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思考

时间:2022-04-20 10:23:14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思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增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要以德育为目的,强化课堂教学、重视家庭德育、抓好德育实践。多方面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的育人体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增强课堂实效,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课堂是进行学生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德育的质量。因此,政治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最为直观的生活化情境,把培养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以及行为目标作为落实德育目标的根本目的,充分考虑德育目标的落实,实实在在通过课堂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教学中应关注紧密联系生活,尽可能在教学中还原生活的本质,决不能把课堂与生活割裂,以教学为教学,以单纯的教育为教育,要通过典型事列和鲜活的榜样形象,给学生最透彻的教育。如在教学生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中,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一些好父亲、好母亲、好孩子等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家庭的每位成员都在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和责任,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又是如何扮演角色的,自己又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所以在教学中,要逐步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学校规定,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生活规则,以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二、强化家庭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虽然全社会把家庭教育摆在了显著的位置,教育工作者们竭力呼吁所有家庭及父母应高度重视教育,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两者在不同程度上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注重孩子智力开发,注重知识能力提升,却轻视德育,使家庭教育偏离了方向,失去了本质,使得孩子能考高分,却人格不健全、不完善。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低,加之有许多常年在外务工,根本就不懂或无暇关心孩子的家庭教育,更谈不上德育,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再无它求。基于现状,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积极畅通家校交流平台,定期通过举办家庭德育专题辅导班和利用家长会为家长们讲解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懂得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要通过典型案例,让家长们感知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成就一个孩子和毁灭一个孩子都是无声息的,也许一件小事的教育不当,就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就会使得孩子的价值观偏离正向。德育要为教师推荐一些好书籍,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譬如给家长推荐《特别狠心特别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等书籍,切实让所有家长关心关注孩子的家庭德育。

三、抓好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任何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真正有所感知,德育也一样,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强化,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对于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我认为学校、社区或者村委会,都应该积极构建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要将德育实践有效融于具体的场景之中,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载体,大力开展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和义务活动中争做志愿者,定期带领学生去当地的敬老院开展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等等。在家中,父母应给孩子做好榜样,通过对爷爷奶奶的关爱孝敬来感染孩子去尊老爱幼。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应将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网络生活中,引导学生坚持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构建网络生活。学校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与国情教育等内容,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创设丰富有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者:郭鹤林 单位: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