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障碍及展望

时间:2022-08-06 03:31:03

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障碍及展望

笔者在河南省第一大县———固始县担任县委副书记期间,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已注意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层群众对科技文化建设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既存在诸多困境,又萌动着勃勃生机,显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所以对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研究理所应当地成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困境2009年暑期,本课题组在河南省进行了一次“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现状”的专题调研。本次调查区域遍及河南省安阳市、新乡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的广大农村地区,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为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研完毕后,我们发现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乡村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配备和维护得不到保障乡村文化站是乡(镇)人民政府的基层文化事业机构,隶属于乡(镇)政府,是乡村开展综合性群众文化宣传娱乐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组织辅导部门和活动场所,也是农村基层文化的主要舞台。在对河南省农村的抽样调查中,对于目前乡村文化站建设的现状,15%的村民表示“非常不错”,67%的村民表示“还有欠缺”,18%的村民表示“问题很大”(如图1)。主要表现在:①某些乡村地区没有站址或场所狭小破旧;②乡村文化站里的基础设施配备和维护得不到保障,如图书资源陈旧而得不到更新,多媒体电脑故障而得不到排除,卫星接收设备尘封而得不到利用等;③某些经济状况相对发达乡村地区文化站成为“花瓶”摆设,流于应付上级检查,使用率不高;④有些乡村文化站的场所开放、使用不规范,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正常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⑤缺少专职的文化站负责人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乡村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影响了农村科技文化的建设。

1.2农村居民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方式单一,科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河南农村可供居民进行科技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在河南农村许多地方,农村居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甚至没有接入有线电视,农村频道的节目均无法收看,“送文化下乡”大都处于“被下乡”的尴尬境地。在对河南省农村的抽样调查中,对于目前农村居民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方式,31%的村民选择“游戏(交谈)”,12%的村民选择“读书读报”,33%的村民选择“看影视节目”,3%的村民选择“网上冲浪”,4%的村民选择“参观考察”,14%的村民选择“集体文化活动”,2%的村民选择“其他”(如图2)。

1.3农村居民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自身参与能力不强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9717万河南人中,71.1%是农村人口。而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就占了农村劳动力的33%,每年外出劳务收入达到1600多亿元,约占农民纯收入的40%,在这种形势下,农村留守人员大部分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是在外打工的亲人,这就导致农村居民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老人、妇女和儿童自身信息素养不高,参与科技文化活动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在对河南省农村的抽样调查中,对于“你知道Baidu等搜素引擎吗”这一问题,81%的村民选择“没听说过”,13%的村民选择“知道并会使用”,6%的村民选择“只是听说过”(如图3)。

1.4传统文化资源与当地农村居民“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河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众多的民间文化资源。如全省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部级历史名城有8座,位居全国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位居全国第二。但当地农村居民对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闻之少,谈之更少。

2原因分析

2.1对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党委和政府对农村居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如村村通公路、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农村居民工培训工程、失地农村居民生活保障问题等等,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关注和救助主要是物质上的,而对农村居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农村居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认为这既不影响农村居民致富奔小康,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于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GDP的增长上,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问题。对文化经费的投入也远远没有达到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投入的1%”的规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2.2缺乏必要经费支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乡村虽然千方百计建起了文化站,但由于经费紧张,聘不起专职管理人员,对文化站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致使文化站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有的乡村给予民间艺术剧团、个体放映队的经费支持很少,甚至没有支持,致使这些民间团体生存得不到保障,不能为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服务,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农村居民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2.3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管理存在“软肋”乡村文化站干部长时期得不到更新,年龄老化;一人身兼数职,工作精力不能“聚焦”;工资待遇低,人才外流严重,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业务培训经费短缺,文体站工作人员能力得不到及时的培训提高。由于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文化站的人员配备属于乡镇政府范畴,不需与文化主管部门协商,不经文化部门考核,文化站与农技站、学校等各自为战,联系协调不够,造成科技文化资源配置无法共享,不能集中开展各项科技文化活动。

3解决的办法

3.1充分利用倾斜政策,以点带面,打造标准样板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基层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党中央的倾斜政策,在河南省各市推行农村科技文化建设试点乡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以此稳健地进行农村科技文化建设。

3.2利用传播学和系统论的原理,构建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模式经过分析、探索和总结,我们构建了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如图4):即通过对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系统化设计,以乡村文化站为基地,更新科技文化设施,精选科技文化内容,优化科技文化队伍,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氛围中提升当地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的参与力和积极性,最终推动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发展。其中,科技文化设施是“奠基石”,是我们进行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科技文化内容是“发动机”,有了“发动机”,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才能启动;科技文化队伍是“助推器”,有了它,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才能高效快速进行;农民参与能力是“催化剂”,加速着这个系统的反应速度;传统文化资源是“指示灯”,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最终唤醒受众的文化传承意识。五个模块组成一个“循环体”,步步为营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体现着整体的效果。

第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村科技文化建设中,首当其冲的应当是科技文化设施的建设:①聘用专职人员,对乡村文化站的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保证设备之间的系统集成和有效使用。制定《乡村文化站管理规定》,对文化站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②根据自身实际适当扩建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将闲置废弃的旧校舍、旧祠堂、旧礼堂、旧庙宇及其它一些旧房子进行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使之“脱胎换骨”变为功能较为完备、方便群众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③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农村居民能收看到农村频道(如CCTV-7、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的科技和文化信息。④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建设。根据自身实际,建设网络查询中心,或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设备配置,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第二、精选农村科技文化内容。①依托河南高校人才资源,文化部门与政府沟通协调,适时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赴试点农村作科技文化(如农业、畜牧业)专题讲座。②精心组织主题科技文化活动。如组织统一收看(或放映)科技讲座节目、参加科技汇报会,赴优秀试验田参观考察等。③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自办科技文化,对农民的创作或创造要积极鼓励,适当奖励。

第三、科技文化队伍建设。①推进体制改革,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不拘一格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鼓励专家学者到乡镇文化站挂职锻炼。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的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的人及早离岗退位。②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依托文化主管部门和高校,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第四、农民参与能力的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参与能力是指当代传媒下的信息素养具备能力和群众性主题活动的共鸣能力。此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重在保障农民利益。要举办一些主题活动,注入奖励机制,让农民参与进来,乐在其中。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进行帮扶,让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4结语用传播学和系统论的相关原理对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进行范式设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此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使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层次更分明,思路更清晰,目的更明确,效果更明显,由此开拓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