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书籍之美

时间:2022-08-07 04:25:34

以人为本的书籍之美

一、“五感”的基本概念

(一)“五感”的涵义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功能的五种感官形成所谓的“五感”,是人普遍具备的感知能力,是人与身边一切物体进行沟通的基本方式。对“五感”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五感”是人的眼、身、鼻、耳、舌的生理意义感知。眼睛通过观看形成的视觉感;身体通过和其他物体的接触而形成触觉感;鼻子通过对气味的辨别而形成嗅觉感;耳朵通过对声波的接收而形成听觉感;舌头通过对味道的感受而形成的味觉感。以上是局限在身体感官的自发状态下所形成的,基本是对身边事物和环境的感知,我们将其归于“五感”的狭义理解。而广义的“五感”是指人们有意识的通过眼、身、鼻、耳、舌几种感官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和感知,同时大脑神经进行分析处理,上升到人的意识层面,大脑对综合信息的加工处理,建构了在基本感知下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维。显而易见,人的“五感”不仅是观察外界事物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信息接收、信息选择、信息处理的重要方式。[1]

(二)“五感”与现代书籍设计的关系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人与书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杉蒲康平先生认为,当一本书籍拿在手中,用手翻动着书页,用心体悟着所读知识,“五感”随之而来;他提出了书籍设计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书是将信息视、触、听、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复杂宇宙”。从而将书籍设计的理论体系从视觉向触、听、嗅、味觉拓展。

二、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

(一)书籍设计之视觉美作为捕捉外界信息能力最强的视觉器官———眼睛,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超过了80%以上,直接由视觉影响着90%的行为活动。人的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反应都是视觉器官受到刺激后会引发的不同的情感意识。眼睛不仅能区分事物的形态、色彩及明暗关系,而且在大脑运动分析器与视觉分析器的协调作用下,将视觉功能衍生更多信息,与此同时进行的各功能在空间与时间方面的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使得呈现出完美、精致的视觉效果。每当读者拿到一本书最先看到的就是书籍封面,书籍的封面就像人的脸,凝聚着书籍的内容与含义,通过文字、图形、色彩各种视觉要素的重构组合,创作语言大多运用比喻或象征,抽象或写实等表现手法,使书籍知识内容视觉化充分体现在无穷变化的封面之中。与其同时正文编排的视觉感受体现在书籍内页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文字的不同类型的设计编排,字号、字体的合理运用,图形图片的调整安排和空间留白等来统一设计版面。从而达到书籍版面内容章节层次分明、变化统一、富有韵律的节奏感,构成书籍设计中最大祈求的视觉效果,这也是书籍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在书籍设计中涉及到材料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书籍设计采用不同视觉感官的材料,有的依据不同书籍的主题、图式内容做成凹凸不平的UV或者其他效果;或者以主题标志、文字吸引读者去打开书籍,美观的造形形态使之变成意外的收获等等。特殊材质的视觉感受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动手翻阅,达到最佳的书籍展示效果。[2]以吕敬人先生设计的《雪山下的村庄》书籍为例(图1),直接在荷兰板上烫压文字图像,无多余的华丽修饰,质朴中更显出藏民对大自然的祈盼心情。

(二)书籍设计之触觉美常说的触觉质感又称触觉肌理、一次肌理,它是物体表面特征通过手和皮肤的接触而感知的,如凹凸、粗细、冷热、软硬等,是最直接的真实的感受。人们的触觉感知认识主要呈现于书籍材料质感来完成,从而被称之为真实质感。触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人体感觉器官,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读者对书籍触觉试验中我们得出的结论:当人们用手主动触摸书体时,几乎可以精确地反映客体的形状,通常能把触觉信息转化成比较鲜明的视觉形象,使人们得到的信息更加完整。[3]譬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如图2),有意识的加强书籍材料的肌理感觉,通过纸张、牛皮、木板、金属以及印刷雕刻等工艺演绎出一本全新的书籍形态。尤其在封面不同质感的牛皮和木板上雕出细腻的文字和图像,更是别出心裁,趣味盎然。

(三)书籍设计之嗅觉美书籍的嗅觉感知是油墨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直接对大脑神经的一种刺激反映,并引发其他感官的认知。记得小时候闻到晒过的衣服有种太阳味道,随即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当闻到蛋糕的香味,让人有种甜蜜的幸福感受。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书香”来形容书的气息,其中的“书香”是为防止蠢虫蛀书的,将一种芸香草的香料放置在书中,虽然那时的“香味”是为了防蛀,但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清香的嗅觉体验。当前市场上的书籍中就是用香料做成缓释胶囊掺入油墨中,这样印刷出来的书籍照样会有不同寻常的书香。据有关资料统计,丝网印刷中用的油墨香味能保持长达十年以上,胶印用油墨香味能维持一年左右。目前尤其在幼儿书籍设计中也尝试加入不同的香味,例如翻到花朵的页面会飘起淡淡花香,翻到食物的页面会泛出食物的芳香等等,这样对孩子来说是多么诱人和开心的事啊!

(四)书籍设计之听觉美当我们打开书籍时或翻动书页的时候,不同纸张的书会随着翻动书页的动作,纸张与空气的接触,或者一张纸与另一张纸磨擦而产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给读者以听觉的享受。杉浦康平在《从“装帧”到“图书设计”》一文中说:“翻动书页,纸张会发出声音。字典纸的响声是哗啦哗啦的尖声,而宣纸如同积雪发出一种微弱的沙沙声。可以发现各类书籍都有各自特有的声音,用书页甚至可以演奏出音乐。”所以书籍设计因为材料的不同给人带来别样的听觉感受,在阅读中同样给读者带来影响和享受。

(五)书籍设计之味觉美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在阐述对书籍设计的理解时说到:“人不仅仅是一个感官主义的接收器官组合,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中再现出各种形象。如聪明的犹太人家里,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书本是甜的,通过味觉让孩子从小培养对书籍的兴趣。现代书籍设计中,味道却是最难融入书籍册页的一种感官信息的在现。我们知道味道的产生需要通过舌头上的味蕾与实物接触,而书籍在翻阅品位的整个过程不要味觉器官的直接接触,那么如何营造书籍的味觉体验呢?人们常说“观其色而知其味”,我们看到一个红苹果,便可以大致地知道它是否成熟,或酸或甜,其中的“酸甜味”便是味觉体验。[4]所以这就要求现代书籍设计在色彩应用方面符合色彩的个性情感,把握色彩的整体关系所表达的情感与内容的一致性,使书籍装帧设计的色彩语言更准确,更具科学性。即要将色彩与书籍特定的内容相结合,通过色彩形式准确地表达某种意图。恰当好处的色彩运用,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次美感体验。

三、现代书籍材质之美材料的质地、视觉效果和材料的视觉肌理称为材质,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情感表达能力。随着现代书籍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材质广泛应用于书籍设计中,但采用较多的是纸,另外还有使用的材质包括丝织品、塑料、皮革、布料、金属、化纤等。比如,木板、金属材质的厚重,给读者稳重、坚实的感觉;丝绸、宣纸材质的轻薄给人愉悦、浪漫、流畅之美;硬纸板的坚硬材质让人感觉干脆等。还有一些不透明的纸张、PVC等材质让人有种安全感,而半透明的硫酸纸材给人隐约神秘之感、全透明的材质让人感觉到大方直白之美。在书籍设计材质的使用方面涉及透明度、肌理、质地、颜色、触感等,材质应用的不同给读者带来异样的审美感受,结合书籍中的图形、文字、符号等视觉语言的表达,材质同样具有强烈的语言表达力、感染力和传播能力,多个维度的传递书籍信息,同时包含了更多内容的读者身心感知,从而形成了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视觉语言和设计语言。[5]以又一山人编著/黄炳培设计《无处不在红白蓝》书籍为例(图3),以编织袋为主题内容表现的书籍,从外包装及封面均采用编织袋材料,强化主题内容真实的近距离感受,书籍形态里外统一的材质基调强化了主题的表达。应有尽有的书籍材料运用赋予了“视”“触”“听”“嗅”“味”,书籍才更具生命力,以至于不会消亡;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阅读变得更有身心的愉悦和趣味感,即使是枯燥无味的学术书籍也让人有了触摸和翻阅的欲望。所以从“五感”出发的书籍设计将使书的材质更加多样化,帮助人们轻松地获得更加的知识和信息,使得读者享受阅读、享受信息获取的过程,其乐无穷。

尤其在现代书籍基本采用胶版印刷、丝网印刷等方式,给人感到纸上油墨的触觉、嗅觉所带来的纸面凹凸感、纸面的摩擦、纸面清香自然的感觉,正是植物材料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吗?所以纸张是现代书籍的基础材料,尽管有木材书、绢绵书等等,但纸张仍是成本最低,携带阅读最为简便,印刷制作效果最佳的用材。[6]纸张美的本质是什么?是“亲近”之美,是我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由纸张缀钉而成的书籍既有纯艺术的观赏之美,更具在使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的视、触、听、嗅、味“五感”交融之美。

综观上文,“五感”之美依附于现代书籍的设计并诱导着读者,拿在手中的每一本好书,材质的细腻、粗糙、硬挺、柔软均通过触摸感知来唤起读者的新鲜视觉感与触觉的共鸣;随之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油墨的气味和纸的气息,充斥着读者的嗅觉,随着不断的翻动书页刺激着读者的求知欲;尤其是厚厚酌辞典发出强烈的啪嗒啪嗒声,而柔软的线装宣纸书发出静静的、微弱的声音等,使得人们的读书状态随着眼视、手触、心读,犹如品尝一道美味佳肴,所以一本好的书籍设计能触发读者的味觉,让人品味书中的韵律。这“五感”的纵横交错,使得每位读者在阅读期间完成了心灵的体验感受,形成了对现代书籍设计的“五感”之美的深层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