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文化民族特点论文

时间:2022-07-19 03:31:00

中国画文化民族特点论文

摘要:本文从传统中国文化入手,阐述了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中国画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造型,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民族艺术文化特质,是西洋绘画中所没有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品格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文化品格笔墨诗书画印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如何保持并发展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人们从不同角度可以开出多个“药方”。我以为,重新认识与认真解读中国画的文化品格,堪称重中之重。

文化品格就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国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1]它的思想根基源于中国的道、儒、释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反过来用中国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进而发现其中的外在与内在关联。

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经》认为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两性,阴阳互补的观念即是中国画的一个基本观念。老子用阴阳和谐来解释美。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中国哲学“以和为贵”,和即是谐和、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阴与阳即黑与白的互动,这就是笔墨最原始的抽象形式,笔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它折射出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的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学识品位等。阴阳二气也蕴含在中国画的点和线中。如浓淡、干湿、虚实、刚柔等。一味刚则露,一味柔就无力,要寓柔于刚,寄刚于柔,方为上品。此乃阴阳相生之道,不悟此道,断定画不出优美的点和线。显而易见,点和线在中国画形式语言体系中是画面形态的基本语汇之一,点和线突出中国画的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讲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人与画的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里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强调人的精神性表现,是中国画的总体美学品格,更是山水画的品格特性和艺术优势。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直至今日,其精华仍是中国画艺术的精神支柱,仍是国画家们“尽意”的精彩内容。有了它,中国画才具有高品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中国画传统强调人品、画品,实质上是重视人文精神。“人品不高,落墨无法”[3]成为一种传统话语的准绳。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都讲品格,一切都在品尝玩味中去把握道理,就品味的内容来说,不外乎是艺术背后的文化人格。问题在于,中国画家的文化人格很多是经不住质问的,灵魂的拷问常常换来矛盾人格的裸露,于是品味本身也变得不够品位了。尽管如此,中国画传统对文化人格的标榜也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中国画作为一个传统画种还有什么理由存在于今天?!

我想,只有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如上之理,大概才会看出中国画的妙处,只有明晓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理解中国画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从根本上、从深层次中去把握中国画的精髓实质。然而,现代画家显然已经缺乏古人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少了古代文人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学养。目前美术院校在中国画教育这方面的缺漏似乎也是一个事实。中国画正在时尚中沦为一种手艺、一种杂耍、一种形式主义的矫饰风气。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时代抛弃了传统的东西太多。我们可以拋弃,但要取精用宏、去伪存真,不应该轻率地“革传统命”。盲目舍弃和盲目接轨同样都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发展中国画最迫切的任务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国画,中国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

二、中国画创造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品格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肖似真物,而更多的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遵循“立象以尽意”的原则。

如何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立象以尽意”呢?一般而言,这与国画家们的品格素质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国画家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文化学习,使自己具备文化学识修养,具有高尚的品格素质;其次,国画家还必须长期的广泛的观察大自然,并在自然生活中陶冶情操,不断感悟,把这种主、客观都共同存在的品格素质,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手法,再现客观的现实生活,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再现与表现巧妙地融合于作品之中。可是,笔者6月份在合肥看了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展览会上,画油画的朋友得意地说,现在的中国画越来越像油画了。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许多油画都做肌理底子,中国画也在跟着做。确实,这里的许多中国画作品除了运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语言之外,无论是造型语言、还是色彩与质地的处理,都明显地将西洋画的明暗法、装饰图案法、写生色彩法直接充当中国画语言,使中国画成为混血儿,从而失去自己的面貌,很是遗憾。许多作品让人感到是在“大做而特做”而不是“大画而特画”。向西画靠拢,西方文化的痕迹已经让许多中国画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新”,也让人感到怪怪的,新鲜形态之下,难识其审美意象之所在。不由得思衬:这样中国画就走向了现代?这样的中国画就有现代品格?失去精神内在的形式只能是短暂的时尚躯壳,它难以长期延续地进入文化品格高度。因此,必须从中国画的文化品格中去认识、光大中国画艺术应有的精神之脉,形成自然而然于现代文化之列的和合之态。如果把握不当,则有可能从根本上遮蔽掉中国画主体精神所应有的文化品格要求。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创作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形式系统中最生动、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是中国画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笔讲求顿挫、转折、方圆、粗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用墨讲求干、湿、浓、淡、合理调配,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物象,在白色宣纸上产生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呈现出无穷的韵味,使其充分达到阴阳和谐的美妙境界。笔墨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现在,很多画家对中国绘画的哲学不十分了解,对历史也不了解,更缺乏笔墨精神,是在乱画或者说是在大胆的涂抹。有的还在讲,风格不一样。实际上那不是风格,那只能叫花样。风格是由深厚的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素质基础奠定起来的。花样则是想出来的一个点子。笔者认为:中国画创作的现实形态,离不开对中国画传统美学的认识、把握和运用。在形式语言的创造中展现中国画审美意象的原则、体现民族人文精神与品格,才是现代中国画创作、品评的基点。

目前中国画创作最大的问题,一是为名,—是为钱。现在很少有人好好研究绘画,画传统不懂传统,画现代派不懂现代,这对中国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近十年的全国级中国画大展中,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艺术作品愈来愈少。时下有不少浮而不实的画人,一个比一个会摆派头、做味道,外表视之均非等闲之辈,然而,无论是做人还是作画,一个比一个圆滑,靠耍小聪明沽名钓誉。一位以擅长官样画而成为官场画展大奖得主,又以行画出没绘画市场的画家有句口头禅:要懂得“游戏规则”。另一位以现代美人画而当红台湾、南洋画廊的青年画家,更加直言不讳:画如女人,需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才有卖相。为何有如此情况产生呢?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产生了强大驱动力,因为这种“驱动力”使人急功近利,使人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了画家应该坚持的自然成长与发展的道路。这就仿佛水果、蔬菜、肉食等物注入了“激素”,样子好看,品质却不佳。一些看似“雄浑”、“大气”的作品里面恰恰少了些“文气”、“书卷气”。缺少“文气”或“书卷气”的作品往往就缺少了深度,就会变得“俗气”。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物质利益上的功利,让中国画回归到能够体现出中国优秀文化品格上来。历史证明,只有以开放性和容纳性的心态去继承我国古代各家各派、各个历史时期优秀文化,并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先进部分,融合自己的中国画笔墨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创造作品成为真正的、时代的、文化体验和品格完善的中国画作品。

三、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只有画家在画幅上题诗作跋和铭印之后,才算完成了创作的整个过程。诗书画印的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的深奥体现。

诗、书、画、印的结合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诗的,一般都在画面不显眼的角落,写上作者的姓名。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写题记或诗句。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也就逐渐形成文人画。文人画兴起的元代,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在画面上印与书法黑红相映,虚实互见,赏心悦目,既丰富了画面形式,又扩大画面的境界,更增加中国画的神秘感。故有“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像。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之论。[4]也就是说印章不仅能使作品起到提神的作用,还具有成为识别作品真伪和确定作品市场价位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使欣赏者从中直观作者的生平、事业、思想、情操和艺术观,从而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感悟艺术与人生,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题诗入画,一方面使画面产生书卷气,有利于补足构图和深化作品的意境,同时还能丰富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绘画的艺术感染力。故有“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5]之论。另一方面,观画者读诗,可以了解到作者作画时的心绪和情感,使人自然产生丰富而美妙的联想。因此,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可以说是点石成金,其作品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

然而,到了现代,却少见有题跋的中国画和题长款的画家了,一般都是落穷款或者干脆就只盖名章。即使题有长款,也多取用古人诗文,而非自己的东西。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是如今画家多重视笔墨技法、很少重视文化的积累、欠缺一定的文化修养的缘故。另外,题跋必须借助书法,书法不好,对整个画面有破坏性,好的书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形式美,书法入画,本身就是文化理性下的审美行为。不仅如此,书法的功力对绘画、尤其是写意画的笔墨功力和艺术性的提高,更是起了积极的作用。还有,当今画坛诱惑颇多,人心浮躁,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很少能见到有题跋的画作,偶有题跋,也颇浅俗,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令画界担忧。然而,最让人担忧的还不在此,而在画家对题跋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很多画家不屑的认为只要把画“戏”唱足即可,题不题跋没关系,更糟糕的是,有的画家把没有任何落款只盖了铭印的同样一幅作品,分别以不同的题目参加不同类型的大展而投机。应该承认,现在的很多画家只知道画什么、怎么画,却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没有文化,没有思想,心中一片茫然,谈何画意,更遑论题跋了。我一向固执的认为,没有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中国画难称好画,至少不是一幅完整的画。因此,诗、书、画、印的结合,还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一个好的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东西。总之,要尽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中国绘画,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这块瑰宝源远流长。

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如果连中国画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评标准,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证明了对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释:

[1]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2003-9,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李耳:《道德经》第四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郎绍君:《笔墨论稿》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4]蔡罕编《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及其笔法》2000-1,浙江西泠印社出版

[5]钱钟书:《旧文四篇·中国诗和中国画》1979年9月第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