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学术性电视节目的存在价值

时间:2022-09-23 10:57:00

剖析学术性电视节目的存在价值

所谓学术性电视节目,是指电视传媒中以普及传播专业学术知识为服务宗旨,系统、较专门地介绍某种专业知识的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名家论坛》、《东方大讲堂》、《探索与发现》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类节目介于社教节目与教学节目之间,它比社教节目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又比教学节目面对更广泛的受众,传授比专业教学知识更通俗易懂的内容。

正因为它具有两类节目的交叉性质,所以它才独立成为一个特殊的栏目,拥有它独有的受众群体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功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学术性电视节目的存在价值进行分析。

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接

“精英”一词是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而“文化精英”是专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知识背景、从事严肃文化事业的群体。这些文化精英具有合法的学术地位和严谨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适合担当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而且传承着自古以来的文化精英们所肩负的向全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够满足公众获得感性愉悦需要的日常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地介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专业的科学技术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和技术正突破以往狭小的象牙塔,力图走入更为广阔的大众文化领域里,因此,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使许多科技发明不仅用于国防工业、医疗卫生、电子技术,还正在通过产品和商品的形式进入到公众的生活里,成为提升公众生活品质的一种重要产品或精神象征,如宇宙学知识、遗传学知识、纳米技术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公众具有更高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学术性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公众对于专业科学知识的渴求,因此,学术性节目也就有了巨大的市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学术性节目比起科学教科书来说,它不是以冰冷、坚硬的专业教学的面孔出现,而是将硬性的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知识软化成了非专业公众可以接受的科普知识,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将专业知识进一步细化、通俗化、形象化,再通过电视媒介这个载体,结合高科技的电子手段和动画技术,将其传导给希望获取现代化学术知识的公众。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科学节目《探索?发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探索?发现》是一个以地理发现、考古发现、科学发现为主要特色的学术性极强的栏目,其所探索的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它所传播的既是学术界的专业知识,也是关乎到人类发展的重要知识。比如在“人类的起源”这一组节目中,所讲述的其实是非常专业的人类学知识,如果仅仅通过教科书的形式去传播人类学知识的话,其涵盖的公众面积会小得多,公众的接受程度也会低得多,但通过电视为媒介所传播的人类学知识,以其真实的考古实物和考古场地的实境拍摄,将生硬的文字教科书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和带有情节的解说词,使“人类的起源”的学术知识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更大范围的公众群里,并带动了公众对此类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又如在“宇宙大爆炸”一组节目里,介绍的更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所熟知的关于原子、奇点、恒星、黑洞、宇宙大爆炸等专业性极强的宇宙学知识,但在专家们生动的解说之下,再配上完美的三维立体制作画面,宇宙学知识得到迅速的普及,从而完美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提升了电视节目中的高雅文化气息

2005年前后,中央电视台一个几乎处于被淘汰边缘的学术节目——《百家讲坛》骤然成为全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其所播出的节目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极大关注,而其推出的若干期节目的主讲人也迅速地成了全国人民熟知的学术明星。《百家讲坛》是一个没有华丽的舞台背景和更多的媒体技术支持的栏目,它完全依靠知识本身的魅力,而在《百家讲坛》出现的也多是某一领域里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出现决定了《百家讲坛》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感召力,其传播的学术内容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易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焦点,也有利于听众与专家之间的直接沟通。以《百家讲坛》中播出的老子的《道德经》

为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更是以往学术界的专宠和少数专业人士涉足的精神瑰宝,其精神内涵之丰富、其语义文字之难懂也就可想而知。《百家讲坛》所开设的“道德经”、“易经”、“论语”、“黄帝内经”的讲座,无疑是一组品位极高的国学系列讲座,它使生活于国学边缘或外延的人群也有了享受高雅文化的机会,从而修改了人们把电视仅仅看成是休闲娱乐渠道的传统看法,此节目所引起的关注则更加说明公众对于高雅文化的学习热情。更有一个侧面的例子可以证明高雅文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那就是发生在《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阎崇年身上的“掌掴事件”,虽然这一极端的做法应当受到指责,但却从反面说明公众对高雅文化一样的关心、一样的动情、一样的激愤。于是,受公众的热情所鼓励,各种学术性节目本着“学术一样让你听懂”的宗旨,带着一种求索、谨慎而又顽强的敬业精神,纷纷在电视媒体这个平台上展示着学术的魅力和思想的高度,同时也开始了学术性节目不平凡的行程。正如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所言:“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的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但这种悲壮的探求最终换来了公众的认可,也换来了电视节目中高雅文化品位的进一步升华。四川大学研究生史挺在他的论文里称赞说:“它(《百家讲坛》)的兴起,带来了中华古老文明中早已被人遗忘的故事和精神,使几乎被金钱腐蚀和商业拥抱的中华大地上开始有了新鲜的火种和在远古记忆中温暖而动人的气息。”

提升了社会各领域对学术知识的利用

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电子化传媒时代,在中国,电视作为一种拥有数亿公众的强势媒体,在文化传播以及价值导向方面的作用堪称一呼百应,无与伦比,电视早已成了教化民众、提倡新生活新理念的最好平台,也是作为文化精英的现代知识分子表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生活的权威解读和价值取向的最佳平台。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通过《百家讲坛》这一平台成了公众耳熟能详的学术明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精英系统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使某一学科的知识引起了更多公众的兴趣,更使得这一专业知识的使用价值得以迅速扩大,使之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的机会大大增多。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于丹的“论语”讲座。《论语》本是产生于春秋时代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观念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受到后世学者的强烈追捧,北宋宰相赵普创造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精辟之语,更把《论语》捧上了政治教化的高度。而《百家讲坛》里于丹对于《论语》的精彩演绎,更把孔子的智慧讲得悬念迭起,把一个原本古老而远离生活的思想体系演绎成了鲜活的、与现代生活密切对接的智慧之源和生活宝典。在于丹的旁征博引之中,公众重新认识了《论语》的价值,也认识到了国学的价值,从而掀起了各行各业读《论语》的热潮,这从于丹在中关村签名售书时,读者排队至十几里长的盛况就可以得知。同时,因为《百家讲坛》中关于《道德经》的讲座,掀起了全民对道家始祖老子的热情,许多城市的公交车里出现了老子和“道德经”的宣传画,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程,并要求学生齐诵“道德经”,也推动了“国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小学课堂的步伐。而《百家讲坛》关于《黄帝内经》的讲座,也把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讲解得头头是道,乃至于《黄帝内经》这门古代医学专业文献迅速地推广至全社会各个人群中,带动了全社会对于中华医学文化的关注和钻研。而目前正在不断延伸的对于《弟子规》的研究热情,也与《百家讲坛》的《弟子规》讲座有关,据说目前有许多企业家正在把《弟子规》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根据《弟子规》制定本企业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本企业职工的言行。由《百家讲坛》所掀起的国学文化热,直接带动了出版业、旅游业及多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关于《论语》类书籍的发行已突破150万册,根据《百家讲坛》的模式而设计的国学教育软件正在各大书店热销,这些学术性节目在创造了国学热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提升了学术知识的美感效果

电视学术性节目讲解的多是与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纯学术内容,要想更生动、浅显地了解这些学术知识,就要调动多种电子手段,适当地加入一些动画制作和电脑技术,而这正是电视传媒的优势所在。动画制作手段使学术性节目中抽象的物质变成了眼睛可以看到的图像,从而满足了公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如《探索?发现》中讲到的许多宇宙中确实存在,而人的眼睛却看不到的物质,如粒子、光速、黑洞等;如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古代的战争场面和灾难场面等,涉及这一方面内容时,电脑制作的画面能够重现和还原历史画面,或者将原本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受众对传播内容可闻、可视、可感,并通过生动的画面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宇宙大爆炸”节目中,大量关于宇宙运动的场景都是通过动画手段来完成的。这些高超的动画手段不仅展示了科技的魅力,也赋予了被摄主体丰富的色彩、曼妙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同时根据需要实现声、光、电、影的补充表达,营造了神秘的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在生动地传播学术知识的过程中,节目的美感效果也大大提升。

梅罗维茨曾提出“新媒介,新情境”的理论,他认为“新情境,新行为”重新形构和组织了信息情境,也必然会重新形塑和规范文化的各种因素,并影响到人们采取新的传播方式。

综上所述,学术性节目就是电视媒体与学术知识这两个远距离的学科之中的平衡点,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中,媒体永远是人们未来生活的导向,它能够将看似难以相融的两极结合在一起,学术性电视节目就是极好的例证。随着公众对知识需求数量的提高、对知识需求品位的提高,学术性电视节目将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学术性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造,使其成为永恒的经典,就是未来学术性电视栏目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