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

时间:2022-03-11 10:39:05

“先学后教”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小学体育课程的要求也随之有所提升。基于对新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我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策略研究方面的课程探索实践。本文就此次实践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积累的经验、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教学策略;知识与技能

0引言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这一大背景下,科学的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措施,已经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但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一些与预设情境不相吻合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机动,临场不乱。如若课课如此照搬一样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策略,不分场合地点、教学对象、内容难易,就必将使得教学流于形式。所以,我认为体育教学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对教学策略加以科学运用。

1对教学策略要理解到位

由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理解得不到位,理念出现偏差,导致教学设计不合理、缺乏层次感,不分场合地点、教学对象、内容难易,一味地追求时髦的教学方法,脱离实际,从而导致对一种新的教学策略的曲解、误用,学生学得兴趣索然,教师教得疲惫不堪,这样的体育课也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1教学目标要明确

体育教师要“悟其行,研其教”,要领悟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宗旨是什么,自己应当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去参与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自己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哪些作用;要把体育的知识、技巧、能力等转换为各种“体验式学习”的科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强健体魄,掌握技能。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方法一定要科学,预案一定要到位,不要在认识上就曲解了教与学的关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就会出现罔顾实际的拿来主义现象,教师应该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1.2教学功能要最大化

在教师的思想观念里,过于迷信某一教学策略的作用,认为只要是新的教学策略就一定是先进的、科学的、普适的,这是一种偏见。由于时间和空间、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不同,教学策略的实施就要有所不同,没有任何一种药是包治百病的。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就要进行多方面的、适合自己学生的预设,使教学功能最大化。

1.3教学理念要清晰

第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第二,教师要有专业的技能、技巧;第三,教师要有爱生如子的职业情操;第四,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上进心;第五,教师要有百分之百实现课程标准的强烈愿望。总之,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拥有新思维,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新颖、清晰。

1.3.1教学内容要寓意深刻、扎实稳妥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将注意点放在学知识、学技能上,还要让孩子体验过程与方法,同时想到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醒他们体育课与其他课的不同,就是课上注意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例如,我在给孩子们上足球课时,先引导他们对现在的国家足球队进行剖析;然后告诉他们,已经高度重视中国足球,并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我们身在中国的“足球之乡”,要爱祖国、爱家乡,要为祖国和家乡做贡献;最后我问孩子们:“目前,你们想为中国足球做点儿什么事情呢?”孩子们虽然回答的语句不同,但心声相同,“为国足加油,为家乡争光,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了上面的铺垫,孩子们学习足球技能、技巧的热情可想而知。“泼冷水”的时候到了,这时我及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尤其是在铲球等的一些危险动作上。练习中,我还装模作样地当起了裁判员,对个别孩子的危险动作出示黄、红牌,以加深他们对足球运动的理解。

1.3.2教学实践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绝对不能混淆。一节课上完了,并不等于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在教学实践上,我尤其注意孩子们本节课的内容与上节课的衔接,当然应该是有机而不生硬的衔接,以达到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有时用微信或短信与家长联系,问一下家长领孩子进行体育运动时,其动作要领掌握得如何,有没有动作“笨”的情况。总之,要时刻了解学生个体掌握知识的信息,跟踪到底。

2教先于学与教后于学的探究

对于这个“先后”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渐摸索,勇于创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学校的客观条件等,设计自己的教学情境。

2.1教可后于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前就予以布置,让学生自己预习。比如,在足球课前,提出“越位”等概念,不做解释,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看比赛录像、问家长,形式可以多样。课上,学生们对“越位”一词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时,我作为一名普通队员加入到比赛当中。在防守时,我“不小心”把球传到了处在越位位置上的进攻方球员的脚下,这个队员轻松地破门了。针对这个进球,双方球员争论不休。这时,我就很“懊悔”地向他们解释,这个进球有效,是我把球传到了对方球员脚下的,我向本队球员说了声“对不起,我给团队抹黑了,下次注意脚法的训练。”有眼尖的孩子喊道:“老师是故意的。是要让我们真正地理解什么是越位。”课前的学生预习与课上教师的巧妙设计,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教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宝贵时间。

2.2.教可先于学

教是先于学还是后于学,这要具体课程具体实施。对于一些难度大、危险性高的体育课,我不会提前布置作业,以免在学生还不掌握要领之前去做动作,受到伤害。我在课上反复讲解一些难度大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比如前面提到的“铲球”,还有涉及“跳山羊”、滑冰、游泳等课程,我会始终陪在孩子身边,以防不测。教师讲解清晰、保护到位,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产生恐惧,体育课也会兴趣盎然。总之,教与学的“先后”问题,只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就可以科学设置,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对教学策略要不断更新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应该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

3.1教学策略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的课程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参与教研活动,理解教改的初衷,把一线的信息反馈给上级教研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样也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教学的思路。

3.2教学策略要高屋建瓴

教师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教学实践的内容有时还要高于教材,要把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教材所针对的对象的数量远大于自己学生的人数,这就要求师者高屋建瓴,统筹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技能技巧掌握情况以及业余爱好、个性特长等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设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在不同程度上对所学新知识与技能有所掌握,水平有所提高。

3.3教学策略要有多种预案准备

教学方法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途径;场地和器材是学生运动锻炼和掌握技能技巧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本校的场地、器材、天气等实际情况,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检查和布置,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活动,要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要安排好适合病残学生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确定教学设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并设计出科学的应对预案,以免在课上出现被学生“问倒”的尴尬局面。

3.4教学策略要让学生完成生疑、明了的过程

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可能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对存疑的问题有向教师提问的渴望;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分析与归纳,有目标地对学生释疑解惑,让学生参与探究实践,自己找到掌握运动技能的途径,即学生带着疑惑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顺序点拨——学生进一步学练——形成良好的知识与技能。

4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不容小觑

体育教学在过去不被一些人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党的十八大以后,亲自过问体育领域里的问题,重视程度是空前的。高层的重视,顶层的设计,教育部也随之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体育教学的文件和通知,对于我们这些在基层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来说是巨大的鞭策和鼓励。

4.1体育课有别于其他课

体育教学有相当多的课时是需要在室外完成的,这就使得教学设计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还要考虑季节、天气、大气污染等因素给教学带来的影响,一旦室外课不能实施教学,那么就要实施室内教学预案,这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对体育教学的反思

以往,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程序为:复习导入铺垫——新知识技能目标导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精讲多练方式指导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学练,在教师保护与帮助下互助提高——教师指导,突出正误对比后的学练——强化本节课的知识、技巧、技能——学习归纳与巩固知识——课内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学练。如前所述,教学策略在开始设计时就是动态的,在新形势下,我会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不辱使命。

4.3对体育教学的建议

教师应该通过收集到的学生的学习信息,思考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如教师在课前预设“怎样才能跑得快?”“怎样才能投得远?”“怎样才能跳得高?”等问题。当学生已基本掌握技术或感到练习强度与密度太大时,为了进一步调整练习节奏,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或布置“学练的问题”等作业,让学生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己归纳出技术要领并总结经验、体会要领、掌握技能。

5小结

总之,体育教学要把“学生是学习主体”放在首位,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第一要务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策略,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崔贤 单位:珲春市英安小学

[参考文献]

[1]章小平.谈“激趣”[J].中国学校体育学报,2002(03).

[2]夏峰.让学生们都喜欢上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2001(05).

[3]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王维娜.让赏识的“阳光”撒满体育课堂[J].中国教师,2009(S2).

[5]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