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酒文化及旅游功效

时间:2022-05-23 10:05:00

内蒙古酒文化及旅游功效

一、酒文化的内涵

内蒙古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自东向西绵延几千公里,地貌地形也变化多样,从最东边的大兴安岭山地、呼伦贝尔高原、河谷平原低地到最西边的阿拉善戈壁,几乎横跨中国的正北边界。广袤辽阔的草原养育下的蒙古族人,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与民族气质,与世代生栖繁衍在这块土地上息息相关。蒙古族人以善歌舞,热情好客而著称。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并与这里共同杂居的回、满、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等民族一道,形成多彩多姿的文化现象,其中,以酒为主题的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内涵丰富、多彩多姿的形式展现出蒙古民族的风貌,并通过这种特有的文化形式展现出蒙古民族的人文。在这里,酒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而是展示这里丰富多彩的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酒因此也具有文化的特性。在蒙古族人的生产、生活、社交等方面,饮酒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饮食文化。所以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礼仪、劳作上,都有众多的体现。从东北的呼伦贝尔,到西部的阿拉善,每个盟市旗县都有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无不以酒为乐,以酒为歌,整个节日始终飘溢着酒的芳香。这些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使其更显无穷魅力。如每年的“马奶节”“那达慕”“春节”“珍珠节”等节日,表现的就是蒙古族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热爱生活的民族生活情趣。当然,酒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酒是相聚喜庆的首饮,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以酒表达情谊;酒是表达礼仪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丧嫁娶、得子、寿诞时必有酒。这种酒文化渊源已久,成为内蒙古地区餐饮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大核心内容。凡到过内蒙古的人都深有感触,蒙古族的酒礼是极其讲究的,从迎接到送客,从敬酒到受礼,每一环节都有礼节的铺垫。蒙古族多彩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令人陶醉的内蒙古的酒文化,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中如果缺少了酒文化,自然会是一种不完整的民俗文化。对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独特的文化事项越来越凸显出其旅游功能。

二、蒙古族酒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迎客酒———下马酒

蒙古族的下马酒即迎客酒,这是按着游牧民族的习俗流传下来的表达方式,即为迎接远道来客接风洗尘之意。每位来过内蒙古草原的人都要接受蒙古族这项最隆重的接待礼仪,以示热情。其饮法是:客人左手端银碗实施“萨楚礼”。即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蕴意为“敬天”;酒弹向地面,蕴意为“敬地”;向前方平弹,称为“敬祖先”,之后双手端碗,一饮而尽(一饮而尽视为对蒙古族主人的尊敬)。

(二)敬客酒

蒙古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但因居住地区不同迎客习俗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些差异。在牧区居住的蒙古族人,在欢迎、欢送的仪式上,都要献歌、敬酒;如果有献全羊或羊背等项目就要按礼仪程序进行。整个程序中先要吟诵祝福和赞美的颂词,继而进行敬酒仪式。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民族盛装,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站到主宾的对面献歌;歌声结束后,双手捧着哈达,右手托酒杯举过头顶,向主宾弯腰敬酒;主宾接过银碗,以右手无名指蘸酒施“萨楚礼”———敬天、敬地、敬祖宗,以示受敬并稍饮一点儿,如果礼很重,主宾可一饮而尽;敬酒者接过银碗,弯腰表示谢意;再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而在青海、甘肃、阿拉善一带的蒙古族人,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再用右手无名指蘸酒,敬天、敬地、敬祖宗。蒙古族人认为让客人酒喝得足,才觉得自己尽意了,所以到了蒙古人家,主人家从老到少会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唱劝酒歌,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三)婚宴酒

蒙古族的酒礼还可以从婚配中感受到。从求婚到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酒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在正式婚礼之前,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之后,小伙子要去拜见姑娘的父母,敬献哈达,敬酒唱《求婚歌》,表示求婚的意愿。求婚过程中,酒是表达意愿的媒介。蒙族婚礼,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人到女方家。女方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方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举行婚礼期间,两位新人向客人敬酒,表达谢意和敬意。而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著名的“鄂尔多斯婚礼”“阿拉善婚礼”尽管婚宴形式相近,但是在婚宴的礼数上还有地域民俗的区别。

(四)送行酒———上马酒

来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家做客,牧民都要以酒和手把肉款待亲朋好友。伴随客人的就是蒙古人家的盛情和醇香的马奶酒。在准备告别启程时,主人还会准备一次情意缠绵、令客人终生难忘的送客酒———上马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客人上路时,主人手持酒碗吟歌送行,其歌绵绵,不绝于耳;其酒浓浓,回味犹香,惜别之情会令客人热泪盈眶。尽管许多歌词听不懂,但客人完全能体会到主人的深情厚谊。

(五)酒歌

蒙古族人千百年来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在空旷、壮美的深山绿野中;在寂寞、孤独的放牧生活里,他们常常引吭高歌,通过赞美草原、赞美家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等方式来宣泄情感、排解寂寞;因此无论在马背上,还是在毡房里,你唱我和地创作出一首首充满民族风情的民歌。所以,蒙古族的酒文化也不例外,酒和歌总是相伴的。美酒和歌声是草原人款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婉转的歌声融入酒的醇香,让人心旷神怡;醇香的美酒融入深情的歌声,让人开怀畅饮。在歌声中举杯,在饮酒中欢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蒙古族酒歌的主题也非常鲜明,主要是以歌唱草原,讴歌先祖、感恩父母,赞颂友谊,提倡团结和睦,赞美宗教等为主题。其中,宴会是酒歌的载体,酒歌也是宴会的灵魂。蒙古族的宴会大致划分为三种:日常宴会、庆典宴会、婚礼宴会。数不胜数的祝酒歌也因不同场合,表现的主题而不尽相同。例如:体现蒙古族高雅礼节和深情厚谊的《祝酒歌》,表达真诚友谊的《迎宾曲》,表达举杯同庆心愿的《宴会歌》,讴歌祖先的《圣主成吉思汗颂》,等等。另外,好客的蒙古族人中还流行着劝酒民歌,全然是用一边唱歌、一边敬酒、即兴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尊贵客人的盛情。歌词充满了尊敬、祝福、吉祥的意思,给人以愉悦、舒畅的感觉。会让客人情不自禁地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这种以歌敬酒的方式,几乎无处不有。一首首优美的祝酒歌,让人们沉浸在歌声中,即使不饮酒,也会被歌声陶醉。

(六)马奶酒

奶酒是蒙古民族传统饮品的统称,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不言而喻,马奶酒就是由马奶发酵而成的饮品,《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如下记载:“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它是马奶在乳浆菌和酵母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饮。在蒙古帝国时期,是大汗祭天和祭祀祖宗时的用品,元朝时被列为蒙古八珍之一。马奶酒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酿制和饮用,是蒙古人所有饮料当中最高档次的饮料,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并承担着游牧民族礼仪用酒的角色。所以,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马奶酒是一种高尚、圣洁的饮料,也是内蒙古最有代表性的饮品,因此在日常生活及年节、盛大节日中,常用马奶酒来款待尊贵的客人和朋友。

(七)酒祭

据《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以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可见敖包最初只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由于宗教的影响,敖包的含义发生了演化,以至被尊为神物。所以对于蒙古族人,遇见敖包停下来顺时针环绕3圈是一项神圣的事情。过去,不同的部落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的祭敖包活动,称之为“塔克勒干节”。所以,来内蒙古旅游,祭祀敖包也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活动。祭祀敖包的项目之一就是“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洒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洒奶酒而祭,这是蒙古民族最崇尚的礼仪。这在《蒙古秘史》第103节就有记载:成吉思汗在祭祀布尔罕山时,曾“把带子像数珠似的挂在脖颈上,帽子搭在臂上,手捧胸膛,向着太阳,给布尔罕山行九叩礼,跪拜祈祷,洒马奶子奠祭”———此乃“酒注礼”,即酒祭。

三、民族酒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也不断地改变着它的形态。从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趋势来看,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深入,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及文化融合价值观的追求越来越明显。于是,那种仅仅依托于自然景观的传统式旅游已不再或不完全是现代旅游的吸引物了。人们在紧张而繁忙的都市工作之余,更渴望寻到适合自己的清静环境,放松身心的疲惫;也通过了解和体验别人的文化,达到文化观念、精神上的互补。而这种新的人际关系也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兴起就是显著的标志。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一种形式,按着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可理解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这就意味着游客不再破坏自己所观光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文化,而是去理解并欣赏该地区的环境和人文,并从与它们交往的过程和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乐趣。当然,这种乐趣包括文化层面上的理解与欣赏,尤其是对旅游目的地原生态或次生态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由于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原因,历史上内蒙古长期封闭,与外界交流甚少,这使得它的文化生态保持较好。积淀深厚的酒文化正是这一事项的完整体现。如今内蒙古这块土地独有的酒文化现象,正引起中外的广泛关注,人们把内蒙古的自然与文化作为生态旅游中最具魅力的吸引物,内蒙古因此也成为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之一。例如,到内蒙古呼伦贝尔、阿拉善、鄂尔多斯旅游的外国游客每年均以35%的速度在增长,而在这些游客中,又以日本客人为最多,他们对内蒙古地区的独有的风土人情,包括民居、服饰、饮食、艺术(当然也包括酒文化)等都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内涵丰富的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以它特有的魅力作为旅游重要吸引物在内蒙古旅游业中占有独到的地位,这是因为它有着多重的旅游功能。

(一)娱乐功能

在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娱乐是核心要素之一。说到底,旅游的目的就是享受,感受心灵的愉悦,而这种感受既可以通过物质享受来获取,也能通过娱乐来感受,最终转变为心情的愉悦,而脱离了愉悦的旅游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旅游业都必须要把娱乐因素考虑进去,才能让客人感到充实不枯燥。内蒙古酒文化的内容,就有很多娱乐的成分在里面,如饮酒高潮时即兴表现的酒舞表达内心情感的酒歌以及尽显智慧的酒令,都能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是酩酊大醉时的“表演”,也往往使游客在疲劳之时得到一阵欢笑,顿时疲惫尽散。

(二)参与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兴起的文化旅游,正是迎合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心理,尤其是对原生态文化猎奇的心理而衍生出来的,因为人们学会了从理性上感悟这类文化带来的惊喜,同时,也从参与和体验中,体会到这种文化的真谛和魅力,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升华。为此,新兴的诸如民族节日游、民间乡村游、原生态文化游等项目给予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例如,到内蒙古旅游,当你一踏进这里,蒙古族人朴实而热烈的迎接方式便会扑面而来,“下马酒”这种歌舞并茂的迎接方式,作为远方他乡的游客顿时会被这种盛情所打动,瞬间便会感受到场面的动情与自身的价值,令客人回味无穷。而席间的敬酒,还有交杯酒,以及送行的上马酒,都会让客人在体验中得到意外的感受。

(三)审美功能

中国的酒文化堪称博大精深,这种酒文化之所以内涵丰富,是由它的文化传承性来决定的,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关于酒的礼仪、酒歌、酒舞,都是历代历辈传承的结果,这说明经历了时间考验的酒文化除了具有实用性外,其审美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内蒙古的酒文化在审美功能上体现着很明显的艺术性。在内蒙古各地,无论是重大节日或家族重大活动,还是迎接宾客,隆重的场面都离不开酒,而饮酒的方法和礼仪复杂并有序,极易使人们在参与的同时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著名的蒙古族《祝酒歌》就是在迎接远方朋友时给予最高待遇的敬酒歌,伴着姑娘小伙子们极有穿透力的歌声,客人的心会有情不自禁地停留在草原上的感受,整个场面会让人如痴如醉。但是,蒙古族人有自己独到的饮酒审美价值取向,儿童歌曲《酒是大老虎》告诫人们酒喝多了会惹麻烦。此外,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盅碗舞》也颇具艺术性,姑娘优美婀娜的舞姿能将人们带到酒后酣畅淋漓的境界。可以说,在内蒙古的任何一个地方,敬酒歌舞都会随处可闻可见,因此,人们用“歌舞之乡,酒的海洋”来形容内蒙古并不为过。

(四)经济功能

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要推动地域经济,作为一种产业,它的目的就是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今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凸显出经济潜力的优势,作为民族文化大区的内蒙古,民族文化正是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这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打造知名度、创建民俗文化品牌效应都在相当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域产业,当然也极大地影响着当地的旅游业。例如,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红山等市,都有自己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因酒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旅游生态文化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凸显出来,充分体现了内蒙古酒文化强大的旅游经济功能。来内蒙古旅游的客人,在饱览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后,对酒文化参与后的体验难以忘怀。例如,很多来过内蒙古的客人都情不自禁地将当地的“马奶酒”或多或少要带回去,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礼物和纪念。“马奶酒”已不是一种纯粹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人们来品尝的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经济—文化”的上升式转化,在目前这种文化相融和文化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新形势下,将会更加明显。内涵丰富的内蒙古酒文化也必将以它特有的面貌展示出酒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功能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