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网络文学探讨传媒文化信念

时间:2022-05-10 02:41:00

结合网络文学探讨传媒文化信念

近些年,随着当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几乎所有触及了网络的人都直觉地发现他所触及的不是技术,而是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并以这种新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与外部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同时,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在改变”。因此,在当代传媒风靡整个社会时,社会关系、结构以及文化的一系列变化必然使得文学更加繁杂开放。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以一种特有的方式修改着文学的内涵,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应该如何引导网络文学发展?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关注和研究。

一、“载体创新”后文学的繁荣发展

从文学的创作方式上看,“Web2.0”写作方式孕育而生了。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即在“Web”(互联网)上的创作。Web1.0仅有一个作者,而在Web2.0中,作者始终有两个,就网络文学而言,一个自然是网络,另一个则是不断与互动沟通的读者。这种写作方式虽能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者的创造性。与此同时,网络写作特别强调写作者的写作速度。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月写十多万字是网络的生存底线。网络“骷髅精灵”说,“干网络文学这一行,最重要是速度。每个月至少20万字吧,没有20万字上不了排行榜呀。”五年来他已经写了1000多万字。在这种模式的操纵下,当前的网络小说中,超过百万字的鸿篇巨制比比皆是。并且,为了维系读者的忠诚度,网络文学作品必须是连载式的,需要不断制造情节的间断点,这也便于网站分割作品内容予以出售。由此看来,文学网站“只是将作者当作了一个简单的码字机器”,一味制造光怪陆离的情节刺激读者的感官,作者往往忙于在情节中填充字数而忘记了自己的写作初衷。从文学的传播方式来看,网络文学产业化现象备受关注。“文学搭载新的媒介进行传播,势必会导致媒介化、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走向。”商家将网络文学作品推出文学网站之外,进入书籍、影视、动漫等产业链中。目前,相当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化产业捆绑在一起,在出版、影视、动漫等领域进行深度开发,如电视剧《裸婚时代》、《七年之痒》都改编自网络小说。并且,随着《宫》、《步步惊心》、《倾世皇妃》为代表的网络改编剧先后在电视台热播,数目众多的制作公司也更加重视网络小说版权的收购。另外,其他一些著名网络小说如《紫川》、《缥缈之旅》、《佣兵天下》、《亵渎》等在被书商看中签约出版后,也通过各种方式被改编成了其他多种衍生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子游戏。可见,随着各种商业因素联手推动着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转型,网络文学搭载其他媒体而衍生出的各种图书、影视剧、动漫产品的畅销与火爆都在表明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已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并飞速发展着,其规模化的生产与消费的另类“繁荣”,构建了一种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景观。从文学的接受方式上看,“VIP”潮流随之出现。这里的“VIP”就是网上付费读书。网上写作不仅能带来人气还能带来金钱利益。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的点击率直接关系到其文学网站与网络的商业效益。于是,读者的需求与兴趣成为文学活动的最终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势必使文学应有的导向作用发生偏移。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逐渐形成的网络文学特有的商业化营销方式。文学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经营的丰富经验,加强策划,设立了各种评价指标和检测手段(如点击榜、推荐榜、收藏榜、月票榜等),纷纷推出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打出富有吸引力的广告,甚至通过组织文学研究权威人士参与评奖、邀请著名作家参与文学网站会议等打造品牌文学网站,提升文学网站的人气与影响力,提高点击率,赢得更多利益。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文学这一原本看似高雅的艺术也正逐渐通过网络变得通俗起来,走入了百姓大众。全球最大的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的主编朱维廉说:“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盛大文学研究所所长夏烈认为:“网络再一次打断了传统写作坚固的疆域,让文学重回到平民的创造力阶段。”的确,网络赋予任何人从事文学创作的权力,并为每个人提供了可以自由写作的一片天地。殊不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作者和文学网站一定会坚守文学这块净土,让网络成为真正表达大众心声的纯洁天地吗?

二、网络文学繁荣背后的危机

我们不能否认在媒介力量的助推下,文学创作也能像其他商品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利益的回报。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创作者的积极性,而且使文学在经过是否已经“死亡”的争议后重新繁荣起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从网络文学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尤其在网络文学被纳入到产业化的链条机制后,挣钱与逐利成为其发展的最大动力。即便观众关注度高了,点击率上去了,作品本身也值钱了,却因为商业化导致了文学安身立命的价值开始了根本性的位移。我们不得不忧虑,网络文学是否确如人所说,成为了“技术与文学的联姻,文学与商业的合谋”?文学网站为了满足商业利润而忽视网络文学的本身价值,为了产生市场效应而放弃网络文学潜力的开发与挖掘,它注重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开发而忽视其文学性因素。更为可怕的是,在媒体的操纵下,当商业生产的逻辑内化为写作的逻辑时,金钱与写作捆绑在一起,资本监控作者的写作状况,并且迫使作者将自己的写作犹如商业生产一样。于是,文学似乎如法兰克福学派所说,已经“沦落”成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体的精神创造。文学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被当作文化资源因素,甚至是一种文化商品被纳入符号价值生产中。这种文学丧失了真正的审美趣味,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虚幻的享受,从而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惟如此,网络文学在产业化进程中,为了追求点击率与商业利润,俯就网民的趣味,成为欲望生产的机器,而遗忘了文学作为诗意栖居之所的初衷。文学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就连投身于网络写作的作家格子也说:“现在的网络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但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过分低龄化、商业化的奇怪氛围中,网络文学只能给读者提供‘消磨时间’的东西,而不是精神养料。”事实上,从网络文学诞生伊始,其无深度、平面化、浅显化等特点就一直为人所诟病,当网络文学完全沦为文学与商业“联姻”的产物时,文学以往特有的人文关怀已经荡然不存,唯独留下自我的感觉、体验和想象,厚重感变成了轻薄的平面感。文学不再是文学,只为过度的游戏和娱乐而耗散作品的文学价值,只为市场和媚俗而丢弃自己秉承的文学理念,这是极为可怕的。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如果被商业所浸染的文化毫不客气地占据我们这个社会,甚至恣意泛滥,由此造成的深层负面影响难免会日益凸显,届时将积重难返。

三、文化传播者应承担社会责任,坚守社会文化信念

在这个物欲横流,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时代,我们文化传播者应该如何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深怀文化良知,为建立一套普遍性的价值规范鼓与呼呢?从当代文化环境看,娱乐是全球化时代大众文化的共性,但这种娱乐离不开经典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当代再生。因此,传播文化的媒体工作者需要一种信念,相信人们不仅需要肤浅低俗的娱乐满足,更需要有传统经典文化的滋养,并且相信大众传媒可以利用坚守的文化文学价值来获得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相信我们这个民族对这样的价值的需求是永恒不灭的。首先,什么应该传承,应该如何传承,这是我们文化传播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对文化传导方式的选择。文学是什么?其价值意义如何?如何通过媒介去传播?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我们文化传播者的选择,而且最终影响到我们社会文化的未来走向。文学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是我国古代学者对文学价值的经典表述。文学是“诗意的栖居”,此为西方学者对文学意义的独到体悟。如今,文学搭载网络等现代传媒进行创作、传播,这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无论如何,文学是人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性根柢开放出来的精神花朵,其禀赋的人文精神不可泯灭。其次,如何在众声喧哗的产业化、媒介化过程中实现文学与商业的接轨、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也是亟待我们文化传播者考虑的问题。面对技术入侵艺术的领域,本雅明只是深深地感叹:艺术的“神韵”消失了。马尔库塞则在《单向度的人》中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

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因此,文学审美性与批判性的保持应该是文学进入商业社会的基本前提。最后,我们还应思考如何创造出意义深远的、既能被当代所接受又能有所突破的网络文学作品。关于这一点,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透视主义”的观点: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应是“永恒的”和“历史的”统一。其中,“永恒的”指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历史的”聚焦于特有的发展过程。毋容置疑,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当今社会文化聚焦于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文化娱乐成为主流,社会充斥着媚俗的拜金物欲是当前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凭借网络及其他媒体传播文学,让人们领略文学的美,给人们开启探求文学的窗口,对于媒体工作者及文化传播者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