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8篇

时间:2022-01-07 10:38:17

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8篇

第一篇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体育器材得不到有效利用

现在的部分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没有创新,与现代化教学理念脱节。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了防止高中生出现意外伤害,对于一些有难度或者有危险的体育项目都不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也使体育教学不能彻底发挥作用,体育器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由于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不同,他们对新课改的认同度也不同,甚至有的体育教师会认为新课改是没有必要的。体育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时,先带领学生进行队列练习,然后热身运动,最后自由活动。这样的教学使高中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课,使体育教学陷入僵局。

(二)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体育课设置过于简单

很多高中体育教师平时不注意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注意锻炼自己的体育技能,对于教学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地对高中生进行教学。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得高中体育课质量严重下降。当体育教师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思想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把精力都放在安排教学上,备课也基本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过于简单和浮夸,根本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真正要求。高中生的思维成熟,个性张扬,他们需要的不是像小学生那样的体育课,他们需要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课堂。由于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力度都远远比不上主科教师,所以这样导致高中体育教师在工作中不够积极努力,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体育课被占用现象明显,阻碍体育课正常开展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由于不参与高考,就逐渐地被其他主科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在临近期末考试或者高考的时候,许多主科教师都会占用高中生的体育课时间进行综合复习,希望给高中生争取到更多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让高中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可是,这种“唯成绩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教师。当学生的体育课被剥夺的时候,学生不仅得不到有效的身体锻炼,还对强加的复习课产生厌烦。由于体育课被占用,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展示给学生,许多有趣的话题不能跟学生分享,使体育课的课时量少之又少,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无法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高中体育课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学生和全体教师的重视。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创新教学思路,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去教导高中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能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争取让高中体育课成为高中校园的一大亮点。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给学生播放音乐,结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队列训练或者游戏,会使学生更加投入和专心,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快乐。另外,体育教师要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带来精彩的室内体育课,提前制作好教学课件,通过大屏幕投影技术展示给学生,拓宽高中生的视野,培养高中生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当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兴趣以后,就会积极地参与到体育的学习中。

(二)创设各种课堂情境,吸引高中生的兴趣

针对高中体育课堂枯燥死板的现状,体育教师要从自身找原因,提高专业技能,完善教学设计,在体育课堂中引入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情境有做游戏、讲故事、谈人生、情感抚慰等等,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段要选择不同的课堂情境,这样才能够发挥情境教育的真正作用。比如冬天的时候,体育课要多开展短跑、体操等项目,减少学生的运动量,防止意外的发生。春天的时候,体育课要多开展长跑、足球等运动量大的项目,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在创设课堂情境的时候,教师要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切记偏离生活和现实,因为那样会使高中生对体育教学产品反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

要出台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学科的课时量和教学任务,确保各学科教学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并得到合理的结果,防止出现主科占用副科教学时间的现象。体育课虽然不参与高考,但却是高中教学的必修课,必须起到体育课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一节体育课下来学生感受到充实和真实。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经常与其他体育教师探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去授课,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对高中体育的要求,将体育教学作为奋斗终生的事业去对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高中生提供更加规范的体育课,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学任务艰巨,需要体育教师不懈的努力,完善教学制度,形成教学机制,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体育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适合体育学习的氛围。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最好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也要积极学习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勤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会不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最佳的体育学习方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作者:张林平 单位:山东省莱西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

1“强制体育”的历史梳理

文化的反思的精神深入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脉络,论语有:“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乎己”,司马迁更有:“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自我反省与约束;反思即是对过去的得失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的衡量与思考,而随着近代以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内外的社会动荡中,文化的自省更深层次深入到各领域文化的内涵。面对2014年俄罗斯“劳卫制”的复兴,以及学生体质下滑的现状,对《劳卫制》“强制”体育的重提与历史脉络的反思或许是当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一剂良药。谈及强制体育的历史梳理就必须对“强制”体育一词做严格的界定与客观的评价,“强制”是指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形式,明确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并强制执行的体育而体育作为教育的下位概念原本就有其强制的属性[1]。在近代中国在饱受战乱的内忧外患中,强制体育更成为改变国运,强种、强国的主要手段;民国初期有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视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南开校长张伯苓,有坚持体育锻炼规定:“学生体育不合格者,不得出国深造”的清华教授马约翰,更有倡导体育锻炼并发《体育之研究》一文的青年;“强体”“强种”道出了国家体育发展的选择与教育的根本,而强制体育也是面对过国家、社会、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与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繁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多年战乱所带来的国民体质贫弱以及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劳卫制》的共同影的影响下,我国从1951年正式施行《劳卫制》,劳卫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并从当时几届运动会中明显的展现了劳卫制的成果与全民强身健体的风貌,强制体育的提出在我国不同时期的学校体育事件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重提强制体育改革是国家的意志也是历史发展的现实需要[2]。

2“劳卫制”的梳理与反思

在对学校体育文化发展梳理的过程中,“劳卫制”制度影响性及作用处于逐渐被人群的忽视与淡忘中,但2014年俄罗斯的“劳卫制”复兴又使得我国“劳卫制”的历史功能与作用被课题成果KETICHENGGUO重新唤醒;在梳理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时,有关“劳卫制”所做的历史贡献与结果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而“劳卫制”的发展正是沿着学校———社会的脉络发展,这对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的项目规划与支持有着重要的参考性意义。

2.1“劳卫制”的回顾

新中国“劳卫制”的引进与实施离不开苏联“劳卫制”的影响,苏联“劳卫制”是在东欧一些国家在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根据列宁共青团的倡议,于1931年3月14日颁布“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并明确指出“劳卫制”是苏联国家的一项根本体育制度。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鼓励人们经常从事体育锻炼[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由于多年战乱国民饥贫交加,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影响下,“劳卫制”的引入成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对1959年吉林省“劳卫制锻炼的标准与方法”的研究与分析中发现“劳卫制”在具体所在年龄段都有相应的等级与要求,具体的分级有:少年级、一级、二级,并设有详细的等级标准细则,其目标是根据身体的全面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年龄不同的划分。而在具体规定项目中有:短距离跑、中(长)距离跑、跳远、跳高、举重、引体向上、俯卧撑、爬绳(爬杆)、射击、手榴弹掷远、游泳、速度滑冰、体操、骑自行车等项目,面对庞大的参与人群,在众多项目中一级和二级都有六个相应的项目作为指标,其目标是为了人民全面系统的使速度、耐力、灵敏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其中还规定:一些省市、自治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而定。除了对于项目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外,“劳卫制”在我国近代历史上赋予了强大的国家意志,在国家对各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外,国务院总理特别提出将锻炼身体上升到保卫国家的战略层面上[4];另外自测验及格者由各级体委发给证书和证章,凡获得证书、证章者,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有犯罪和严重道德不良行为时,就剥夺其证书、证章,这些证章和证书的制作、颁发,大大调动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锻炼的积极性[5];劳卫制体育的项目并不仅仅是当时的学校教育的项目根本并且对之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的体育教育体育与健康标准中的项目与标准依然可以看到《劳卫制》的身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人们在锻炼与建立目标中实则是一种自我实现过程,加之背后更有来自国家、学校、企业家庭的全力支持,并将“劳卫制”的等级视为一种荣誉,甚至这种荣誉与学习成绩、工作成绩等相关联,而这种荣誉也满足了人的一种社会属性的存在。在当时《劳卫制》体育制度的引进不仅推动了相关新中国学校体育相关内容的充实(影响至今)并从等级证书中宣扬了体育所带来的荣誉感与强壮体魄后带来的身体自信、个人自信以及民族自信。“劳卫制”作为特定历史产物,不能避免的受到相关政治因素以及时代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对学生要求运动过量[6]、“挑灯夜战”等急功近利的方式和学生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等多重原因成为了“劳卫制”失败的根源。

2.2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以及相关体育项目体育产业的实施,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与学生体质发展有所改善,但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涉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测试项目,几乎在中小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销声匿迹”[7],体操类体育项目因具有危险性而“叫停”,“广场舞”等娱乐化活动在学校体育课的直接引进与“称霸”这些表象的产生源于对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并使得体育失去了基本的身体教育功能。面对当下对于学生体育课程的曲解以及教育“放羊式”的学校体育畸形发展,在对“劳卫制”的梳理和面对当今体育教育政策与落实的困扰中,只有强调国家法规强制、社会责任强制以及监督评价强制的新时期强制体育政策观念,是尽快改变积弱难返的学校体育现状,迅速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需要[8]。我国在“劳卫制”的最终取消和之后的一系列国家体育健康标准的制定,体育教育理念一直在被“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等倡导“自由”理念所侵蚀与代替,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弱化了体育的强制性,造成了一定的时期内我国学校体育出现了“放羊式”教学的泛滥[9],这使得在学校体育在发展历程中失去了“体育之本”———基本身体练习的约束,真意体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改善学生体质的“空话”。

3体育“强制”下的探索

“少年强则中国强”是各国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拥有教育功能的学校体育一定是以国家与民族的教育意志为本,这种教育的强制性是我们必须维护的必要属性与必要前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劳卫制》制度的发展所带来的全民体育的成就与2014年俄罗斯劳卫制的复兴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的顶层设计与保障是确保学校体育教育的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经从方法与具体细则上对课程有了明确了说明,近年来为了促进学校学生以及全民体质的健康一系列如“阳关体育活动”、“冬季长跑”等活动相继展开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生缺乏基本的身体训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一系列现状与措施作者认为在国家大力重视的体育前现实情况中,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持。首先建立基本的项目要求与保障:依法治国是事实科学“强制的必要手段”,国家应建立明确的法规制度,约束教师及学生的相关行为,并明确责任关系与奖罚力度;设定每个阶段的学生必须完成一定规格、要求的基本训练内容方可升学,在设计的难度依年龄的增长必须逐层递进,如:小学必须完成体操、田径的一些基本基本训练内容,中学可拓展为部分体育中器械训练内容,大学则将依据个人的爱好按照俱乐部学选择自己相应的项目,并修够学分,而各阶段相应的评价与学分是升学的必要前提;其次是管理制度的保障:为了确保要求项目内容真实有效,实际情况必须由负责管理副校长专门负责,实行问责机制,如发现有违规、作弊情况首先上交学校处理,处理无果直接申报市级主管部门,建立相关的问责制度,对管理副校长等相关人员直接问责。再次是根据科学健康的体育要求,首先建立相应的饮食、卫生、场地的基本保障(如:学生运动后的卫生保障,国家应对每个时期每个不同身体条件的孩子通过电脑、互联网统计建模并进行的基本的营养要求与睡眠要求;给学生建立机基本相关医疗辅助措施,对相关管理人员负责人进行定期学习与培训等。由于各地区有不同的问题与差异,各省可将学龄段时期全国排名前200所学校作为试点,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全方位的统计与审核,通过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逐步扩大相关范围。

4结语

提升我国学校体育增强全民体育健身的根本,而强制体育在学校的实施是当下国请的必然选择,“强制”的目的是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使全民形成体育锻炼的自我能力与意识,并通过强制后提升全民“自觉”的体育文化氛围,最终使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孟祥龙 丛晨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三篇

1潮汕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1.1体育课程内容单一

长期以来,潮汕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受到以教师主导为主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师陶醉现有的简单教法之中,形成“开始—基本—结束”的简单模式,教材内容老化、教学内容选择面窄、有的学校片面追求教学过程“正规化”,并且长期以篮球、田径等运动项目为主。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法较为普遍,很难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反而降低学生们对体育课的激情,导致有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心理。再而,大部分学校体育课以室外课为主,很少有室内理论课。

1.2体育课程资源匮乏

根据研究,可以把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大致分为: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方面:潮汕地区大多数学校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明显低于国家制定的标准,由于经费投入较少,导致部分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体育场地缺乏且质量差,普遍为水泥地和沙石场地。体育器材匮乏、简陋,无法满足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体育活动基本需求。[1]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方面:潮汕地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状况不尽人意,体育教师专业程度、职称结构、学历情况、年龄结构不合理,有的中小学只有一名体育教师,甚至出现在一些乡镇学校体育课是非体育专业教师在授课。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当前潮汕地区学校对体育课程教材的开发利用比较差,大部分学校没有配置体育方面教材,个别重点学校有利用和开发体育教材,在教材资源配置上相对缺乏。

1.3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动力不足

体育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体育教师薪资待遇、晋升空间、进修机会和长期“重智轻体”惯性思维的影响,体育教师原本已有技能和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被埋没,出现有些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敷衍了之,继而出现“放羊式”体育课。长期如此,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知识的老化,间接影响学生体质状况,对潮汕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潮汕民俗体育引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2.1潮汕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增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潮汕具有悠久历史且独特的民俗文化,其民俗体育文化亦然。潮汕民俗体育项目融文化、信仰、美学、教育等为一体,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每一项民俗体育运动,皆不同程度体现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习惯、人文教育等情况。彰显潮汕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当前潮汕地区中小学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必须,可以侧面培养学生热爱和了解民俗体育文化,有利于校园内涵建设,增强文化软式力。诸如:潮汕中小学校引进、踢毽子、拔河等,以及揭阳体校引进潮汕舞龙,这对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活跃第二课堂起到很大的作用。

2.2潮汕民俗体育形式多样、项目众多,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

潮汕民俗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项目众多,有集群性的游神赛会、英歌舞、舞龙、舞狮,也有个体性的南枝拳、潮汕太极、鲤鱼舞等。有表演类的也有健身娱乐类的,涵盖速度、力量、耐力、技巧等类型。大多数项目适用于体育课程教学,可以补充和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因潮汕民俗体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容易进入学生的选择视野。蕴藏着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独特功能,既能使学生很好得到身体锻炼,也能使学校体育课程丰富多样,有利于快乐体育开展。民俗体育进入学校将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而且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起到了举足轻重是作用。[2]

2.3潮汕民俗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中小学体育改革的发展

由于在潮汕学校中,大多数学生来自潮汕地区,他们对潮汕民俗体育耳闻目睹,对许多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潮汕民俗体育进校园的最好优势。长期以来,潮汕地区中小学,无论是教学条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理论方面,都比珠三角地区落后,恰逢现在全省上下正在教育创强的契机并且国家对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前所未有,应发挥潮汕民俗体育的健身功能和教育价值,打造潮汕学校体育特色,更使得潮汕民俗体育引进校园有利于体育的改革的特点更为突出,能很好改变潮汕地区学校体育落后的状态和可以使学校体育多样化,也对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快乐的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影响。

3潮汕民俗体育引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对策

3.1开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民俗体育课程

各学校应该广泛收集本地区的特色民俗体育资源,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发扬传统,勇于创新,借助地域优势开展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形成本学校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3]同时,学校要对原来体育课程的计划与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潮汕民俗体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把潮汕民俗体育引进体育课堂里,并根据实况及学生吸收效果,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循序渐进地开设具有潮汕乡土特色的民俗体育课程。如今潮汕地区很多学校在体育课中已经穿插毽子、拔河、南枝拳等民俗体育项目,就是很好的开端。

3.2加强民俗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真正实现潮汕民俗体育引进校园,民俗体育教师肩负重任,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建设,为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具体做法如下:1)、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现有体育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民俗体育项目专项培训;或派体育教师到民俗体育项目发展比较好的典型地区进行观摩学习。[4]2)、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到高校招聘民俗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或邀请专家学者到潮汕学校教授。3)、聘请当地民间继承人、艺人到学校做兼职体育教师,既可以给本校体育教师传授经验,也可以指导学生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和竞赛。

3.3对潮汕民俗体育进行教材化,使其获得再发展空间

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继承人对潮汕民俗体育进行梳理,对其进行优化加工,汇编成教材。编写成教材不仅要包括其技术方面、健身方面、还要包括潮汕民俗的文化精神,同时还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读性和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俗体育经过“教材化”后不仅可以实现民俗体育新的生命,而且将会对学校体育的创新提供便利。[5]与此同时,使潮汕民俗体育编写进教材后,可以进一步做好科研和学术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民俗体育的内涵建设和软实力,这样才能使潮汕民俗体育长盛不衰,与学校协调发展。

4结语

综上分析,潮汕民俗体育引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强,值得推荐。将潮汕民俗体育与学校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潮汕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利于当前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创新,更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要加快潮汕民俗体育引进校园的进程,政府、社会、学校要合力,形成长效机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潮汕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具有潮汕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

作者:胡宏东 杨泽雄 单位: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第四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对宿迁市8所中职学校(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宿迁卫校、淮海技师学院、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沭阳职教中心、泗洪职教中心、泗阳职教中心)的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运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百度文库等电子检索手段,查阅大量与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还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摘录原始资料5万字,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采用1997年《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设计的《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并根据我市中职学校的特点对问卷进行局部的改动,并请专家对问卷的内容、结构、逻辑及总体进行审核和评价,最终确定问卷。本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是宿迁市8所中职学校(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宿迁卫校、淮海技师学院、宿迁广播电视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沭阳职教中心、泗洪职教中心、泗阳职教中心),共有体育教师56人,发放问卷56份,收回5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100%。

1.2.3个别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拟定具体的访谈内容,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实地考察每所学校并对个别体育教师进行座谈,以便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1.2.4数据统计分析法对回收有效问卷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数量《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5章第18条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经调查统计显示,宿迁市8所中职学校共有教学班480个,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一个体育教师应完成7个自然班,共应配备体育教师68名。目前,8所学校共有专职体育教师56名,也就是说,专职体育教师数量总体缺编18%(见表1)。表1体育教师配备情况表学校数量班级总数应配备教师数量现有教师数量缺编率8480685618%据调查,学校体育教师缺编的原因是各级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压缩体育教师编制。通常做法是减少开课学时,或是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2.2体育教师性别结构的分析据调查统计,8所学校共有体育教师56人,男教师40人,占总数的72%,女教师16人,占总数的28%,男教师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教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除普通小学外,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学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由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女教师在体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中职学校的女生而言,她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她们渴望被理解和关怀的心理需要往往容易被男教师忽视,而女教师特有的细心和本身的体会对女生具有引导和帮助作用。造成女教师比例远低于男教师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体育训练的太苦、太累以及社会对体育工作者的偏见,导致女学生往往不愿报考体育专业;二是由于一些体育院校招生计划中对女生有一定的限制,招生的名额较少,导致体育院校的男生远高于女生。2.3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现状与分析教师学历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一般来说,学历越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就越高,水平起点也就相对的高,也就有更大的发展潜力,随之也带来也有大的发展空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宿迁市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专科和硕士学历只占很少一部分,专科以下学历没有,达标率较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几年中职学校招聘新教师都要求本科学历,个别学校还要求研究生学历;二是以前专科学历的教师通过参加函授等形式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通过表3可以看出,中级职称人数最多,占46.43%,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初级职称占35.71%,说明最近五年内学校新进了一批年青体育教师。从结构上看,职称相对比较合理,老中青能够很好的发挥传帮带作用,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2.5体育教师科研情况现状与分析现代体育运动实践离不开体育科研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运动训练和竞技水平的增强,乃至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依赖于体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教师更应该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本质与规律,最终形成科研成果。科研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能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调查显示:宿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发表3-4篇占15%,发表1-2篇占50%,一篇都没发表的占35%,原因有:一是体育教师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功利性较强,要评职称了才会去写,一旦评定通过之后就不写了;二是学校对体育科研重视不够,科研经费投入较少,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三是部分体育教师理论基础较薄弱,对科研认识不正确,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研究。2.6体育教师专业结构的现状与分析体育教师队伍中应具有不能专业的教师,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开展教学与训练工作。通过调查,8所学校体育教师的专项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田径、武术、健美操上,篮球占39.29%,排球占14.29%,健美操占17.85%,武术占12.50%,其它专业占16.07%,其它专业中有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像体育舞蹈、轮滑、舞龙舞狮这些专项基本没有。究其原因:一是受男女教师比例的影响,男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男教师中篮球、排球、田径、武术专项的较多,女教师中健美操专项的较多。二是体育院校在专项设置上有些缺陷,专项设置不够多样化,许多专项由于人少就无法开设,因此导致体育教师的专项基本上是竞技体育的项目,这样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样化需求,加上学生对这些项目的喜爱程度也不是很高,因此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1.专职体育教师的缺编率较高,体育教师的数量有待增加,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摆正学校体育工作的位置,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转变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态度,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尽量满足学校的需要,充实体育教师的编制,减少人员的流失。2.体育教师的性别结构有待完善,女教师偏少,男女比例失调。各级领导要更新观念,积极引进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都很高的女体育教师,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女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缩小男女体育教师数量的差距,完善体育教师性别结构。3.体育教师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影响选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引进新教师时要统筹,要协调、完善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可以引进小球类、体育舞蹈、轮滑等这些学生受欢迎的项目的专业体育教师。4.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体育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那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都是虚谈。一方面,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将科研工作制度化,把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作为一个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指标,与考核晋升挂钩,组织体育教师科研学习和培训工作,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采取激励机制,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申报课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作者:丁端发 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艺体系

第五篇

一、风险管理必要性

自发性体育活动是指非官方、校方、正式协会或社团组织的个人或集体自觉进行的运动行为。随着高校体育设施场地日渐完善、全民健身热情的日益高涨,在常规的体育课以外有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构成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引领、诠释、推动着高校体育的发展。尽管他们的行为存在是高校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呈现出高校校园的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活力,但实际上他们常常不被重视。尽管他们的行为让很多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但他们却在悄悄影响改变着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大学生。虽然有些人觉得他们扰乱了校园的清静而远避之,有些人觉得他们易惹事生非而厌恶之,但他们却以小草般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自发性体育活动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衍生出诸多的问题,如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运动损伤,甚至可能出现的猝死事件;在群体性体育活动中常常出现因打架斗殴产生的身体损害;随意在校园道路上活动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由于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所出现的各种伤害事故出现在高校校园,高校或多或少总要承担联带的责任。有的事故处理好了大事化小,有的事故处理不好却是小事变大,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因此,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对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总是提心吊胆、令人头疼。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缺少对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的有效管理,致使在事故出现时常常因突发性而处理不当。风险的界定有很多,但主要有两层涵义,即“不利或不好”和“可能性”,体育活动风险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是指针对体育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伤害事故提前准备好控制措施,尽可能防患于未然或是将可能性、伤害程度降至最低。自发性体育活动大学生群体尽管在高校中呈现出普遍性,但实际上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因为属于自觉性行为,在运动技能方面缺乏科学指导,又表现出活动时间、地点、项目的不确定性难以管理的特征。因此,对这一群体大学生实施体育活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二、体育活动风险成因及归类

只要进行体育活动,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风险,有些风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不管采取何种安全措施也不能保证不出现身体伤害事故,只不过是身体伤害的机率可能变小了,如肢体扭伤、挫伤等,这类不可避免的风险可归结为不可控因素。但是有一些伤害事故是由于人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如体育设施维修不及时、进行与个人身体能力不相符的运动等,这些可以避免的风险可归结为可控因素。根据大学生体育活动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是否可控,可将其分为两大类(见图一)。

(一)可控因素

场地设施、救援能力及自我防护是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可控的二大主要因素。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是说体育场地及设施没有问题就不会有伤害事故发生,也不能说有问题就一定会有伤害事故发生,而是指因体育场地及设施的问题可能引起的伤害事故,通过维修保养等措施可以消除其所带来的隐患。大体上,人为可以控制的关于体育场地及设施所产生伤害事故有两大方面:一是保障体育场地及设施的质量,比如有些高校室外篮球场常年风吹雨淋,底座已严重生锈腐蚀,很可能大风或是人为拉拽中断裂而伤人,个别高校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二是完善体育场地及设施功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体育活动需求,比如有些大学生因体育场地和设施缺乏或是不完善,将活动的场所搬到了校园的道路上,造成了不必要的因妨碍交通所产生的伤害事故。救援能力是发生伤害事故后避免事态严重发展的必要保证。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不可避免,但有时候伤害的严重程度往往受到高校相关部门救援能力的影响,救援能力经过严格训练可以不断提高达到专业化水平,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能够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伤害事故带来的风险。救援能力高低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救援速度,能否在第一时间掌握伤害情况并及时赶到事故发生地点。二是对伤害原因准确的判断,误判是影响救援能力最重要因素,很多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大学生因被误判而处置方式错误导致伤害程度加深。三是及时并正确的处置方式,任何一种体育伤害事故都有相应的紧急处置避免伤势恶化的方法,有时同类身体损伤根据不同程度所需要的处置方法有所不同,往往需要靠救援人员的经验和水平。自我防护是避免或降低伤害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手段。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很多情况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防护手段来消除或降低伤害事故,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增强防护意识,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仔细考虑到会伤害别人或自身的各种可能性,决定是否去进行体育活动或是以怎样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把伤害事故扼杀在萌芽之中。二是在易发生运动损伤部位带护具,如护肘、护腕、护腰、护膝、护踝等,或者是检查穿戴饰物是否给自己或他人可能造成伤害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受伤害的机率。三是力所能及做好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各种准备性工作,如简易急救箱等。四是掌握运动损伤治疗的基本常识,在发生伤害事故时第一时间进行自我救治,避免使伤害事故持续恶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二)不可控因素

自身状态、群体内部及外部干扰是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不可控的三大主要因素。自身状态如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客观准确描述的,而且它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很少有人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状态。大学生无法确切了解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是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不可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情绪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难以自制的兴奋性情绪状态,在进行与自己运动能力不相符的运动时导致伤害性事故发生。二是大学生喜欢冒险挑战新的运动技能,缺乏专业人员指导,不能循序渐进掌握动作要领,往往不考虑后果而出现伤害性事故。三是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很少参加体育活动,没有丰富的运动经历和体验,对身体活动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感知能力较低,当危险来临时感知不到从而产生伤害事故。大学生进行自发性体育活动时发生的不可控风险更多时候来自于群体性活动中,如大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篮球、足球等运动。在比赛中没有正规裁判的约束,往往靠大学生参与者自觉维持赛场秩序,在比赛激烈时有些大学生控制不了比赛节奏和自己的情绪,这是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时造成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二,具体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在比赛中由于相互碰撞或是疲劳等不可避免原因发生的摔伤、扭伤、撞伤、挫伤等各种运动损伤。二是在比赛中很多大学生新手缺乏技巧和实战经验,表现为不考虑后果的蛮干,不仅会给自己更有可能给别人带来伤害。三是大学生在球类比赛中由于输赢看得太重,或是某些原因造成难以控制的“情绪球”,常常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较为严重的伤害。外部干扰是指风险并非来自于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本身,而是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它是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时难以控制的风险。由于外部干扰所带来的风险随机性、偶然性较大,对专注于体育运动自身的大学生常常带来较大的伤害,具体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同一块场地同时进行不同运动项目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如在一些体育场地不足的高校校园里的一块场地可能同时进行篮球、排球、足球或是羽毛球、轮滑、跳绳等体育项目,受伤害事故时常会发生。二是部分高校校园体育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许多大学生将体育活动场所设在校园里的道路上,很容易碰到过往的车辆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三是由于地域气候特点所造成的,如东北地区高校的各种冬季运动项目,如滑冰、雪地足球、打雪仗、跑步等等。

三、体育活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屡屡出现的严重伤害事故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2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就已经开始颁布并执行《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就学校中出现的事故责任、事故处理、投寄赔偿、责任处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此举给高校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出现的伤害事故提供了明确的规定,也给高校处理大学生出的现严重伤害事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进行自发性体育活动出现伤害事故时很难界定责任在谁。因为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泾渭分别,并且往往能够相互转化,当伤害事故出现时很难说清楚是可控还是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即谁来负责任问题。一般来说,出现轻伤害事故时,往往不会出现责任争议,但当出现严重伤害事故后,受伤者与学校总会纠结于谁负主要责任而产生争端。构建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管理体系其根本目的并非是完全消除伤害事故,而是将发生严重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和损失降到最低,当出现伤害事故时保护学校和大学生双方面的权益,营造安全的体育活动环境,为大学生丰富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见图二)。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是高校单独成立的职能机构,根据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可控和不可控两大成因,下设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两大职能部门,即以风险预案为依据的避免或降低伤害事故的救助部门,以法律为准绳的伤害事故出现后如果受伤者与校方出现责任纠纷时提供法律保障的部门。图二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管理体系图高校对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可控因素方面,但并不是说对不可控因素方面就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很多层面上可以帮助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中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一些高校在体育场所周围张贴运动安全常识、场地或设施活动注意事项等,给大学生体育活动带来有益的影响。还有部分高校专门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免费给大学生讲解遇险自救的常识及遇到伤害事故后简单的处置方法。绝大多数高校加强宣传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购买人身伤害事故险,转移大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的经济损失。法律保障是对风险预案实施中大学生所出现严重伤害事故时的补充。无论风险预案做得多么周密严谨,总会有一些预料不到或是即使预料到也没办法制止的严重伤害事故发生。当危及到大学生生命,或有可能残疾,或有可能留下后遗症等严重伤害事故时,总会产生相关责任问题的纠纷,法律保障主要是对大学生事故产生原因的准确认定,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决定处理意见,必要时负责法律诉讼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不可避免,但不能因噎废食以牺牲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为代价禁止或减少体育活动。高校必须肩负起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重任,既不能针对不可控因素听之任之无所作为,也不能对可控因素掉以轻心认为管理得当就不会出现伤害事故。必须要构建完善完整的大学生自发性体育活动风险管理体系,做好各种风险的防控工作以及伤害事故出现后的救援和争端处理工作。

作者:陈鑫朋 李云广 陈晓冬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第六篇

1体育群体冲突概述

1.1体育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指“一群拥有统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1]。体育群体是体育人员为了一定的目标,依据一定的规范组成的集合体。群体内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群体成员分工明确,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行为受到群体制度和规范的约束。

1.2冲突的概念

“冲突就是矛盾。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冲突是指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2]。因此可以说,体育群体冲突是指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体育群体冲突的内涵很广泛,包括成员的自身冲突、成员之间的冲突、成员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等。

2体育群体冲突产生的原因

2.1组织管理机构不合理

群体内组织机构设置繁冗或出现各部门的职能相互重叠,在群体制定的目标或相关指令的下达执行上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同时由于组织机构部分职能的重叠,各部门职、权、责分工不明确,有事相互推脱,有利益相互争夺,造成下层反应的意见或情况无处汇报的局面。长此以往,群体内部的意见和分歧就会逐渐累积,引起一定的冲突。

2.2小团体主义

在群体内成员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与其他成员结成利益团体,以满足小团体的共同利益,其利益的实现往往是在损害其成员的正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的。小团体主义的存在满足的只是少数成员的利益,大部分成员的利益受到损害,这样只会产生恶性循环,促使更多小团体主义产生,最终损害到群体的利益,阻碍群体目标的实现,影响整个群体的发展。

2.3认知水平的差异

由于认知水平受到认知对象的特点、认知情境的特点等客观因素和个体的兴趣与动机、需要与价值、个性心理特征、经验、情绪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某个影响因素的不同都有可能造成个体认知水平的偏差。正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使其对于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引起体育群体的冲突。

2.4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沟通应包括成员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在群体目标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对群体基层现状的调查和对成员意见的征求。现实中,由于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接收到的信息内容不同等客观因素,以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造成的群体成员对于彼此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排斥等主观因素,阻碍着成员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容易产生成员之间的冲突。一个群体的目标在没有经过对基层现状充分调研和对基层成员意见广泛征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制定,那么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将产诸多不必要的冲突,同时更无法体现出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信息沟通畅通与否是影响群体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3体育群体冲突的类型

3.1按冲突对象划分

3.1.1群体成员的自身冲突

群体成员的自身冲突是指个体在面临两种或多种目标时表现出的取舍不定、左右为难的心理反应活动。由于体育群体成员对于目标的选择受到其自身体育需要、体育动机以及个体的认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个体总是要在经过自身冲突之后才能够作出最终的目标选择。

3.1.2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

群体成员的冲突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态度的不一致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资源和权力分配上产生的矛盾。由于个体在需要、动机、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个体对于事物的认识、态度也会产生一定的意见和分歧。如运动员对于训练的方法及目的认识不同,以及对于场地器材的分配使用等问题都会是成员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有时候某些冲突不可调和。

3.1.3群体成员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群体成员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是指群体成员对于其在群体中现实与理想地位之间的差距、利益的分配以及目标计划制定或执行上存在的意见和分歧。当群体没有给予个体理想中其应有的群体地位时,会产生冲突;个体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当在群体目标计划的制定或执行上,成员和群体之间的意见存在不一致时,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很好的沟通和解决那么群体目标的实现将受到很大的阻碍,不利于群体的整体发展。

3.1.4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竞争关系的群体在竞争中存在的不可共存的矛盾。如体育比赛中对于胜利的渴望,一方的胜利必是建立在另一方失败的基础之上,即是两个群体的目标互不相容、互相排斥。各群体都以对比赛的胜利作为参加某项比赛的主要目的,在这种心理作用的驱使下体育比赛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行为,因此如何使每个群体能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中进行竞争成为组织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

3.2按冲突性质划分

3.2.1建设性冲突

建设性冲突是指双方在整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而只是在具体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上产生的意见和分歧。建设性冲突是在对于如何能够促进整体目标更好实现的这个前提下进行的观点和意见的良性交流,双方积极交换情报信息,资源共享,群策群力,力求找到促进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案和实施步骤。这种性质的冲突能给群体带来积极的助推作用,促进群体的更好的发展。

3.2.2破坏性冲突

破坏性冲突是指双方在群体目标上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都有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十分坚持,无法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双方之间的交流往往以争论开始,最后以“不欢而散”收场,最终导致双方之间的互相交流越来越少,甚至完全终止。这种性质的冲突会削弱群体的凝聚力,破坏群体的团结,影响群体士气,最终阻碍群体的发展。

4冲突对体育群体的影响

4.1建设性冲突对体育群体的作用

建设性冲突作为体育群体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调,从各个方面对体育群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从一个体育群体内成员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协同进步,还是体育群体的整体发展来说,建设性冲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1.1整合优化作用

在体育群体中,建设性冲突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良性交流与协作,并能够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团结精神,提升群体的内部凝聚力。同时也能够组织管理者和群体成员发现体育群体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使组织管理者及时的修正。

4.1.2促进、稳固作用

通过平时群体内建设性的冲突,能够发现群体成员自身存在不足,以及在群体内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在建设性冲突过程中解决。从而促进成员自身的提高以及成员间交流与合作上存在的问题得以协调,稳固群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

4.1.3激发作用

群体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规划的正确与否只有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验证,通过具体步骤的执行发现其存在的不足或是方向性的错误,这必然会激发群体的组织管理者对原有的方针、政策以及整体发展规划进行完善或者是重新制定新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

4.1.4平衡机制

通过对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成员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法和具体执行计划,是矛盾得以及时消除。这样既能是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群体中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也能使群体在平衡状态下得以更好的发展。

4.2破坏性冲突对体育群体的影响

破坏性冲突对体育群体的发展起到破坏的作用。此类性质的冲突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群体内的交流与合作短暂或长时间的中断,阻碍群体成员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开展,群体成员的建设性意见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使群体内的交流与合作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不利于体育群体的发展。此外,破坏性冲突还有可能引起某些成员之间言语或身体上的相互攻击,给群体内的其他成员造成不良影响,这显然不是体育群体发展所期望出现的,更不是整个体育事业发展所期望的价值体现。

5体育群体破坏性冲突的预防和控制

5.1群体的组织管理部门

体育群体内的组织管理部门是体育群体运行的干预机构,是群体规范和成员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者,把握着整个体育群体的发展方向,因此群体的组织管理部门对于预防和控制群体的破坏性冲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应该加强对群体真实价值体现的宣传,塑造群体成员正确的价值观;补充和完善群体规范中存在的不足或漏洞;监督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加强对其的引导和教育;及时果断的对群体内出现的破坏性冲突做出严厉的处罚。“群体内成员的沟通,有助于增强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而认同感的增强又反过来从正面扼制了自私自利的试图攫取群体资源的行为”[1]。群体成员的沟通对于群体内小团体主义的存在产生很好的扼制,消除为维护个人和小团体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增强群体的整体内聚力。因此群体的组织管理者应该为群体成员的沟通提供一定的条件,以促进成员的良性沟通,对于预防群体冲突的产生起到很大的作用。

5.2群体成员

群体成员作为一个群体内的主体,群体冲突大都围绕群体成员而产生,群体成员应为预防和控制群体冲突的产生承担大部分责任。因此群体成员应该把维护群体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其次的思想,坚决摒弃小团体主义利益;积极主动的与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为群体的发展共同协调合作;同时不断的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自我情绪的管理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尽量避免由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坚持以群体的制度和规范以及体育法规为行为标尺。

5.3体育法规

首先,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只有完善的体育法律法规才能够对体育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其次,对体育法律法规公平、坚定地执行,对体育群体中出现的违反体育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群体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的发展,为整个体育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6结语

体育群体冲突是体育群体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所有体育群体冲突可归结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种性质的冲突类型。建设性冲突对于体育群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破坏性冲突对于体育群体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建设性冲突对体育群体发展的正功能作用,同时要预防和控制破坏性冲突的产生,减少体育群体发展的阻力。相信在这样一个健康、合理的环境中,体育群体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苏浩 单位:河南大学

第七篇

一、体育运动的安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会对体育运动的安全产生影响

以往,教师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磕碰等身体部位的损伤。这不仅是传统体育教学的一个弊端,也是我们作为体育教师经常感到困扰的一个因素,更是体育教学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的各级教育机构都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质量,还要重点解决运动损伤的问题,使学生不因为受伤而畏惧锻炼,不因为身体损伤而无法进行体育锻炼。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是一个能够对体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诸如体育器材、当时的天气、运动场地等,都可能会对学生的体育运动产生影响。尤其是器材和场地,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理,学生就可能会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受伤。这种现象会为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产生很大的危害,也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使体育难以得到长足的进步。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问题。由于资源的不足,学校里的许多体育器材都非常陈旧,有的是无法使用,有的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学校的运动场地也不符合要求。有些学校为了使运动场看上去干净、整洁,竟然用方砖铺地,学生稍微有点磕碰就会带来很大的痛苦。由于没有室内的运动场地,学生户外运动受到环境的制约,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甚至一个月都上不了一节体育课。由于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学生在体育课上屡次受伤,不仅给学生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家长也有很大的意见,而教师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多是让学生进行一些小范围的、强度很小的体育活动,这不仅无法使学生的体能达标,也会使体育教学受到阻碍和抑制。

(二)人为因素会对体育运动的安全产生影响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落实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没有培养学生热身的意识,学生对体育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没有任何的概念,即使有人知道要热身,也不知道该怎样热身,没有接受正规的热身训练。在这一领域内,学生普遍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对于他们来说,热身运动与锻炼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不做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同时,有些教师自身也存在着这种错误的意识,这就导致他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偷工减料”,草草应付一下,让学生做做样子就算是做了准备活动了。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出现安全问题,要么是四肢僵硬,要么是身体不协调,埋下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学生在运动时随时都会显现出来,为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一般来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安全方面的问题,大多数都是由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差导致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力,让学生具有较好的灵敏度。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督促学生进行运动和锻炼,通过系统的、科学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逐步提高学生的关节灵敏度,充分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有足够的运动能力防备一切意外的发生,使体育锻炼更加高效,学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传统的体育教学将关注点放在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上,教师只关心学生的体育是否能达标,对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却不加关注。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也没能接受正确的引导,没有来自教师的科学的帮助,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一)对教学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改进和完善

传统的体育教学受环境因素的硬性比较大,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结合这一现状,我国的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对校园内的体育教学环节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学生在一种安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投入到体育教学,获得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近几年,针对一些高中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我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其进行完善与创新。我们补充了校内的体育运动器材,更新了一些体育设施,还对校内的运动场地进行了扩大和整修。通过校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我们学校最近还增添了室内的运动场馆,学生在进行运动时再也不用考虑天气的因素了,学校能够开设的体育项目也逐渐多了起来。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对于体育课,他们也逐渐由厌烦转变为了期盼,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也变得更加积极了。除此之外,我校还组织了专门的人员定期对校内运动设置及其他环境因素进行检查,以校园公告的形式将检查信息进行公开,从而有效保障了校内的运动安全,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我校高中年级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了身体素质与综合体能的锻炼与提高,充分展现了我校教学育人、注重体育的教学理念。

(二)对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进行规范

针对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课前准备问题,在进行相应的改善与提高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积极重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准备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教师的准备活动指导工作,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准备活动指导,在根源上减少了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学校更应在校内开展运动准备工作的选出与讲解,为学生普及准备活动的实际意义与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的高中体育教学中,能够在体育活动开展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与热身活动,有效减少运动损伤问题出现的几率,避免安全问题发生。综上所述,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在未来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应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以更加完善化、规范化的教学形式,为我国提供更多、更加优秀、更加全面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作者:朱永义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第八篇

一、鼓励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乐于学习

鼓励激励教学法也可称为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法是要就是在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满足其社会需求和人的内在期望,教学中多用鼓励激励的言辞导语,多鼓励,多激励,让学乐于学习。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以图突破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打破其认知结构与知识水平,通过各种启发和刺激,激励他们获得新的认知需求,促进原有知识结构的提高,从而完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表达和表现自己,敢于更好地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同时,注意多种媒介的运用以及注意教材内容安排得合理性和新颖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比如以图画、录像、多媒体播放体育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和印象。比如以生活中的情境展现教学过程,以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表演获得教学认识等等,总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直观的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更好地自主地获得体育知识。而且,教师要通过表扬鼓励和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趋力,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多表扬鼓励,注意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使他们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胆小、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抗挫折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要多一份关爱,在设置项目时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更应该多使用鼓励性的言语,如“你能行”“你真棒”“你来试试,一定没问题的”,以此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而且通过这样的努力和尝试使其磨练意志,克服心理障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特别对一些体育基础较差,身体素质较低、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教师更要多多鼓励,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后,教师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体育、上好体育课的激情和兴趣。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饱满的情绪和热情,能够认真标准示范,精确讲解,动作标准优美,口令清楚洪亮,哨声清脆悦耳,辅导热情耐心,使得学生从精神上受到振奋和鼓舞,获得与老师一样共通的认识和热情。

二、加强教学的指导性,让学生会学

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指导性教学,教师的教授基本都是指导性的,示范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指导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中贵在引导和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能够使得学生自奋其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会学,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体育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指导点拨与精讲示范相结合。加强指导性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坚持学生为主,充分给予他们自学的机会。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其唤起的参与欲望和激情就越大。因此,体育课堂必须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应该是旁观的指挥或者引导者,而不该是教授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练习为主,练习中找出不足,体会重难点,互相帮助,互助提高”的原则,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益和学生学习的效益。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去想象和体验,多给学生提问的环节,学生提问后,教师再为大家示范,示范后传授具体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和建议,要注意区别对待,认真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问题进行点拨指导,以起到示范作用,让其他学生也学会这个问题,最后再巩固练习。也就是教师要大胆放手,关键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觉发现和领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讨论,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们互相学习指导,互相帮助引领,这样,就会培养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体会教学动作,形成新的教学认识。

三、加强实践环节的乐趣,让学生热爱体育课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体育课的内容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以及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因此,亲身体验对于体育课更为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体育课教学的重中之重的环节。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后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更好适应体育教学及体育课的重要桥梁。也对于学生热爱体育课,乃至热爱体育活动,养成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源于兴趣,始于兴趣。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手段,采取尝试法、启发法、电教法、游戏法、示范法、点拨法、学生演绎法等多种方法加强体育课的乐趣,增强学习体育的兴致。多让学生亲身实践,融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避免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兴趣提高了,自然就产生了内在的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体育教学中,要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让学生在愉快的实践参与活动中体验体育课的乐趣和快乐。可以通过学生自创游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游戏中巧妙地设疑,让学生通过动脑———实践———讨论———实践,找出最好的游戏方法,在宽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和热情,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满怀信心地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另外,由于师生的和谐,更能使得学生从教师的热情、自信中学会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强勇气。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运用这一理念,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将学生变成小老师,由学生去带动和培养学生,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体育课的“小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整个体育课堂都活跃起来。参与度的提升,以及小教师的参与,会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上不断尝试和实践,使得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真正热爱体育,热爱锻炼,热爱生活。

作者:赵龙龙 阎小乐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