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审美规则论述

时间:2022-10-13 11:01:20

建筑艺术审美规则论述

作者:李锦林单位: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从物质的角度来讲,建筑是为人类进行各种活动而创造的一种人为环境。从意识层面来讲,人们还赋予了建筑丰富的精神内涵。虽然建筑本身不会语言,但是我们却能从古希腊柱式中读出多立克柱式的雄健、爱奥尼柱式的柔和、科林斯柱式的轻松愉快,能从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中读出儒雅。这也说明人们在营造建筑的时候,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段把人类自身的情感深深地融入了建筑之中,形成了建筑特有的语言,使建筑有了能与人类对话交流的属性,即建筑的审美性。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是人类一项独有的、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决定了他的审美感受和鉴赏态度,这种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审美者才能对建筑艺术的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要提高鉴赏能力,并自觉地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审美活动中,就需要掌握基本的审美法则。建筑是以视觉要素为主来进行设计的空间造型的,其视觉要素——形、质、色按一定的形式美法则交互综合,可以构成千姿百态的建筑形态。因此建筑艺术的审美法则,即指形、质、色按一定的法则在建筑中的运用。对这些法则的学习,是我们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条件。

一、建筑的造型

造型是建筑艺术打动人心的主要语言,而创造这种语言的具体思维与实现过程就是建筑造型设计。良好的建筑造型有很强的诱惑力、感染力甚至是震撼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联想、赞美,能唤起人们的激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好的建筑造型一般都符合比例优美、尺度适合、多样与统一结合、节奏与韵律和谐等美学法则。

1.尺度与比例

尺度一词是当比例与规模发生关系的时候,涉及某些局部与整体间关系的标尺。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的概念。比例是构成设计中一切单位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是指绘画、雕塑以及建筑设计中形态的长短关系、面积大小。尺度以人为标准来决定,必须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筑形象应该传达出人的审美需求尺度,遵循和谐均衡的尺度关系,给人以高大、粗壮稳定或精巧玲珑、舒适宜人的感觉;设计者也可根据某种主题的需要,强调建筑尺寸的规模,产生特别的视觉效果,如哥特式教堂的矗立感、古罗马建筑巨大的穹顶所造成的压迫感、金字塔的永恒感等。比例的和谐是视觉的需要,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一个元素如果与其他元素形成不合比例的视觉关系,我们就会觉得不舒服。比如,安排建筑室内陈设时,应以室内空间的大小设置家具的尺度,使家具与室内空间的比例关系协调,从而使整个室内空间趋于和谐。

2.多样与统一

多样与统一是建筑艺术审美中的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多样性通过对比来获得。对比,如形状的大小、曲直,形态的轻重、方圆等,能使主体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统一则是把所有的要素当做一个整体加以处理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要素共性因素的强调,达成一种完整和谐的效果。缺少多样性的建筑会显得单调无味,而过分的对比则会显得刺激强烈、杂乱无章,甚至支离破碎。因此优美的建筑通常在整体上是整齐有序的,而局部又有满足视觉、追求新奇的多样性。如何达到建筑艺术的多样与统一,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主从关系。建筑艺术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应当有主与从、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不宜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在单个或群体性建筑中,应先有一个强势的、能主导人们视觉的主体,这是统一的基本保证。在这个主体的基调下,对各从属部分适当地进行多样性处理,可取得整体和谐、局部生动的良好视觉效果。其二,建筑造型元素的重复和交替。建筑空间及建筑构图中某种形态和某个主题的重复与再现,将会产生整体性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注意在重复和交替时蕴含变化,有主有从,实虚相间,避免单调。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便成功使用了中国式窗棂,通过重复与交替,使这个中国式的元素得以强化,在视觉感官上整体性强,和谐统一。

3.节奏与韵律

自然界的事物、形态往往有规律、有秩序地重复再现,建筑创作也普遍采用这种方式体现形式美。条理性、重复性是创造节奏与韵律的前提。节奏与交替比较接近,但节奏体现为在交替变化中有一个元素处于主导地位、简单重复再现,而其他元素处于从属地位,主导元素表现得越突出,节奏感就越强。韵律不是一般形式上的简单重复,而是有渐变的节奏,通过形状、形态、长度、宽度、密集、凹凸、色彩等的渐变,形成既不单调、拘谨,又自然流畅、有韵味,富有象征和诗意的形式美。东西方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都体现出韵律美,在建筑创作中,“几何母题”的概念就是重复与交替、节奏与韵律的表现。

二、建筑的材质

建筑当然需要用各种材料来修建,建筑师们对于材料的运用除了要考虑其物理性质外,还要更多地考虑材料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建筑实体或精致、或粗糙、或时尚、或永恒等都要通过其表面材质传达出来。叔本华曾说:“通过感官对材质、硬度、内聚性等方面的直接体验,对于理解一件建筑作品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来说是绝对必要的。”首先材质具有天然的审美本质,材料的质感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知,人们往往通过对建筑材质的视觉、触觉和综合心理反应的方式,感受到各种材质传达给我们的丰富的信息,如色彩、纹样、光滑和粗糙、紧张、柔和等。其次在建筑艺术中,一定的设计目标要由与这一目标相吻合的特定材质来达成。材料之美不在于材料自身价值的高低,而在于材料对于目标的服务作用,只有能够完美体现设计目标的材料,才是最美好的材料。简言之,材料之美,美在合理和得当。材料的肌理是自然美的一种,肌理与质感是密不可分的。同样是花岗岩,如果表面是凿毛凹凸的,则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如果是精细磨光的花岗石,则给人以细腻、耐久、高贵的感觉。大理石的肌理能充分表现出类似人体肌肤和衣服的效果,木材的肌理则因木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美,也可以像大理石那样表现精细的质感。除了加工手段及精细度外,材料还可借助光的反射、折射表现其特征。建筑师可以通过艺术的构想,用艺术的手段,把材料的肌理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建筑及空间更具审美意义。

三、建筑的色彩

色彩是建筑的华丽外衣,人们面对建筑,最先感知的便是色彩。色彩对视觉效果的影响极为强烈,特别是在情感表达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唤起机体内部的活力,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动。因此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配置,以及色彩学在建筑艺术中的运用效应,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色彩的情感

色彩不仅具备物理性质,也具备表达情感、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功能,有着传达信息、感染情绪、产生联想、象征事物等多种意义。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生理的直接影响,如红色使人脉搏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蓝色使人脉搏减慢,情绪比较沉静。冷暖感觉、重量感、温度感是色彩带给我们的一些心理感受,这与我们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另外,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建筑的色彩也有不同的含义。中国传统的建筑用色有十分严格的等级之分,黄色只能用于宫殿和宗庙建筑,或用在被皇家特许的建筑上,如被尊为圣人的孔子的祠庙——山东曲阜孔庙建筑便是用黄瓦红墙、满雕龙纹,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宫殿制式的民间建筑,而其他民间百姓的建筑主体只能用黑、灰、白等朴素的颜色。

2.色彩的配置

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应该说,只有不美的色彩组织,而没有不美的色彩。色彩的美是在色彩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中体现的,我们研究色彩就是要解释这种关系。以色相环的角度,我们可分析出多类型的色彩搭配方式,如同类色相搭配、类似色搭配、邻近色搭配、原色搭配、补色搭配等。其中同类色相搭配、类似色搭配色调和谐,统一感强,但也有模糊感;邻近色搭配、原色搭配色彩明确,气质鲜明,是人们较容易接受的配色方案;补色对比的对立性促使对立双方的色相更鲜明,它的视觉生理适应性使补色关系天然和谐,因此补色对比是最有美感价值的配色。

3.色彩的运用效应

(1)色彩与材质效应色彩是伴随着材料的诞生而出现的,所以色彩是材料的天然属性。材料的质地、质感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材料的质地是它表面的粗糙程度,良好的质地有强调色彩的作用;反之,则有抑制色彩的作用。由于粗糙材料的反射率比较低,所以粗糙材料的色彩看起来要比光泽材料的色彩更浓重。此外,色彩对改变材料的视觉效果有一定的作用,色彩能给人冷暖、远近、软硬、轻重等感觉,因此将合适的色彩运用在材料上,可以改变材料给人的感受。

(2)色彩的建筑面积效应视面积是色彩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的大小对色彩心理有较大的影响,视面积越大,心理作用越强;视面积越小,心理作用越弱。人对色彩的感觉因面积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1平方厘米的大红色,会使人觉得鲜艳可爱;1平方米的大红色,会让人感到兴奋激动;而100平方米的大红色,则让人觉得过分刺激,使人烦躁或疲倦。建筑室外色彩的使用一般都是大面积的,在小块色板上看起来很清淡的颜色,一旦涂到墙面上就可能会使人觉得鲜明和浓重。因此,在建筑上用色,除小面积地以浓重鲜明的颜色作为点缀外,一般应降低彩度,否则就难以获得预期的视觉效果。

结语

建筑从远古走来,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变迁,建筑也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文化大交融,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流派异彩纷呈。在这纷繁复杂的表现下,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改变,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掌握其变化规律。但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总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规律和审美方法论,掌握这些基本定律,对我们拨开迷雾窥见本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