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电影业的商业化运行操作

时间:2022-05-09 10:59:00

小议电影业的商业化运行操作

摘要:电影产业化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必由之路,《英雄》的商业化的成功运作使我们越来越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的制作。本文通过对2002至今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的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总结,并结合张艺谋成功的商业化制作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分析中国电影产业在商业化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融资、宣传制作和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从电影产业中的营销,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树立电影和导演的品牌观念等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发展;商业化制作

投资推动市场随着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仍在转型期中。中国电影产业从原先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型,由于媒介的特殊属性,电影产业转型速度依然是比较慢的。

一、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发展概况

2002年以来,进入产业化改革快车道的中国电影业,也连续六年在产量、票房、综合收入等主要指标上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电影国家。与此同时,电影的社会影响力继续扩大,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重视电影的影响力价值而不仅仅关注产品有限的影院票房。2007年,中国电影在进口片的巨大压力下继续良性发展。

(一)年度数字

根据统计调查中国电影的产量和票房收入是延续了6年的高速发展。

1.影片产量再创新高

国产故事影片402部,在动画片、纪录片、科教片、特种片等片种摄制上也出现了像《宝葫芦的秘密》、《勇士》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2001年-2007年,国产电影累计1532部,平均年产219部,连续第7年实现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达26.5%,2007年的故事片产量是2001年的4.6倍。此外,CCTV-6拍摄的高清数字电影也达到了122部。

2.电影票房综合收入突破67亿

2007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达33.27亿元,电影综合收入(包括内地票房、海外销售及票房、电影频道广告等项收入,不包括未统计在内的音像收入和其他授权收入)达到67.26亿,均创历史新高。2003年-2007年,中国电影各项收入指标连续出现大幅增长,其中票房收入年均增长35.05%,四年累计增长3.5倍;电影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7.95%,四年增长3倍。较之美国电影最近5年票房年均约4.3%3的增幅,尽管中国电影市场总规模小,但平均增幅却是美国电影工业的8倍以上。

3.院线和影院建设稳步发展

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内地院线共有影院1427家,银幕数达3527块,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从2002年院线制推行以来,内地院线影院数量增加了40%,银幕数增加了92.3%,银幕数量增长高出影院增长52个百分点,影院平均银幕数量达2.5个,影院继续走向多厅化。[1]

(二)年度制作

电影产业中的联合制作和多元投资成以为趋势。

1.行业核心逐渐形成

目前,国有制片机构主要包括中影、上影、长影、西影、峨影和珠影六大电影集团以及八一厂和20多家省级制片厂。据2007年前11个月获得公映许可证的234部影片的统计资料显示,7国有制片机构共参与影片生产93部(大量为联合制作,独立生产极少),占生产总量的40%。其中,中影集团及其子公司参与制作影片共23部,占国有厂制作总量的24.7%,在当前中国电影制作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上影集团参与影片5部,长影9部,西影集团3部,潇湘集团9部,峨眉集团3部,珠江集团1部,八一厂2部。在小型国有厂中,山西电影制片厂以8部位居第3位。国有制片机构除中影、上影外,其他数十家国有制片机构的影片基本不能进入全年票房前30。此外,在上述234部影片中,民营制片机构参与达181部,占77%,民营制片公司已成为电影制作的主体力量。但这些民营制作公司中有持续生产能力的仅1/3,近七成企业不仅是“单片公司”,而且制作的大多为低成本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影片。

2.合作制片已成趋势

在制作模式上,由两个或更多的制作主体联合出品逐渐成为常态。在所统计的234部影片中,44.6%的影片为联合出品,共104部。其中,国有制片机构之间联合出品10部,占4.3%,以中影集团与电影频道之间的合作为主;国有与民营联合出品45部;民营与民营联合出品49部;与海外及境外机构的合拍片24部,占10.1%(其中,与香港合拍16部,境外资本参与6部,而这一数据在2007年出品的402部影片中,增加到50多部,合作国家和地区近20个)。2007年11月至12月上市的三部票房过亿的影片《色?戒》、《投名状》、《集结号》均为合拍片。2007年,美国迪斯尼公司首次在中国参与合拍,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香港先涛电影娱乐有限公司共同制作了动画/真人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取得了市场成功,成为继哥伦比亚公司之后,又一个投资中国电影的好莱坞大公司。而内地制片机构近两年来“入股”大片制作已蔚然成风。据报道,参与《赤壁》的国内投资商已达15家之多,不仅有北京紫禁城这样的传统制片机构,还有成都传媒集团等初次涉及电影业的机构。“掺和大片”不仅可以获得丰厚回报,还有助于企业品牌建设,因而被许多不具备大制作能力甚至不具备制作能力的公司视为一条发展捷径。此外,单一制片主体的影片基本为小成本电影。

3.中国电影进入资本时代

一直苦于资本匮乏的中国电影产业在2007年终于迎来了一个资本时代。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给予了中国电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机会。当前在中国电影制作格局中,不同生产主体、不同类型的电影产品其制作资金,除传统的政府以电影专项资金、影视互济基金、进口片发行收入提成、重大题材影片专项补助等各种或明或暗形式给予直接或间接投入以及企业自有资金外,还出现和发展了一些新的融资渠道。2007年的资本运作来源主要包括四方面:PE(私募股权投资),上市融资,VC(风险资本),实业集团。在2007年,IDG、红衫、SIG等风险基金,分众传媒、华友世纪、嘉禾股份等上市公司都与中国的电影企业发生了密切联系。而中影集团、华谊兄弟、保利博纳、光线传媒、橙天娱乐等公司则因为其成良好的电影业绩和规范的企业运作,受到了这些资本的关注。

(三)年度发行

1.发行公司三足鼎立

发行整体格局在基本维持国有、民营两大阵营的同时开始出现重要变化:一方面,民营公司的实力,尤其是其中佼佼者保利博纳出现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有香港背景的发行公司悄然突起,开始成为内地电影发行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

2.海外推广初见成效

目前,多数国产电影还缺乏营销基础,缺少营销资金、营销策划及执行能力,但2007年,几乎所有获得市场成功的影片发行都在关注度传播、档期选择、差异性传播、口碑传播、联动传播、影响力传播等方面体现出了不断创新的整合营销意识。《爱情呼叫转移》系列作品借助中国移动所进行的新媒体营销,以及通过资源交换借助多种媒体平台进行的定向营销取得良好效果;中影集团为推广《赤壁》做了150分钟的电影拍摄现场的直播报道;而《集结号》则在创造了釜山电影节开幕式7000人冒雨观看盛况之后,又在北京工体举行了长达3小时的“百位明星,万人观影”的首映庆典。在今年取得历史性成绩的暑期档营销推广与互动促销上,院线公司和影院积极与电信、银行、保险、大型百货商场等合作,利用社会及各商家平台,用手机、短信、银行卡等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传递电影信息,扩大电影广告渠道,增加了电影信息的社会受众面,并最终实现了观众群的急剧扩张。与此同时,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等机构继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国产电影推广活动,组织多家发行公司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戛纳电影节、第27届美国电影市场(AFM),举办第三届好莱坞中国电影节等活动,拓展了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2007年9月,随着中影网电影输出频道、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网的开通,我国首次通过网络方式以中英文双语向世界全面、规范地宣传中国电影,为中国与国际电影采购商、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以及关注中国电影的境外人士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运作中的问题

2003年,进口大片进人中国第9个年头,张艺谋以一部《英雄》开始了向商业片的进军,创下2.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击败了所有进口大片,让中国电影人为之一振,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3]

(一)商业化运作投资不成熟

在我国,电影投资尚未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电影产业外商资本虽虎视眈眈但又踌躇不前。我国的投资家并不缺钱,缺少的是赚钱的机会,我国的银行储蓄额和储蓄率都是很高的,但投资者必须看到盈利前景才可能进行投资。2002年的《英雄》的成功投资运作让我们对融资有了很大的关注。

可是融资方面,我国电影行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主要通过五项经济政策扶持民族电影。2002年,中央影视互济资金用于电影创作等方面的资金达7645.2万元,地方21个省市影视互济资金3955万元,电影频道用于电影的资金达到1.5亿元。2002年全年拍摄的100部故事影片中,政府资助的就达71部。这说明,制片厂自身投入和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还明显不足,使得制片规模较小。[4]很多内地电影制片、制作商延续着“小作坊”式的融资状态,结果更多的投资人只能选择把钱攥在手里,而银行也只愿意和有实力的大制片公司合作,很少投给某个单片。

(二)商业化运作宣传策略落后

以前,一部影片的宣传主要有电影发行部门完成,但发行部门对宣传的投人也是非常谨慎的,他们宁愿少花宣传费,拿更多的百分比来保住饭碗;制作部门一般不会考虑影片的市场如何,只要能够完成国家的计划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对影片的整体的营销策划,未雨绸缪,那似乎是天方夜谈。而影院在宣传上有很多的局限性,它在短时期内、小面积里的极尽能力的宣传也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影片的影响力与宣传促销的投人资金、时间、发放范围等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就造成了三个部门互相推托、互不承担职责的电影宣传的混乱状态,也就影响了票房的回收从而造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致使影片进人了恶性循环中。[5]

很多的炒作宣传往往只有一些团体会获益,要么是发行方,要么是制片方。与美国的电影产业市场相比这是远远不够,单方面的获益早不能满足电影投资中的回报,而中国的电影产业面临的却是这样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多数的影片不能收回自己的制作成本,这就大大的影响了中国电影导演的制作热情,从而影响到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6]而张艺谋就不同了,他的每部商业大片会带动了很多行业同时获益,发行方、制片方、投资方、影院,甚至还包括广告业和其他商业品牌,造成多重盈利局面,其宣传攻势堪称罕见。

(三)后电影产品的商业化开发不完全

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是大投资影片第二项行之有效的生财之道。电影中的相关元素可以作为音像、图书制品出版发行,作为广告、商品推广,也可以作为关联游戏软件开发;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同类产品开发和授权……如今,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这已经成为一个和电影相关联的更大的产业。电影的制片商可以联合出版商、音像商、玩具商以及相关的广告、游戏、日常用品商形成一个所谓的“大电影产业”。[7]

而在我国,影片收入的绝大部分要靠票房,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后电影产品开发等,仍是待开垦的处女地。2003年,我国部分电影产品出现了音像市场和其他媒体市场经济效益上升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整个电影相关产业开发链条还远没有完全形成,多数电影产品的后开发和相关开发依旧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后电影产品开发刚刚起步。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的电影票房总计达到7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仅占总利润的27%,其余73%的利润全部来自于后电影产品。相比之下,当年中国电影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其中后电影产品总产值仅占24%,电影票房收入仍然是影片的主要盈利模式。我国后电影产品开发乏力,造成电影产业链盈利模式单一,单一的票房收入往往使得很多影片入不敷出,无法收回投资成本。[8]

在美国,影视产业之所以在商业社会里居于高利润产业的前列,是因为它的赚钱的方法不仅在于票房收入,其相关产品的收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星球大战》系列在全球造成的“星球”效益早已超出了电影和音像制品,涉及到漫画、卡通玩具等的造型版权及其他相关产品。“E.T.外星人”、“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系列等我们熟知的形象也早已变成“印钞机”,产生源源不断的收益。有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70亿美元的国内票房收入,其份额仅占美国电影产业的27%,“电影后”收入占73%。如此算下来,在美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的收入往往是一部电影票房收入的2至4倍。[9]

三、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运作发展的对策

(一)借鉴国内外电影投资成功经验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投融资体制的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电影定位为产业之后,必须要有资本和金融的支持才能推动这个产业的迅速发展。其中,日韩,印度的投融资措施较具特色。

在过去,印度政府长期把宝莱坞归于二等产业。1999年,经过电影团体游说几十年之后,印度政府把电影业列为正式的产业,这使得在印度奇特的控制型经济体系有了正式的名分,并首次能合法地得到银行贷款,能发行债券和得到安全保障。这个举措不仅使制片商有可能获得外资,而且还使人们可以按15%的年利率从银行贷款。过去制片商向国内银行贷款的年利率为48%,如今15%的年利率意味着可大幅度降低电影的制作成本。2001年4月,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成为首家进入电影融资业的银行,这家银行已为14部宝莱坞电影提供了1350万美元的贷款,至今没有受到任何损失。此外,印度政府还从税收上对电影业进行扶持。从2000年开始,新德里宣布废除向新型的综合性影剧院所征收的高达100%的娱乐税,这意味着这些影剧院的票价将下降一半左右;而电影放映商从减税计划中得到的实惠将在未来5年内为印度新建450家综合性影剧院,这将是印度首批现代化电影院,而目前绝大部分破旧不堪的12000间电影院将得到良好的修缮。此外,2000年,在同美国好莱坞多次谈判后,印度政府成立了外资投资管理顾问委员会,监督和管理国外的任何投资。同时颁布法规批准外国公司可以直接投资于印度电影业。2001年还补充规定,外资投资可以高达100%,并且可以包括投资、生产、发行、公开放映等。

在中国,除了《英雄》的成功融资以外,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的另一作品在融资方面也是成功的。“中国最大牌的导演张艺谋从银行业巨头渣打手中获得融资,用于新作《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制作,这在中国内地电影单片融资市场上简直是凤毛麟角。不过,渣打不愿透露具体的融资额度和对回报的估计。”《世界财经报道》如是说。由此我们足以看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融资是成功的。著名的电影制片人江志强,当年监制《卧虎藏龙》时,都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来游说好莱坞提前支付1500万美元预算的一半。而如今由其与张伟平监制的张艺谋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以预售合同融资的方式获渣打银行融资。但渣打以保密协定为由拒绝透露具体融资额度。

(二)重视中国电影产业中的营销

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宣传只能作为一种策略,不能成为一部电影的根本。影片自身品质是第一位的。任何的炒作和宣传都是外因,都要根据影片本身的条件进行。换句话说,一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品质已经决定了一切,电影营销推广者们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和利用这些潜在的因素,获得市场的成功。但是对于同一部电影来讲如果没有电影营销,市场上就没有人知道,那么再好的电影,也只能是零。在营销中我们必须注重以消费为导向,树立市场形象,运用现代化的电影营销手段强化电影院线营销的整合。电影制作、广告策略、市场调研、宣传炒作、公关活动、促销手段等,要在统一有序的经营运作下,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整合力量,才可取得真正的商业化制作的成功。[10]2006年的12月14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国人的一片期待中轰轰烈烈地上映了,影片以场面的恢弘、演员表演的到位、服饰的华丽等满足了人们的观赏欲。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仅是影片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奇观,还有它在宣传、策划、营销上的完美表现,这些奇特的计谋使我们在影片放映前,就把目光牢牢的盯在这部影片上,真正做到了兵家所说的“不战而胜”,给其他电影的发行上了很好的一课,那就是:让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全都为实现自己的理念服务。

1.利用影片自身的有利之处

首先是音乐策略你可能还没来得及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片子,可你一定已经听过周杰伦所唱的影片主题曲《黄金甲》和《菊花台》。《黄金甲》一曲有强烈的重金属风格,霸气十足,让听众提前感受到了影片中的豪迈激昂。《菊花台》则温婉如水,影片中哀怨的情僚也得以体现。两首歌相得益彰,加之周杰伦的人气,可以说,影片还未上映,“黄金甲”已到千家万户。这种“未见其面,先闻其声”的宣传方式省钱省力,而且效果颇佳。

再次是强大的明星阵容。现在社会里明星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周润发、巩俐、周杰伦、刘烨、陈瑾等演员可以说足以调起观众胃口在人们心中是重量级别的演员本身就做到了为影片宣传的作用。

张艺谋电影的票房神话始于《英雄》。除明星、情节等因素外,《英雄》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胆独到的色彩运用和唯美华丽的场景。而《十面埋伏》延续了这种风格,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格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部影片的真正主角是张艺谋一向擅长的色彩运用。无论是影片中的场景还是海报中的任务形象都在夸张的凸现影片的主色调一一金黄。在如此有视觉冲击力的宣传之下,视众当然会有走进影院。

2.影片的宣传要有策略

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公映前一个月宣传计划正式启动,包括包机宣传、音像版权提前拍卖、盛大首映式,仅广告投入就在1000万元以上.为这些宣传炒作,新画面公司创下了多个之最:最昂贵的首映式;600余家各国媒体到场的最大宣传阵容;最史无前例的是包机宣传;最严格的进场验证方式(通常好莱坞的电影首映式会采用这种方式;最令人意外的是音像版权拍卖天价)。

我们知道《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宣传活动是从北美率先拉开帷幕,这也成为中国电影百年来第一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华语电影,并且开创了从北美市场最先发起宣传攻势的先例。而宣传的时间也在圣诞前夕,大有抢占北美圣诞档之意。在国内,《满城尽带黄金甲》无疑是当年贺岁档中最为强势的影片。这样绝佳的宣传时机使影片的宣传效果最大化,为高票房创造了可能性。[11]

(三)重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与保护

“中国电影人如何运用智慧,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中创造属于中国电影的品牌,并长时间的保持品牌的鲜活,将是后电影产业产品开发所应考虑的基础问题之一。”[12]要实现后电影产业产品的有效开发、健全电影产业链条,可以从充分吸收进口分账大片的后产品开发策略做起。我们利用进口大片的品牌优势,针对受众的消费水平及其特点,推出后电影产品,不仅可以挖掘大片的附加值,还可以为国产片的后电影产品开发研制提供借鉴作用,对我国影片以及后电影产品走向全球也益处颇多。在上海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新闻会上我们看到了影片衍生产品,是一个玩偶,根据周杰伦的形象所做的玩偶,这是我们中国第一次开始有电影玩偶出现,从过去张导指导的《十面埋伏》都没有做这样的延伸产品。而今天《满城尽带黄金甲》刚和观众见面的时候其实也预示着我们的中国电影更有亲和力、影响力,和我们普通民众结合的更加深入。这个形象是根据周杰伦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当中的形象设计的,技术采用了最最先进的德国技术,现在一共做了有限量的版,一共2008个。并且在当天的新闻会上抽出幸运观众。

同时“加快立法步伐,严惩盗版、侵权等违法份子,保护电影的知识产权,使后电影市场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成长。”[13]盗版问题是中国后电影市场中的顽疾,要根治盗版问题,至少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保护艺术家知识产权的反盗版法,对盗版者严加惩治。二是降低后电影产品的成本,提高后电影市场的运作效率,使盗版者无利可图,找不到市场空白。三是普及反盗版法,使反盗版法深入人心,并在法律上规定使用盗版产品者也视同违法。

(四)树立中国电影及导演的品牌观念

说起奥斯卡电影,不如直接说是外国电影,现如今很多国外电影中都有些关于中国的话题。《功夫熊猫》中的那只从梦工厂诞生,于去年6月踏上中国领土的熊猫,因其对中国的象征意义,还在国内引起了些争议,无意中触碰了某些神经衰弱的爱国者那根松软的弦儿,霎时间又紧绷起来。抵制,请愿……还恨不得把梦工厂和斯皮尔伯格的八辈儿祖宗都撤出来。在我看来,给个动物身上烙个国籍的标签,实在显的荒谬。这片子里最主要的元素还是中国功夫。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挖掘属于中国自己的风格,元素,那么在电影产业中必定会有更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已经成功的电影以及中国导演的身上看到一些证实和希望。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成功在某一程度上说是张艺谋品牌的成功。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代号“美洲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十面埋伏》、《幸福时光》到《英雄》,张逐渐使中国的电影产业走入电影营销时代,尤以《英雄》为标志,而在一系列的影片在观众心中留下深深的记忆后,张的个人品牌也成中国电影界的神话。当下人们期待、追捧《满城尽带黄金甲》,倒不如说是期待、追捧张艺谋,在现代好莱坞名导演的品牌电影已形成规模。中国名导演也不乏其人,像陈凯歌、冯小刚、谢晋等等,但他们制作电影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模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制作和营销为中国电影界提出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国迫切需要品牌导演和品牌电影,这样中国电影才能有出路。

(五)培育和发展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

21世纪的电影市场应是多种市场的大集合,是影院电影、电视及网络、家庭影院、商品开发共处一体又各自为政的立体市场网,这是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电影必须拓展和成熟的新路。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电影法规、政策来保证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14]

中国电影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电影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竞争的、公平的电影体制,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电影大国。因此,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各种行政干预、行业垄断下的地区割据局面,建立各种形式的发行方式,使这些方式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有利于调动制片企业、放映发行中介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电影生产力,使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各个环节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只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电影业的三个环节才能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通过行政政策、制度安排、财政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电影的市场空间,逐渐形成“广告收入——影院票房——海外版权收入——音像收入——付费电视播映收入——开路电视播映收入——授权产品——演艺收入”的纵向市场链条和“内地——港台——亚洲——欧美”的横向市场格局。

(六)向国际市场迈进

国际市场版权的收入直接决定中国独立电影生存的命脉。将影片直接打入国际时常将直接改善中国的电影投资环境,年轻的导演才更有可能出来。建立这样的国际通路是很长远的事。而中外合拍、联合投资是以双方认可的比例和方式完成地区版权预售。发行和投资从根本上讲是相通的,中国电影业通过合拍打开市场是一个行得通的商业模式,如同其他制造业一样,中国电影制造也可以成为世界电影生产的梦工厂,“MadeinChina”将不仅仅在普通消费品领域影响全球生产成本,也将在影视制造工业给知识产权产品的投资人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15]

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导演的最新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于08年12月22日在多伦多和温哥华上映,该片被中国推荐参加角逐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本片导演张艺谋认为海外电影市场很大,但是国际市场现在只接受中国古装动作片这样很窄类型的电影,而且还要挑拣班底、明星。他认为目前只能用这种国际市场认可的类型去吸引海外市场的注意,先把这类电影发展稳固了,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其他类型的中国电影。

进入WTO之后,我们将要面临的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而作为整合营销的中国电影业,不仅仅要利用自身电影产业的内、外部所有资源,而且更要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在利用国内各种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这样才可以把“蛋糕”不断做大,也才有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结语

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坎坷的过程,而中国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制作也只是刚刚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远远不是这里所能概括的,我所研究的仅仅是我能够注意到的几点。但我相信通过中国电影人共同的努力,不远的将来,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的制作必将迎来他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尹鸿.詹庆生2007年中国电影备忘[J].电影艺术,2008(3).

[2]俞志达.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3).

[3]张勇,郑品海,黄沛.美国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J].电影艺术,2003(4).

[4]李黄晋.《从满城尽带黄金甲》看中国电影市场化的逐渐成熟[J].电影评介,2007(2).

[5]林密.什么样的中国电影赚钱[N].中国电影报,2005-3-20.

[6]李磊.中国大片的商业化探索[J].经营管理者,2006(07).

[7]张江艺.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待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J].电影艺术,2005(1).

[8]苏蕾.商业化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途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9]郑代玉.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6.

[10]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

[11]李向阳.中国电影营销模式现状研究[J].戏剧丛刊,2006(1).

[12]陈墨.电影商业化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J].大众电影,2006(4).

[13]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M].黄光伟,邓盛华,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66.

[14]RoyArmes.ThirdWorldFilmMakingandtheWest[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56.

[15]AlanDudes.FileWorld[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