一种现实可用的理论。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是这样通过异化概念来构建他的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全面论述了异化作为对立的概念,人的本质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状态,也就是异化劳动。他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阶级对立下因劳动引起的异化,异化是对立、矛盾,即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对立,劳动者和劳动行为的对立,劳动者和人类本质对立,人与人的对立。他认为“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由此马克思通过对异化问题的阐述了私有制。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就重点去揭露私有制,揭露资产阶级如何对工人进行剥削、压迫的。进而解决问题。对异化劳动的论述,是指明了任务,从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消灭私有制,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使产品属于人与人共有,达到大同,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与“绝对理念”都是逻辑推理结论,都是一种异化概念,但却有不同的意义,“绝对理念”使黑格尔体系窒息了,而“共产主义”使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合理运用“异化”概念一是把它作为矛盾对立关系,使他的理论体系运动、发展起来,成就了辩证法含义;二是把它用来揭示私有制,阐述私有制出现的原因,进而为解决问题谋出路、找方法。他在此既把它作为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使用,又从异化本质方面进行揭露私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异化观魅力所在。

异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主要用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一切虚假现象,在他们那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异化的烙印。他们也因为从不同方位揭露异化现象而阐述自己的理论。如果在马克思那里异化仅仅审美观点用来指阶级对抗关系,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异化已渗透到了各个阶层,每个角落,从经济制度到政治社会制度,从文化、艺术到日常生活,从一般无产阶级到城市中的中层阶级,可谓是无孔不入。而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现象的揭露,不但对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问题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指导作用。正如王雨辰认为那样“: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无论是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而异化问题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我国关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论述,已成为炙热的焦点论题,在此略叙其理论。阐述异化问题的领军人物是卢卡奇,其“物化理论”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现象,且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商品关系,人性成为非人性,人的一切变成了数字化、原子化、客体化。商品关系隔膜了人,人不再是整体,而是碎片、孤立的原子,冷冰冰的客体。马尔库塞在其“技术异化理论”中指出,本来技术是用来为人类幸福服务的,它提高了人物质生活,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但它却掠走了人的精神生活。它呈现的“虚假的需求”“,强迫性的消费”使人们失去抗争自由的机会,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人们只能被的“享受”,人们的精神开始颓废了,开始对一切都失去了欲望。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其《启蒙辩证法》中对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被异化进行了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有了商品化、技术化、模式化、强迫化的特征。它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创造力,扭曲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弗洛姆也论述了人性异化,他认为人与身边一切都相异化,无论是所做的工作,生活中的欢乐、痛苦,生活中的消费品,与身边的人、乃至亲人甚至自身,人性在此好像被奴役了。人失去了个性,变成了“空心人“”孤独的人群”。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阿格尔看到了人与自然相异化,本来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但由于人类滥用自然,造成了生态危机。暂不论他们解决异化的途径是否合理,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揭示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发展经济是对的,但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对于有利于解放人性的都要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生态思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出路。总之,异化概念无论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中还是在西方哲学史理论构建中,都有积极意义。若从字面上看,它就是对主体本身的反对,且通过反对自身而获得新发展。异化有时等同于对立、否定。它既可被用来揭示本质含义,有时候被等同于辩证法中的否定规律。它是一种扬弃,是对自身的否定,无论服务一种思想,还是扶植一种思想,还是揭示一种现象,它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影响力,它是学科建设的动力所在。同时,异化现象的揭露也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