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有效渗透心理辅导

时间:2022-03-14 10:05:58

语文学科有效渗透心理辅导

【摘要】当今,健康人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指身体和精神双重健康。因而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心理辅导介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论述,以求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心理辅导;语文学科;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教育基础改革更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健康人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应指身体和精神双重健康。教育不仅应培养学生的“头脑”,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协调配合,而作为最具人文色彩的基础学科——语文,与人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它与人的生命、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较之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心理辅导的重任,怎样在语文学科中有效地渗透心理辅导,成为语文教学中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亟须心理辅导的介入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各种问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如,现在很多独生子女被宠溺成性,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厌学贪玩,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入中学后,有的由乖巧听话变为背叛逆反,有的由积极开朗变为沉默孤独,有的更自以为是了,有的更自卑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多,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由心理问题导致极端的案例,例如离家出走、自杀、伤人等,比比皆是。而当前的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在“应试”大旗下,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刻板烦琐,脱离人文精神,成为纯工具性的训练,教学效果极不理想。语文教学之所以走进这种误区,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要从误区中走出来,就应以学生为本,实实在在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组织教学,这就需要心理学的有效渗透。心理学渗透到语文教学有利于研制有效的语文课程,给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创设真实而丰富的问题情境;有利于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教学变得高效;有利于教师专业化。

二、语文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教育学认为人类面向未来的过程就是自身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它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更能促进人的心理发展。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辅导更是潜移默化的,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体,在培养民族感、道德感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它与人的生命、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更加自然地渗透心理辅导。

三、语文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的策略要点

(一)心理辅导应与语文教学有机紧密结合

顾黄初先生曾说:“借用心理学的某些概念和命题构成自己的理论框架,再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作为例证加以发挥,总让人感到理论与实例是两张‘皮’,充其量只能算是半生不熟的果子。”就是说,如果仅给语文教育披上一层心理学的外衣,本学科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要做到有机融合,需要灵活渗透。如: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再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人物形象,感受正面形象的感召和负面形象的警示,教师再加以推动,顺势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生搬硬套,强加灌输。

(二)应灵活运用语文学科中蕴涵的心理辅导资源

语文学科中蕴涵的心理辅导资源十分丰富。如:听说教学以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为目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克服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教师运用的鼓励性话语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热情的态度,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学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另外,我认为写作教学非常适合进行心理辅导。它既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活动,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升华的过程。在此,分阶段一一举例说明。1.命题阶段。教师可灵活命题,设计一些针对学生客观生活或社会实际的题目,学生对题目的选择可体现出其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使其人生态度得以显现,对于显现不合理倾向的学生可及时了解并进行教育。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设计一些特别的题目。如:我们常会听到同学说:“我要是个男生(女生)就好了。”针对这种现象,可命题为:“假如我是男生(女生)”,这般换位思考,使学生更加尊重异性,并在相互讨论中,增进了解,优化人际关系。一些特殊的写作形式,如:心理独白、日记等,与心理学中的“疏泄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由吐露心声,倾倒心理垃圾,解压降压。此外,学生心理的一些不利倾向,也能从中得以体现,让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疏导。2.批改和评讲阶段。评语是师生间的“悄悄话”,学生不合理的心理或行为,可以在这里委婉地告诉他,所以切勿忽视这个心理辅导平台。评讲阶段,一句真情赞美,可让学生体会到巨大的幸福感,自信心和积极性飙升;一些问题行为的匿名指出,也会让更多的同学自我审查,防微杜渐。

(三)细心研究各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分学段进行心理辅导

根据发展心理学,人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就是说,语文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之上。我们应加强对不同阶段学生不同心理的研究,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不同情况,对各学段的语文教学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把心理辅导介入语文学科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徐菲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蒋艳.百年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回顾、反思与前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4]赵文娟.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