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及翻译的批评

时间:2022-01-22 03:21:56

文化语境及翻译的批评

一、文化语境、语境顺应以及文学翻译概述

(一)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23年,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各角度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从而使其初步形成。而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推动下,文化语境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Verchueren的著作《语用新解》对文化语境的顺应观念以及综观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对语言选择的过程与意识的有无不存在关系,与语言内外部影响因素也没有密切关系,因此交际的环境与对象成为语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是文化语境的两大方面,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是交际语境中囊括的三个方面,其中社交世界是交际语境中的重点因素,文化是影响社交的主要方面。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到文化以及社会规范的相关制约,因而对文化语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语境顺应顺应的动态性、语境关系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以及结构客体顺应是语境顺应的四个表现方面,其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依存。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顺应的不仅仅是虚构的文本世界,也是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世界,因此探讨语境顺应的过程中必须对所处的社交世界有所了解。(三)文学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是一种功能主义理论,其改变了一一对应原文进行翻译的固定式、刻板式翻译的模式,将翻译行为予以扩展,从而拓宽了翻译的手段与视野,为译文翻译者以及读者形成了良好的翻译行为范畴,从而将文本交际的功能体现出来。我国著名翻译学者林纾曾经对翻译作品进行转述,虽然故事生动,却不免影响了原文的创作风格,而傅雷先生则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了自身的理解,从而使译文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赖斯曾经提出目的论理论的观点,其认为忠实法则、连贯法则以及目的法则是翻译顺应相关情境与文化必须遵循的三条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读者更容易融入作品情境中去,提高作者的可接受度。(四)语言与文化关系例证“语言是自我的表现,同时也是文化的反映”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的重要观点,其认为地理环境气候、动植物、神话传说以及寓言、历史等均会对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形成文化语境顺应的环境。例如:“insmoothwater”直面翻译为“在平静的水域”,却可以意译为“诸事平安”,“fishwife”则可由“渔妇”意译为“骂街的泼妇”,“oddfish”则可由“怪鱼”引申为“怪物”,其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语义所进行的文学翻译。作为神话故事、寓言中的经典,也可以予以人性化的翻译,例如aswordof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be-tweenScyllaandCharybdis(腹背受敌)、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等。(五)文化与翻译例证语言必须深埋于文化的泥土中才得以生存,文化也必须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栖身之处,因此语言作为文化有机体的心脏成为翻译中重点注意部分,不同的语言符号的转换不仅指代表层的意义,还涉及不同文化的转移与沟通,因此必须重视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词义冲突、语义联想、语用涵义、民族心理差异等语言结构。其中,在鲁迅《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翻译为英文则为“‘AhQ,mayyoudiesonless!’soundedthelittlenun’svoicetearfullyinthedistance.”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下的语法结构的不同以及愤怒的结构架构的不同。

二、文学语境对文学翻译所产生的作用

在文学翻译批评中,思维模式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地理文化和人文历史的差异等均会影响人们的文化语境认知能力。在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语言既作为交际的工具,也作为传达一个民族以及思想的重要介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应用标点符号、书写形式、语言结构改变原有的定性思维方式,使翻译的文章具有本土风格的灵活性与完整性,体现文学作品的层次性与条理性。在宗教信仰的差异中,文学翻译不仅需要烙印上民族宗教的色彩,也应该对相关宗教材料予以深入挖掘与准备,从而准备体现文本中的语言含义。价值观念也是受文化语境顺应影响的重要因素,其体现在年龄以及群体差异中,体现在不同文化风格上,由此便产生了个人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等词汇。地理文化以及人文历史的差异性也会对文学翻译产生影响,其不仅是地域的差异,也是社会进展过程中的文化沉淀,因而其对于表现特定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翻译拿破仑“遭遇滑铁卢”时,便可以翻译为“tomeetone’sWaterbo”。在文化延伸中,翻译可以与我国关羽“夜走麦城”相联系,从而增加翻译的相通意味。

三、文学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解析

语言顺应性、语言变异性以及语言商讨性是语言应用的三大特征,语言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将三大特征作为选择前提。文学语境的顺应过程必须要在可以选择的相关活动以及项目中作出满足交际的变通,从而使交际需求得以体现。语言使用的核心是语言选择,因此语境的顺应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其在语言结构因素以及语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提高了语言使用的灵活选择性,生成了具有动态特点的不同含义。意义在生成过程中依赖语境与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语言选择会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进而话语意义也会发生改变,语言选择同时会使语境发生变化,从而提高选择的质量。在顺应性的动态过程中,译文语言的选择受到语言结构以及语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从而具有了满足读者与文本交际的功能。(一)语言风格选择与文化语境顺应解析人、事在行为动作过程中表现的特点被看做行文的素质以及气质,这种行为被称为“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的顺应过程必须体现作品的语言风格,体现作家应用语言方法表达思想的特点。不同时期的文化,因历史以及社会因素影响,因而存在差异性,由此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所写出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差异。例如:简·奥斯汀之前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大多体现男性主义色彩,而以简·奥斯汀为代表则体现出了属于英国田园风格式的女性思维,因此风格的传达十分重要。傅雷说过,风格在英国注重神似而非形似,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掌握作品的精髓,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带动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与背景的心声,实现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能力。姚斯与伊塞尔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而在翻译理论中,则有“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但是其并不意味着在脱离原文与原文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应该考虑读者、译者、原文文本以及世界之间的关系,在忠诚原则的基础上对动态的语境顺应关系予以整合。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Howeverlittleknownthefeelingsorviewsofsuchamanmaybeonhisfirstenteringaneighborhood,thistruthissowellfixedinthemindsofthesurroundingfamiliesthatheisconsideredastherightfulpropertyofsomeoneorotheroftheirdaughters.”译文1中这样翻译:“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是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译文2中这样翻译:“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性情见识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译文1与译文2相比较,译文1更为书面化,而作为文学作品来讲,根深蒂固的解释远比深入人心要来得优雅,同时也符合了简·奥斯汀作为女性作家的优雅笔调。(二)文化意象选择与文化语境顺应选择解析文化语境顺应不仅应该重视语言风格的选择,也应该重视文化意象的选择。意象是一种审美体现,是经由客观物体对比的情况下在主观情感的反映中形成的艺术形象。例如,我国文学作品中将梅兰竹菊比作品质好的人,将马比作具有忠诚、勇敢以及力量的代表;而在英国作品中,则将水比作情欲,将花比作美人。因此在英语与汉语的文学转换中,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仅需要对其历史、社会背景予以了解,也需要对英汉语言中存在的象征性词汇予以本质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转换。论文通过对文化语境、文化顺应、文学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举例论证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翻译与语言的关系,然后通过文学语境对文学翻译所产生的作用予以分析,从而解析文学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为文学翻译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文学翻译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陈翠兰单位:火炬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