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艺术文化发展趋向

时间:2022-07-24 05:19:40

学校艺术文化发展趋向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文化走上了多元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与“异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继续保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繁衍发展的连续性?国民教育,尤其是高校艺术教育如何才能护卫住民族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自觉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一、何谓文化自觉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论争及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在全世界的强制推行,引起了费孝通先生的深深忧思,在这种背景下,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各美其美”、“求同存异”的“文化自觉”理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

[1]文化自觉首先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因为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认识一种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但是,一种文化只有种子还不行,它还需要发展,需要开花结果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保持其连续性。

因此,要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自己的历史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向现代文化和他种文化学习。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构成社会的重要成分之一,社会越发展,文化就越重要。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l世纪,全球文化所呈现的融合与分离并行的趋势使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国际社会交流的重要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2]文化有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之分。本土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强烈的人格精神,蕴涵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应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3]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文化互动使得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密切相连,一个民族要想真正保持其文化的独立性,走出一条健康的文化发展之路,只能通过对外开放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融入到全球化大潮,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正如同志指出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4]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5],才能“天下大同”,才有可能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文化位置。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视角

艺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艺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从文化的结构看,艺术处于核心地位,它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形成。西方学者巴赞曾说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人同艺术结婚时,就有了文化。而当与艺术离异时,野蛮随之来临。鲁迅先生也曾把文艺喻为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马尔库塞则说艺术通过让物化了的世界讲话、唱歌甚至起舞,来同物化作斗争。艺术教育与艺术相伴相生,自始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化,尤其是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通过发现、选择、传递、创造等重要手段使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文化无论是以物或物化的形态存在,还是以人的活动形式、心理、行为方式存在,都离不开对人的培育。

教育赋予文化以生命般的活力,使古老的传统得以以活态的形式生存下来,使文化不仅能延续,而且能更新、发展。教育沟通了人类群体的精神力量和每个个体的精神力量,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在国际间文化理解与合作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教育已成为促进国际文化理解和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借鉴于互补才能共同发展。所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对于人类艺术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各国中,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法国的艺术教育无疑走在了前面。他们从儿童开始,就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生命教育的重点。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表现出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尊,体现了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是国家重视文化艺术教育的成功典范。

而中国的艺术教育观念则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渐进。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观念冲击下,中国的艺术教育观念逐渐转变,其主要标志是倡导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开始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我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目前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即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而同时又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提高其文化艺术的修养,增强他们的人格力量,又能使他们自觉地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周星教授指出,当前的艺术教育已经不是过去意义的技巧教育,而应当包括对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学校艺术教育、社区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艺术文化教育等多重层面,这说明学校艺术教育应该放在大社会的艺术教育基础上来认识。

在国力逐步增强、走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艺术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也得到重视;同时,艺术自身在逐步超越简单功利工具而向文化素养培养进程中更为自觉。作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文化机构,高等学府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性研究,推动其发展。王冀生先生曾指出,从大学文化本质观来看,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准确地说,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联系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从大学文化使命观来看,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在当代,大学正在全面承担着时代赋予的重大文化使命,大学不仅服务于当前的现实社会,而且应当面向未来、引领社会前进,承担起更为独特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文化引领的重大使命,始终辐射、影响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6]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以推动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发展。

三、文化自觉中的高校艺术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政治多极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面临着断代的危险,人们普遍产生了民族认同危机。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护卫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只有走文化自觉之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完成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使命,首先需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激励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同时,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钻研。另一方面,加快高校艺术教师师资队伍优化调整。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缺乏,通过选拔优秀毕业生、聘请艺术家及民间艺人入课堂等方式,拓宽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引进渠道及机制。

2.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及形式,积极推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地位,奠定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除了物质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不仅有着系统完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更有着众多的地方性知识。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在其课程设置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程和各种增强人文素质修养的选修课程,如中国音乐鉴赏、经典名著导读等;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传授,大学语文中赏析唐诗宋词,音乐课中欣赏民乐、民歌等,美术课学习中国画、书法等艺术门类,体育课舞弄中国武术等,让学生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组织各种各样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诗词朗诵、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等,营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更大层面上接触与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更好地建立并坚定广大学子的民族身份认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3.了解并引进“异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对比分析,在欣赏异文化的过程中,反观本土文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推进,势必造成文化上的冲突与融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民族文化交往的空间日益广阔,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面对“异文化”带来的冲击,闭关自守固然是行不通的,但对异文化不加理睬与研究更加不行。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异文化”的挑战。高校艺术教育在备战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接受“异文化”,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对“异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在钻研“异文化”结构及其发展史过程中,反观本土文化,了解本土文化的优点及不足,在完善本土文化过程中,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4.结合文化、娱乐、传媒事业的新发展,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传播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绵延数千年,与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相比,其恢宏博大、海纳百川的特色无与伦比,堪称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相比那些时有中断的“突破性文化”传统,如苏美尔文化由巴比伦、希腊、罗马跳跃式地演化成的现代西方文化传统,迥然有别。中华民族文化在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变化与适应,文化内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多样的形式和其他许多文化不能比拟的文化容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及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尤其是随着数码技术及传媒业、文化产业及娱乐业的发展,传播方式及手段不断更新与变迁,从而带来了文化上的变迁。高校艺术教育研究需要结合时展带来的各个方面因素,推进民族传统文化新的发展。

我们要学会欣赏多样性的存在,要为多元文化中高校艺术教育作用的发挥而努力,通过高校艺术教育认同自身文化。而既关注自身文化,又关注“异文化”是认同自身文化的切实有效途径。高校艺术教育在文化自觉的道路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异文化”的理解,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使他们既能成为外来文化的吸收者,又能成为本土艺术文化价值的继承与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