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问题与措施

时间:2022-05-06 11:06:00

英美文学教学问题与措施

一、前言

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文学对于了解目标国的文化、习俗和权利话语等方面都是一门别的课程所替代不了的。文本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在文本中,文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言:“外国文学是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虞建华,2002)。英美文学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良好文化修养和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英美文学教学被边缘化,广泛散布着“无用”的论调,其自身亦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那么,英美文学教学如何使文学变“无用”为“有用”?如何担负起培养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和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呢?这些是英美教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亦是本文关注所在。

二、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英美文学课时紧,任务重。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比较多,既包括文学史,又包括作品欣赏,因而与课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教材方面,多半以史为重,许多作品除了诗歌外,几乎都是节选,而学生手头的相关文学资料有太少,通过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领略到整部原文作品的风貌。如何对教学内容合理想取舍,详略得当,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学生领入文学殿堂,是搞好英美文学教学,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文学无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又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观念带进了外语学习,对于实用性不强的文学普遍受到冷落。学生群大都“忙于阅读各种实用文体的材料,为的是他们的各种‘特殊用途’,如工程英语,银行英语等,还有人忙着应付各种证件考试,如CET-4,CET-6,TOFEL,GRE等等”(罗益民,2004)。

这种情况下的经典作品的阅读自然是不容乐观的。面对就业压力,这一切也无可厚非。坚守阵营者当然可嘉。然而,如何在“文学无用”的大环境下,使文学走出课堂,走近学生,是值得所有文学教师深思的问题。再次,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高校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式学习,易于枯燥乏味,又何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而培养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性。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作品的欲望,从而感悟文学的魅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应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既兼顾课程特点,又吸引学生有效参与。

三、英美文学教学策略探析

1.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加强文学教学,经典阅读是必经之路。关于经典文学作品在文学教学中的作用,罗益民教授在他的《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中给了我们经典的阐释,“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史上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是一个民族、一个语种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把握该民族文学艺术的脉搏,领略其中的这种精华;同时也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引以为鉴”(罗益民,2004)。但是,现在社会急功近利,加之文化消费模式的巨变,学生们更愿意阅读轻松的作品,或者选择现代科技带来的感官享受,原著阅读状况令人担忧。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应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以量化指标促进阅读,并把此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多元的开放系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并到达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还能提高分析能力,发展思辨水平。另外,为便于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文学名著,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电影娱乐性、形象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印象。经典文学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对人生、人性的深沉思考,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从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与共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文素养。名著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所以名著的阅读,需要良好踏实的学风,精神食量的获得没有便捷之路。

2.写阅读心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作家均为语言大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深切感受其语言魅力,英语水平也在得到相应提高。只读而不写,难以达到相应目的。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文学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教师哪怕做到再详尽,也无法代学生去理解,所以对作品的意义与理解是不能被动接受,只能由学生自己去感悟。学生主动参与文学意义寻找、发现的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洞察、感受能力,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3.注重引入文学理论的教学。对于英美文学课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然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大多只重视文学史和选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文学批评是缺席的。当然,让学生理清文学史的脉络,大体了解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应当也是必需的。诚然,文学理论是抽象难懂的,如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贯穿于文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技巧。例如,在讲到美国文学意象派运动领袖庞德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何为“意象”,首先让学生共同品味比较熟悉的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因为熟悉而感兴趣,因为意境美而印象深刻。这样再回头庞德的作品,理解何为“意象主义”就容易多了。在对比中掌握了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