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内外节目策划区别

时间:2022-05-08 04:03:00

小议国内外节目策划区别

摘要:中国电视业作为一个潜力极大的电视产业市场,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媒体的目光。美国是一个电视产业大国,早早地把目标锁定中国,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美国的电视节目开始陆续登陆中国电视市场,但因为地域文化差异及节目本身制作的方式的不同,受到了中国观众的不同对待。本文以央视从美国引进的电视剧《绝望的主妇》和2005年度中国收视率极高的《超级女声》为例进行论述,从而分析外来电视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的不同境遇,以此为以后的电视节目制作者在引进国外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作为借鉴。

关键词:中美;电视节目;电视制作

英国作家奥威尔在其著作《1984年》中写道,由于电视的发明,到1984年,世界将成为一个由电视控制的时代。在这本书出版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拥有电视播放和接收设备,当时能够看电视节目的民众寥寥无几。作家的预言自然被当成无稽之谈和异想天开。但是今天,电视的日益普及已使得电视强大的威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1]目前,在中国部级、省级、地方级电视频道不断涌现,电视节目的推陈出新,各种以满足电视观众口味,取得电视台高收视率为最终目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要从中脱颖而出,吸引绝大部分观众的眼球,是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努力方向,要从这场收视率的竞争中胜出,就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因此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取其所长,提高本台电视节目收视率成了现在各电视台的首选。但是在这场“进口”的比赛中,并不是所有的引进节目都得到了预期的效果,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下,并不是外来的、打着madeinAmerica标签的节目就会受到欢迎。

一、《超级女声》节目对《美国偶像》的制作改版及比较

2005年度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是由湖南卫视主办的一个民间选秀性质的电视节目,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超女”、“PK”成了中国一个时代的特有代名词。引起广大观众如此高注意力的电视节目其实并非中国本土原创,《超级女声》最原始的制作,到其节目环节的表现样式都是模仿美国季播真人系列剧《美国偶像》。但是《超级女声》在《美国偶像》原有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传统文化,从而进行了一定的包装改造,变成了一个符合较多中国观众口味的电视节目,这就是《超级女声》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也给了中国电视一个很好的启示。

(一)节目的流程设计

每年五月到第二年的二月,《美国偶像》节目组开始在全国报名参加比赛的数十万人中选100人,然后在100人中选50人,第二阶段的比赛开始在电视台有选择的播放,选手用的是清唱。在从50人到10人的筛选增加了音乐、灯光的舞台,电视是全程播出,并对选手的家庭背景、日常生活都有介绍。到了最后10人不光是全副武装的音响设备还有几千名的现场观众,随着整个比赛的进行,观众也从最初的年轻人逐渐延伸到各个年龄各个阶层。最后10名选手的比赛是最牵动人心的,因为制作人把最后这10个人的生杀大权交到了观众的手中,在最后的10周,每周淘汰一个选手,这就不是由评委决定了,而是由观众电话投标选出,直到最后两位对阵,而在他们对阵前的一段时间里,电视台出资让他们外出宣传,声势很大,在他们最后较量的那一夜,两小时内两位选手的胜负由电话投票的票数决定。《美国偶像》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收视率在美国达到28.0%。《超级女声》的整个节目流程大致都是照搬《美国偶像》的流程设计。

(二)《超级女声》同《美国偶像》节目制作的比较

《美国偶像》的巨大成功,使《超级女声》的节目创作组意识到其创作理念在中国的可行性,在这同时也考虑到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进而有选择的借鉴学习。因此两者间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1.节目设计的主旨不同

《超级女声》主旨是将唱歌比赛作为载体来打造一个大众娱乐的舞台,首先强调的是大众娱乐精神,其次是选出受观众欢迎的偶像。从海选到最后超级偶像的成形,全部以一种电视节目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一个阶段形成一种收视习惯,形成一种约会意识。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观众们对此肯定是来者不拒的。另外,观众的电视视角,也从观众席改到了侧幕旁,更加进了一步的了解参赛选手,使得选手更加贴切,视角变了,观众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样的视角只能从纪录片中体会到,新角度的体验会让他们觉得新鲜、刺激、兴奋。观众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全新的乐趣,随着观看队伍的不断庞大,听着身边人群的谈论,任何一方的异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将自己置身其中忽左忽右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情感和立场。

2.节目设计的形式不同

《美国偶像》和《超级女声》两者相比较,《美国偶像》的目的是选出超人气偶像,而中国由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从其形式上可以说是一种大众娱乐活动,一个合家欢的电视节目。它舍弃了《美国偶像》选偶像的本质,强调全民卡拉OK的大众娱乐概念,使得节目本身表现得更加常规化,以满足中国观众收视习惯和需要。在最后的决定性比赛中,观众还可以通过短信等形式给自己所钟爱的选手投票支持,以一种现在比较普及的形式,拉近观众与选手之间的距离。

3.节目设计强调情感的加入

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是捕捉生活中动情处,人与人之间讲究温情的体现,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尖锐,事事都会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这明显与美国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超级女声》节目设置组舍弃了“美国偶像”过于惨烈的淘汰赛制,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强调情感互动,即使是在淘汰选手的过程中,还是处理地比较温和的。《美国偶像》的目的是通过高度关注的节目,选偶像,在节目中放大的是淘汰的过程和节目的惨烈,在海选和晋赛的过程中呈现评委的无情淘汰,在最后的淘汰赛中所体现的是更加残酷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显然同《超级女声》这样一个以大众娱乐目的的节目不适合,再加上中国观众对纯音乐的关注热度的维持远不及欧美观众,因此《超级女声》对此环节进行了修改。中国人心向善,同情弱者,对一切煽情的东西从来都是来者不拒,《超级女声》很好地把握了中国观众的心态,在比赛过程中,将选手与选手、选手与家人、选手与观众的情感部分放大呈献给观众,这不仅满足了观众在情感上的需求,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淡化因淘汰对节目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超级女声》学习了美国的先进方法,对其热播节目通过操作实践和市场考验的经验,有选择的学习,避免走弯路,更快地找到了符合观众欣赏心理和市场效益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向。

4.有选择的借鉴《美国偶像》的评判模式

《超级女声》的成功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借鉴《美国偶像》独特的评判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每年五月到来年二月,《美国偶像》剧组都会专门聘请一组评委在美国各地选材,评委们面见了数十万报名者并听了他们的歌,他们从几十万人里挑出100名来,在这个挑选过程中,评委只听清唱,在电视上也只有选播。观众们都说四位评委丝毫不留情面。其中两个是流行乐界有名的心肠冰冷,口齿刻薄的人物,另外两位虽然偶尔唱唱红脸,但也不常安慰参赛者。他们坐在评判桌后,面对着怀着梦想的年轻人,毫不留情,很多人在唱完第一句就被不客气地打断。许多歌手时哭着从考场出去的,观众认为他们太残酷无情,但面对摄像机,犀利的批评是刺激观众,提高收视率的最好办法。但是04《超级女声》在设计之初采取的就是美国式的评判方式,但结果并不是太理想,中国观众普遍反映无法接受。因此,《超级女声》在接下来的判定模式中,在《美国偶像》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标准的评判风格。

在安排评委的设置上,05《超级女声》延续了《美国偶像》的个性风格,每个评委个性十足、性格各异,用最直接的语言来表达对选手的看法,但摒弃了《美国偶像》评委对选手的苛刻和调侃。毕竟中国的文化传统讲求含蓄,这同美国的开放式文化不同,如果照搬势必会对电视节目造成负面影响。还有一点就是参赛者同观众的道德标准和心理底线是电视节目制作必须死守的东西,所以,这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评委设计:三个评委,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一个和稀泥。评委们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本身的个性来点评选手,用的一定是最直白、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不拐弯抹角、不用专业术语、不会包容选手,话语尖锐不尖刻、直白不深奥、幽默不讽刺。在人数的设定上,三人既具有代表性,又有其公平性,人多了反而会偏离定位,个性就不会那么鲜明,就不容易被观众记住。评委往往又是两男一女的设计,这也正抓住了中国人潜意识——女性天生就有爱的光芒。另外,“超女”借鉴美国式的评判模式,就是在选拔出来优秀选手进入决赛后,专业评委不再对选手的去留留有话语权,这种模式无疑给一直在侧幕跃跃欲试的观众注入一支强心剂,借助场外观众的力量,来给他们所中意的选手投票,这可以所达到了一种商业炒作的及至,是“超女”成功的有一大制胜法宝。

《超级女声》的巨大成功使得一系列电视跟风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从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到上海卫视的《我型我秀》都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超女”的运作模式,同时也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秀出自己,勇敢地站在舞台上表演自己成了一种证明自己方式,从中可见“超女”的巨大影响力。

二、《绝望的主妇》在中美收视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2005年度,在美国周末档电视剧收视率最高的,是由美国ABC公司推出的电视系情景喜剧《绝望的主妇》,中央电视台将这部载着超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引进中国,希望得到中国电视观众的认可。但是,当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后,收视率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惨遭滑铁卢。

央视八套自从在十点档推出了韩国百集系列电视剧《看了又看》,得到了很高的收视率后,央视趁着势头马上引进了美国热播电视剧《绝望的主妇》。这部戴着艾美奖,全美收视冠军头衔的电视剧,在央视八套播完第一季23集,但是收视率并不理想,该剧在中国的收视率只有零点几,这与在美国播出时的大热形成了强烈反差。

(一)节目文化差异导致收视率的差异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讲求更多的是亲情,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智性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中国观众感觉到与该剧有很强的距离感。《绝望的主妇》之所以在美国走红,是因为它集中展示了一些社会现象,剧情包含了谋杀、家庭暴力、婚外情、同性恋、吸毒、自杀等内容,中国观众看这样的内容,缺乏共鸣和体验,自然不能提起兴趣。比起另类的美国主妇,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差不远的韩国主妇家中发生的事情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婆媳关系、母女之情以及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看起来更能吸引中国的主妇们。其实就内容而言,《绝望的主妇》绝对不比韩剧差。该剧对情感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直白,人物个性非常鲜明,与含蓄的国内剧和冗长的韩剧不同,这也是一部分观众热衷于该剧的原因。

(二)播出的方式存在的差异

中国的电视台播放电视具有连续的习惯,央视一天三集连播,一周左右,这部电视剧就播放完毕。《绝望的主妇》在美国的播出时间安排是每周一集,每集中隐含的秘密,给了观众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剧情、猜测谜底。浓缩的剧情很快引起观众的热烈讨论,形成一个舆论环境。而央视这次虽然播的是美剧,但并没有改变播韩剧的习惯,大批量的播出集数,不但削弱了电视剧的神秘感,还降低了观众讨论的热情和兴趣。韩剧的宣传在中国最重要的是“口口相传”,随便就是一百多集的韩剧,就是错过几集,也不会影响剧情发展的进度,观众也可以比较容易和之前所看的剧情接上。韩剧超长的剧集,让观众们有足够的时间相互推荐、讨论。《绝望的主妇》的收视尴尬就在这里,每日三集的速度让只有23集的剧集,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就播放完毕,观众们还来不及去相互讨论,目光就又被新的电视剧所吸引。如果能改变播出形式,相信《绝望的主妇》收视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三、中国电视节目在求同存异中发展

中美电视节目制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电视节目开始涌进中国电视市场,面临国外电视节目的冲击,中国电视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但这同时,中国电视业同样也面临着契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与美国等一些国家几百年的历史不可同日而语,一些载着国外文明和传统的电视节目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中国电视制作人应当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实际国情,设计出一批有中国特有文化特色的节目,在引进国外优秀电视作品时,对其进行适当改动,使之符合中国电视观众的品味。《超级女声》的节目制作人员在这方面的改进是相当成功的。

对于中国的电视业来说,美国等西方电视发达国家,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如美国电视产业化操作模式、电视节目的特色编播和频道的专业化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值得学习。

(一)电视产业化操作模式

美国系列剧《绝望的主妇》在美国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其比较有吸引国人的剧情,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其特殊的播出方式。虽然中国现在的电视片产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电视精品少之又少,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杰出电视片更是屈指可数,国内的一些电视制作人只图眼前利益,将电视片赶出了数量却输了质量。而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电视节目的制作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创作的工程,创作周期都拉得很长,形成了一种产业化操作模式[8]。拍摄和制作过程精雕细做,制作周期要比中国电视节目长得多。一集戏的实拍,包括排练走向,带着观众从头到尾实拍,一般要七八天的时间,所以成本也相对较高。在电视产业化操作过程中,美国等西方电视台一般都会开辟自己频道的网站、积极发展合作单位。网站主要向大众提供最新的播出内容、视频画面、频道商店以及公共服务信息链接等。同时,还销售与电视节目相关的系列产品、纪念品等,出售印有台标体育用品如棒球帽、高尔夫球以及若干日用品如旅行包、铅笔、雨衣T-恤衫、雨伞等;与合作单位推出共同商业产物。总之,美国电视的产业化操作模式还是相当成功的,中国电视业应当尽快向产业化的操作模式靠拢。

(二)电视节目的特色编播

《美国偶像》、《绝望的主妇》,走的都是精品路线。在美国,要真正完成一部高质量的精品,这种精益求精、长周期的创作模式必不可少。受这种创作方法的限制,节目只能采用季播方式,一周一集,每季共25集左右。《美国偶像》、《绝望的主妇》亦是如此,这样的一种方式,保证一个播出长度,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保证节目形成连续影响力,最终形成极品效应。一般来说,每年九月,美国的各电视网开始推出电视节目,美国人便急急等待着好戏上场。对于上一季播过的经典剧目,观众便会盼上整整一个夏天,急切希望看到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如何发展。这样无形中就足足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在电视剧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约会意识,等到节目真正开播的时间,自然会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狂潮。这也是美国电视剧都很“长寿”的秘诀所在。而相对来讲,国内电视资源短缺带来的后果就是,为填补电视播出空间,电视台购买或制作了一部电视剧,盲目追求短期效应,一天几集,播完再说。国外则更追求长期品牌效应,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就可以保证第二季、第三季……都保持超高收视率。

季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电视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收视习惯。美国按季播出的节目,每年都会留出4个月左右的时间,即节目的空白期。这段期间,制作人可以有充裕的时间策划和准备新一季的节目,对旧的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进行新的规划,以期望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关注节目的观众也可以得到一个节目收视空白期,避免产生收视疲劳,对节目形成冷淡和厌倦的情绪。从各方面来说,季播的特色编排相当科学,考虑得比较周全,我国的一些节目,就是因为存在周播压力,而且节目常年不断播出,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残生了不好的后果:一方面节目质量迫于压力而下降,另一方面观众也会因为出现审美疲劳不断流失。今年的《梦想中国》、《我型我秀》、《超级女声》吸取了类似的经验,采取季播,所以在某些方面帮助了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提高。

(三)电视频道进行专业化运作模式

从长远来看,世界媒体正经历一场由“大众”传播向更加细化和专业化的“小众”或“窄众”传播过渡,电视媒体在这场变革中首当其冲,越来越多适应不同观众需求的专业化频道出现。所谓的电视频道专业化,是指在现有电视频道资源的条件下,以整个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从而使节目内容能较为集中的反映某些特定领域的要求。其优势是对广告创收的上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同时会有一批较为固定的受众群体。电视频道专业化成了必然的选择。[2]

因为电视频道专业化的重要性,频道的专业化成了许多电视台的必然选择,《美国偶像》是由美国FOX电视公司推出,在其本公司播放综合性电视节目的专业频道播出,该电视台由于其专业性还有其品牌节目的存在,所以整个电视台的运作都相当成功。

中国电视在这场改革中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衍生了不少类似主题的专业化频道,包括中央电视台、一些地方台。但是中国电视专业化频道不够专业,是中国电视的致命伤。以最早实行节目专业化的浙江电视台为例,共设有新闻综合、教育科技、影视娱乐、民生休闲等7个专业化频道。但是,对于浙江电视台来讲,“专业化”界限并不分明,存在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这就使让观看电视节目的观众分不出观看的主题,台标上注明的是教育科技,却出现了与频道设置存在较大出入的电视节目。而专业化运作频道是针对某些有共同兴趣的群体一个专门的电视节目观看平台。

美国的COURT-TV(法庭频道)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创办于1991年,其宗旨是试图展现一系列由“人”以及人们的“调查过程构成的精彩故事,并通过播出节目,使美国民众可以更好的理解应用《第一修正案》,美国儿童从中可以学会更好的保护自己。对COURT-TV(法庭频道)各栏目的时间进行一个对比统计,可以得出以下结果:首先,新闻栏目在所有播出栏目时间中所占40%,是该频道最重要内容,主要播出案件报道;其次,专题栏目种类众多,包括纪录片、谈话栏目、真人秀节目所占比例接近30%;再次,围绕法律行业的精品电视电影所占比例为30%,如《纽约警察只蓝色出击》是以警探生活为背景题材的电视剧,并获得了艾美奖。COURT-TV(法庭频道)大量的播出电视精品,十分注重娱乐性强的内容。[3]它整个频道的构成都围绕着频道设置的主题思想,将“专业化”进行完全,这是正中国电视节目所缺乏的,没有抓住频道设计的宗旨和专业化方向。因此,中国电视应当针对“专业化”的重点进行改进,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品牌专业化电视频道,这对于整个中国电视业来说是很有创见性的。

结语

产业化运作、特色编播和专业化频道运作,对中国电视来说只是很小几方面的建议构想,中国电视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多的借鉴国外电视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寻求一种捷径。但是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环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引进国外优秀的电视作品的过程中,结合中国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电视制作者的创造才能,创造出一批迎合中国观众口味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视业竞争过程中,创新发展,迅速推进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宇.大众媒介导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2]王仲尧.文化市场与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方洁.美国法庭频道的专业化运作模式[J].中国记者,2005,(7).

[4]佘世红.视觉盛宴与温暖人情的有机结合——论中国文化背景下韩剧的魅力[J].新锐之思,2005(2).

[5]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NewYork:ClarkBaxter,ThePublishingHouseOfCulture,2001.

[6]夏青.《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J].艺海,2005,(4).

[7]詹末.按季播出:美国电视节目特色编播分析[J].视听界,2005,(6).

[8]王国平.广播电视业美国的运作模式研究[J].求索,2004,(8).

[9]张柠.2004文化中国[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10]刘玉珠.WTO与中国文化产业[M].北京:文化文艺出版社,2001.

[11]Diana.Cran.TheProctionOfCulture:MediaAndTheYrbanArts[M].NewYork:SagePublishingInc,2005.

[12]柴志明.电视栏目制片人制度现状观察:以杭州电视台为例[J].大众电视,2005,(6).

[1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