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27 05:26:14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1中医心理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

在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学说、方法和技术。中医学者对于中医心理学课题的探讨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期。那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薛崇成教授等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中医人格、体质以及精神与心理理论的研究,但是由于的影响,中国心理学整体发展受阻,中医理论中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心理学研究逐渐走上正轨,促使国内中医界和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医学里面的心理学思想、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王米渠、傅兴国、陈贵廷等在北京大学陈仲庚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中医心理学说初探”的学术论文,并发表于成都中医学院学报。于是,中医心理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了。中医心理学在接下来的30余年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医学里面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并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医心理学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出版了一大批中医心理学专著。从1985年出版《中医心理学》一书以来,到2005年左右,就已经有150种左右的相关书籍公开出版。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年以来,有关学者从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角度,探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论文中所涉及到该书的篇名多达32篇,占全书(《灵枢》81篇,《素问》81篇)篇章的19.8%。论文内容涉及到现代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者达129篇(包括前者),占全书篇章篇的79.6%。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心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其中的诸多理论直至今天仍能用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并指导某些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治疗[1]。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同时也受惠于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此外,中医历代医家如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都曾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七情病因、心理病机、四诊辨证以及临床各科心理和心理养生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中医学者借鉴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理论进行了整理、归纳、提炼,形成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即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等“五论”[2]。后来又有学者把“人格体质论”加入其中[3],形成了“六论”。至此,中医心理学从概念提出到理论形成,逐步成熟、逐步完善。这些成果,既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对中国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2中医心理学理论形成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如前所述,中医心理学理论是当代中医、西医和心理学家们用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对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临床心理治疗技术进行发掘、整理、提高和完善,使之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总体说来,中医心理学理论形成的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冲破了传统中医学的固有结构,让最富有特色与优势的中医心理学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就像中西医结合新型理论对传统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挑战一样,中医心理学促使中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分析和实验科学以及先进的现代科研方法去分析、解剖自己,发展自己。第二,中医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借鉴了现代临床心理学的某些科学理论和方法,同时它也对现代临床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现代临床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能完全沿用西方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思路,必须经历一个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是这一本土化过程的具体体现。同时,它也会对目前临床心理学原有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作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出某些疑问甚至挑战,从而引起一些争议。第三,中医学的生命植根于临床实践,中医心理学也是如此。中医心理学理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诞生,也在临床实践中发展。几千年的宝贵临床经验能够为现代临窗心理学的本土化提供丰富的资源。由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目前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人数比例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医心理学必将在世界临床心理学中拥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医学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中医心理学理论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中医“整体论”思维和“形神一体”方法论的影响,中医学关于精神、心理的研究始终没有独立的章节,也不可能形成独立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体论成为中医学的理论特色,自然也是后世出现的中医心理学的理论特色。但这种朴素的整体思维和“形神一体化”理论,从方法学上来讲,中医学对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症状证候、四诊诊断、处方用药、预后判断等全部诊疗过程都包含着人的“心”与“身”两个方面,它的优势在于把针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融于身体治疗当中,同时也在针对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融入了针对“心理”的治疗。问题在于,人的心理现象与躯体的生理现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我们只讲联系而忽略区别,就不利于学科的深入发展。在中医学里面,毕竟没有经过细化的分析研究过程,既没有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的结构、功能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也没有针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对人体的独特作用包括生理与病理过程进行实质性研究,导致传统中医学针对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防治与中医其他临床各科没有形成本质区别。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中医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中医学的学科分化,最终也影响了中医学对临床心理学的认知。正因为如此,在中医学经典理论中,根本就不可能有“中医心理学”这一概念,更不可能存在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任何理论都是在超越发展起来的。中医心理学也是如此。中国传统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医心理学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大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学思想不仅存在于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中,也存在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正因为如此,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经指出:“近几年来,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作了初步的研究,已发现我国古代有些思想家的思想中是有不少很值得珍视,并具有科学性的心理学思想的。其中还有一些是非常可贵,科学意义深刻,光辉夺目,为西方心理学史中以及现代的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心理学原则性见解。这是我们的心理学家珍。对于这些家珍,我们急需进一步加深加广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所得到的精华吸收到我国所要研究建立的心理学中来,构成我国心理学自己的另一种重要特色,使我国心理学增添独特的光彩”[4]。由此可见,中医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是中医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任务。

3未来中医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几种思路

3.1中体西用:用东方思维发展临床心理学(东渐西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心理学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这一典型的东方理论思维中汲取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营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理学理论体系,是我们面临的理论研究任务之一。

3.1.1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心理学理论营养中国传统文化自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开始,经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诸子百家,思想非常丰富。虽然有一些近代和现代心理学理论专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过一些整理和研究,但比较零星和松散,缺乏系统性。中医学理论虽然在形成过程中,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佛家和儒家的影响,但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如阴阳家、五行家等,但离诸子百家的思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也就是说,中医学理论必须考虑“天人相应”、复杂的人体整体结构以及人的形神之间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关系等复杂问题。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中医学还不可能以分析的思维方法,仅对“神”的问题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着的中医心理学理论问题。因此,产生于现代的中医心理学理论,有必要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东方特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去研究一切有益于中医心理学理论发展的思维。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心理学的理论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真正形成,中医心理学理论不仅应该建立在中医学理论上,还应该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研究之上,而这恰恰是中医学理论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缺憾!也是中国的心理学家特别是从事中医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现在应该是开始启动这个巨大的研究工程的时候了。

3.1.2从中医理论中提取临床心理学理论毕竟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营养,所以,已有的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理论思维,如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平和适中、生克制化、朴素的哲学数理思维等等。研究这些思维必然会对西方已有的临床心理学理论产生一定的冲击、补充和完善,也就是让中医心理学沿着中医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发展。中国传统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人文科学基础上的,让中医心理学研究回归本源,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这是与现代临床心理学以自然科学方法为主的特征截然不同。

3.2衷中参西:从心理学角度发展现代中医理论(西渐东进)西方临床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学各种思维模式和基础理论之上的临床学科。虽然中医学理论中,富含各种心理学相关理论,但并不是说已有的中医心理学理论已经非常完善。中医学理论是在“形神一体化”的理论模式下诞生的理论,因此从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论、辨证论治、太极、三才、四时、五脏、六经、七情、八纲、九气、三焦、卫气营血、经络俞穴、五运六气等等,到临床应用中的病因病机、望闻问切、症状证候、治则治法、临床禁忌、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等理论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学防治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和经验,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丰富和完善,需要我们从现代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去进一步审视和研究,需要借鉴现代临床心理学中的自然科学方法深入进行研究。这个过程,既是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东西方医学与心理学的大融合的过程。西方临床心理学以西方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中医心理学以中国传统心理学和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后者的长处在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但它的短处在于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引入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很多经验上的东西并未经过数理统计意义上的研究和证实。因此,未来中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势必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是向传统文化要智慧,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二是继续对已有的中医学理论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和提高,丰富和发展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三是迅速融入世界临床心理学研究当中,借鉴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研究方法研究中医心理学理论。最终不仅要形成中国有特色的临床心理学理论体系,还会在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医学融合和临床心理学融合之后,得到重新构建和发展的世界临床心理学理论体系。

4中医心理学理论发展对中医学的贡献与影响

中医心理学理论形成之时,老一辈专家基本上是以中医学原有的理论为基础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和研究的。他们为中医心理学理论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医学理论本身不仅需要中医学理论的支持,同时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所以中医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中医学本身,必须以中国传统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平台上实现一次超越。相信中医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会大大丰富和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从微观方面看,必然对已有中医学理论包括中医心理学理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宏观和发展方面看,由于引进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现代人文科学理论和方法,虽然可以丰富已有的中医学和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中医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体系包括框架和研究方法形成某种冲击,这或许是中医学在经历了中西医结合之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西方医学在精神与心理层面上的又一次剧烈碰撞,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无论是哪一方都有一个阵痛的过程,医学家们和心理学家们(包括精神病学家)都必须有这样的精神准备。

结语: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正面临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有必要对中医心理学理论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有必要对它的特色和优势、缺陷和局限、趋势与未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把这些问题放到整个中医学、现代医学、中国和世界的心理学、特别是中国的和世界的临床心理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等理论发展的背景中进行思索,才会让中医心理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作者:汪卫东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